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科技人才探源(五)--科研人才和環境
送交者: 南泥灣 2006年12月20日16:27:0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科技人才探源(五)--科研人才和環境

南泥灣/齊楠木

如前所說,創新人才的冒尖與科研動力、知識、能力(天賦和後天培養)、和機會等因素有關。從大的方面講主要是人才(知識和能力)和環境(教育、科研體制和經濟投入)兩個因素,兩者相輔相成。那麼,當今中國,那個因素更重要呢?清華大學原校長王大中說:“培養傑出人才的關鍵,就是教師“,很多人覺得沒說到點子上。

大師級科研人才從何而來?從科研活動中來湧現出來。套用一句俗語來說明當今的科研活動:錢不是萬能,離開錢是萬萬不能的。科研的資金相對於無窮無盡的探索活動來說總是有限的。最理想的科研環境應該是:最好的想法和最優秀的科學家得到資金支持。資金只能給予一部分科學家,需要判斷什麼是最好的想法,誰是最優秀的科學家。

判斷誰是最優秀的科學家,實際上是人才選拔的過程。判斷什麼是最好的想法給於資助實際上就是基金評選的過程。這是科研製度和體系的根本,決定了科研的大環境。下面就人才選拔、基金評選以及其他幾個方面具體分析一下美國和中國的不同。

1.科研人才的培養

從表面看,中國和美國科研人員的成長經歷大同小異,實際上,在幾個關鍵環節上考核有明顯不同。中國大陸科研人員的經歷往往是:本科生—助教--碩士或博士研究生---講師或博士後----副教授(副研究員)----教授(研究員)。美國定向培養和選拔方式則為: 本科生---博士研究生(兼教助)—博士後(3-6年)---助理教授(試用期)---副教授---教授。

1)中美科研人才的來源
科研人員的來源來自本國培養和國外培養兩個途徑:國內培養始於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和1980年建立學位制度,我國研究生教育在過去20餘年間畢業16萬名博士和120萬名碩士,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員。我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資料作的五年分段統計如下:

1978-1982 1983-1987 1988-1992 1993-1997 1998-2002 2003-2005 合計
出國人數 10009 19973 15719 93509 289512 350504 779226
歸國人數 3900 9010 12026 28808 54436 79865 188045
回歸率 40.0% 45.1% 76.5% 30.8% 18.8% 22.8% 24.1%

這個數據說明1978年至2005年,約80萬人出國留學,18萬回國。另據教育部資料,同期93萬人出國留學,23萬人歸國,回歸率25.0%。

中國研究生幾乎集中了這個階段的精英,科研研究生成為職業性選擇而不是興趣的比例比較大。從大陸來的學生大多有這樣地感覺,經過12年的基礎教育和4-6年大學教育,不少人會有一種茫然的感覺:今後做什麼呢?我能做什麼呢?為了挑戰,習慣了學習和挑戰,考個研究生。在這裡興趣的成分降低了,研究生成為一種職業流向,到了國外很有些教授不太理解,那麼多年後發現對科研沒優興趣,早幹嘛去了。

美國科研人才來自世界各地,研究生國外生源占不小的比例。在2005年約有565000名學生從世界各地到美國大學留學。最主要的生源國為印度,人數為80466 人;其次為中國和大韓民國,人數分別為62523人和53358人。美國本土最優秀的人做法醫商較多,做科研研究生的是有興趣的最優秀的人和中等優秀人才。懷有一部分從醫生回流做研究。

美國228所全國性大學(national universities)包括全部的本科專業及碩士與博士學位項目,強調教授的研究工作。162所全國性文科院校(national liberal arts colleges)幾乎是專門針對本科教育,授予的全部學位中至少有百分之四十是在文科。505所地區性大學(regional universities)包括全部的本科項目及某些碩士項目,但幾乎不含博士項目。428所地區文科院校與國立大學一樣,重點是本科教育,在文科類學科授予的學位還不足全部學位的百分之四十。

2)研究生規模
從1978年至1998年,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穩步上升,儘管最初的導師除了國外留過學的不懂怎麼帶研究生,經過幾年摸索和鍛煉,研究生質量穩定上升。統計數據顯示,碩士研究生1978年首批錄取1.07萬人,博士研究生1981年首批錄取403人。14年後的1992年碩士研究生2.81萬,博士4500人。

與本科生擴招類似,研究生招生大躍進始於1999年。1999年以後的8年研究生大躍進,我國碩士和博士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盲目追求培養規模,培養過程中近乎“零淘汰率”,導致研究生質量嚴重下滑,拉大與國外一流大學的學術差距。

1999年招收碩士6.87萬,博士1.97萬。2002年我國招收碩士研究生16萬,博士3.8萬,在校人數為50.1萬人,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人數為 903.36萬人,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為5.5%。2003年以後,研究生規模連續三年以30%的速度增加,2005年我國在學全日制研究生規模達到98萬人,在校博士生已超過13萬人,迅速跨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國的行列。2006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規模達40萬,其中國家計劃23萬多,博士生招生規模5萬6,僅次於美國和德國。預計到2010年,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將居世界第一位。

美國博士教育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10多年來,全美博士學位授予數量一直保持在每年4萬人左右。1958年以後有個研究生教育發展高潮,到1960年全美在校研究生為35.6萬人,1970年達90.28萬人,目前美國在校研究生規模約200萬人。從增幅速度上看,美國從35.6萬人增至90.28萬人,用了10年的時間,年均增幅5.4萬人,中國近五年的增幅為年均9萬人。

有的導師一年的招生人數可超過10名,三年下來就有30多名研究生。質量不容易保證,論文剽竊的現象難以杜絕,還存在着官商傍學的研究生班及在職申請學位,沒上幾天課,拿一個不知誰作的課題卻獲得文憑。

2.科研人才的選拔

課題研究組或實驗室是科研整個肌體系統的基本細胞單位,課題研究組長或獨立研究者(principle investigator)則是細胞的骨架和核心,中國和美國有不同的選拔方式。

1)中國的選拔方式
中國實際上以申請高級職稱為標誌,即申請副教授或副研究員,一旦申請上就事獨立課題研究者,但沒有啟動經費,以後開展課題研究還要另外申請,沒有經費就以教學為主,一旦評上高級職稱,多數大學和研究所既為終身職稱。

參評的主要是本校人員講師級人員,評審主要看研究生或博士後期間的發表論文數和教學表現,實際上還看年限和資歷。總人數上受學校年度新增高知數限制,許多行政人員(校長,院長等)往往要擠占其中的名額。

目前中科院系統的部分所已經開始採用美國的體系,例如神經所成立後運作7年,成績顯著,連連發表高水平論文。

2)美國的選拔方式

全世界的博士或博士後人員都會來參評,競爭十分激烈。例如兩年前,一所著名大學專業排名前5名的系招聘一個助理教授,160多名申請者,其中6名給了面試機會,每個面試者全系範圍作公開報告。評委為系內所有獨立課題研究者(助理教授以上人員),最後職位給了其中一位。

除了助理教授職位,系裡會給這個獨立課題研究者30-100萬美金的啟動經費,經費多少取決於系裡資助強度和談判結果,能夠保證3年的啟動研究。此後進入3-8年是終身職位軌道,其間表現決定該助理教授能否晉升為副教授和終身職位。公立大學的副教授多數為終身職位,沒有基金可以教書,但私立大學多數不是,即使教授也只有部分為終身職位。

助理教授職位的獲得主要考察三個方面:以前發表論文(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期間),課題設想和答辯表現和來自哪個大學和實驗室。以前發表論文的檔次和多少反映了個人科研能力;課題設想和答辯表現反映了作為獨立課題研究者的思路、知識水平和表達能力;來自哪個大學和實驗室反映了所接受訓練水平的高低。一般大學可能還考慮系裡人員專業配置,缺什麼往往補什麼。私立大學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要求:獲得基金的可能性,因為給的啟動經費不是白給的,看作是一種科研經費的投資,需要回報。

在私立大學研究型大學,終身職位不是實質性意義的終身,如果沒有基金資助,日子並不好過,例如大學只發9個月的工資,剩下3個月要靠基金補足,沒有基金意味着只能領9個月的工資,聘不起助手和研究生,只好走人。

3.科技資金投入和規模

近10多年來,中國的GDP每年以6~10%的速度增長,現已超過了十萬億人民幣,科研經費有很大增加。

科技活動包括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R&D成果應用以及科技服務活動。以2002年資料為例,中國的科技活動經費投入為2938億元人民幣(約367億美元)。用於R&D的經費為1288億元人民幣(161億美元)。政府財政科技撥款816億元人民幣(約100億美元),企業的科技投入1677億元(200億美元),政府投入經費占R&D總經費的33.4%,各類企業則投入占61.2%。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12月公布資料:2005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全社會R&D經費總支出為2450億元(310億美元),比上年增加483.7億元,增長24.6%;與當年GDP之比為1.34%。我估測相當於美國的1/10、日本的1/5,居世界第三。

2002年,中國科技活動人員總數達到了322.2萬,其中,R&D人員數量為103.5萬,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數量為217.2萬。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一支數量龐大的科技隊伍。每個科研人員年均科研費為約合1.14萬美元左右。

2000年,美國的科研經費為2280億美元,日本為1305億美元。截至到2002年4月1日,日本科研人員達72.8萬人,美國科研人員達110多萬人。2003年以來,美國經費穩定, R&D經費總支出3000億美金左右,占GDP比例2.8%。日本的科技投入呈上升趨勢,占GDP比例3%。日本每年科技投入超過德、法、英三國之和,相當於美國的一半。美國NIH2006年經費為270億美金,美日德英等發達國家每個科研人員年均科研費為約合17萬美元左右。

4.基金評審

基金評選的過程是判斷什麼是最好的想法並給於資助,課題思路是否好,研究者能否勝任是兩個關鍵。

中國國家科研資金主要包括部委資金(科技部及其他部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只評審小規模的課題,2006年資助經費37億(4.7億美金)。部委資金占餘下的大部份政府研發經費(80多億)。大課題由部委管理,缺乏嚴格評審,造成了中國熟知的基金評審問題:小錢大審,大錢小審。

科極部中長期規劃中有關大課題的提出和評審沒有什麼競爭,是少數行政人員指定少數專業人員,內部討論形成,是科技界少數人進行學術政治的結果。整個過場也被科技部的行政人員掌握,評審不依據專業優劣做競爭和比較。

2002年,饒毅、王曉東、袁君瑛、許田和其他二十幾位旅美科學家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了一個關於發展中國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一個建議計劃:建立一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基金,投入較大經費供多年穩定使用,由一個國家科技教育界領袖組成的委員會管理,公開在海內外競爭性選拔合適人才,而整個管理以專家評審和每五年考核,減少行政人員並使傳統的行政人員進入輔助行列。提出用16億美金做一個基金會,其中1億供改造、儀器和設施用,其它15億用來生利息供逐年使用,本 金保持不變二十年。 具體結構上,建議集中設立15個研究中心,每個中心每年以5百萬美元的運轉經費。這些中心可以設立在中國已有的研究和教育機構裡面或附近,互相促進,但管理體制上由基金會統一管理、而獨立於現有機構外。目標是現有機構從新的管理體制中得到經驗,最終有相似的管理體系。

這個建議雖然沒有採納,但其中不少建議的合理性在中科院幾年實踐中得倒體現和應證。

5.課題研究水平

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一流雜誌發表的論文數有了很大提高。這與中國科技教育改革有關,與中國招聘人才機制也有關係。試驗性的政策變化和投入增加使科學研究的環境和條件得到改善。

1)論文標誌

2002年中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升至世界第 5 位,目前科研論文數量已達世界第四,但引用量則在120位開外,數量與質量嚴重失衡。北京市仍作為我國國際科技論文產出的最多的省(市),位居全國首位,論文數量 18632 篇,占我國國際科技論文總數的 29.8% 。上海位居第二,論文數量為 7823 篇,占到總數的 12.5% 。可以看出,我國國際論文的地區分布具有較高的集中度,北京、上海、江蘇三個省市集中了全國論文數量的一半。2002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中四分之三為外國人擁有。

據饒毅教授2002年估計:從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看,中國實際研究的總規模大約不超過美國兩個中上水平大學的規模。中國一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產出,不超過日本一個月的產出。日本的生命科學已經在世界發達水平保持多年,中國現在還沒有達到日本20年前生命科學研究的絕對水平,也沒有達到日本當時在世界上的相對水平。

客觀地說,中國科學研究在近年有很大進步。《自然》、《科學》、《細胞》是自燃科學的三個頂尖雜誌,在頂尖雜誌發表論文的情況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2000年各國作者在《細胞》雜誌發表文章的統計結果是:美國271篇、德國23篇、日本16篇、瑞士8篇、奧地利6篇、瑞典4篇、澳大利亞2篇、意大利1篇、新加坡1篇、中國0篇。2001年中國科學家在《科學》發表三篇論文,在《自然•遺傳》有三篇論文,在《自然•神經科學》有一篇論文。

2005年7月《細胞》雜誌發表了饒子和院士領銜的一篇解析線粒體膜蛋白複合物II精細結構的論文,這是25年來我國大陸科學家首次將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該雜誌上,從而實現了零的突破。此後分別又有復旦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生化與細胞所與復旦大學合作的3篇文章在該雜誌發表。同年,中國大陸的科學家有9篇真正的原創性文章發表在代表國際最高水平的Cell、Nature和Science雜誌上。

2)課題研究組(實驗室)的水平
從科研的微觀來看,中美課題研究組(Group)的水平和多少是中美科技差異的直接原因。水平主要由課題負責人(獨立研究者)水平決定,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也取決於課題研究組水平。

實驗室的水平不在於人數多少,美國頂級實驗室平均每年1-2篇論文在Cell、Nature或Science雜誌發表,大的實驗室總共20-30人,需要6-8個RO1支持,10-20人為中大規模,需要3-5個RO1支持,院士大多是這個規模;小的3-10人,需要1-2個RO1支持。何故?課題負責人的精力只能達到這個極限,否則就顧不過來。

隨着研究生擴招,中國課題負責人水平平均不如美國,但最大課題研究組已經達到60人,20-30人十分普遍,導師精力和水平有限,直接導致研究生質量滑坡。

6.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直接影響科研成果,涉及人才培養,經費使用和協調管理這三個環節。中國沿用領導行政管理教授模式,而教授治校,行政後勤處於輔助地位是美國科研管理的核心。

成立7年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採用美國的做法,幾乎把所有資源,包括行政費用都放到實驗室去,行政機構非常有效,七個秘書管理15個組、168個學生的事務,一個行政人員常常做二個人的事。這樣人才才不會被僵化的管理體系限制,經費不被管理人員過多消耗,達到較高的產出效率,試想,如果大陸有這樣100個這樣的所該有多好?


2006-12-20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中國的院士=社會和科學的公害嗎?
2005: 我在哈佛的讀書生活
2004: 廣義信息論的又一重大進展:計算質子中
2004: 陪伴吳大猷三十餘年的義女吳吟之
2002: 看到殷的事情,有點難過
2002: 中國教育界的騾子
2001: 吳征先生的"形象包裝"底下
2001: 登載回應後的下一步 ** 五評北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