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批評中醫》一書本身缺乏科學精神 |
送交者: 黃佶 2008年02月18日15:59:2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方舟子長期批評偽科學、堅持學術打假,令人敬佩。但他在中醫廢存問題上過於偏激了。他的《批評中醫》一書在很多地方表現出缺乏基本的科學精神,以下舉例指出,歡迎指教。 一,為什麼一吃中藥,疾病就自愈了? 他在“不可輕信中醫的療效”部分(p45)說:“歷代名醫在醫案中津津樂道自己曾經用什麼處方治好了某個病人,患者在文章中現身說法介紹自己如何得益於某種藥物,這些在現代醫學看來都沒有價值,因為就藥物、療法的療效而言,個案沒有一點說服力。某個患者吃了某種藥物之後病好了,並不等於就是那種藥物真的發揮了作用。它可能是自愈(許多疾病本來不吃藥也可以自愈),……”(p46) 這種批評顯然太粗糙了。很多病人是在西醫無效的情況下才去看中醫的,並恢復了健康。如果說這是病人自愈的話,那麼為什麼西醫治療時,病人沒有自愈,而一吃了中藥,病人卻自愈了?這是不是太巧了? 即使是巧合,但“巧合”多了,其背後多半會存在客觀規律,真正有科學精神的人會抓住蛛絲馬跡,鍥而不捨,最終找出原因,使人類的知識總量增加一點,甚至有重大的發現。在西方自然科學發展史里,這種情況很多,例如不鏽鋼就是這樣發現的。 面對巧合,不屑一顧,輕易否認,顯然不是科學的態度。 “許多疾病本來不吃藥也可以自愈”,沒有錯,但這都是些什麼病呢?中醫是在治療這些疾病才有效呢,還是在治療不能夠自愈的疾病時也“碰巧有效”呢?癌症和非典也能夠自愈嗎? 感冒之類小毛病可以自愈,就能夠證明癌症和非典也能夠自愈?就能夠說明中醫對癌症和非典的治療是無效的嗎? 這裡顯然是偷換了概念。 方還說(中醫的效果)“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結果(許多疾病的相當一部分病人在吃了無藥性的“安慰劑”之後也會痊癒),……”(p46) 言下之意是中醫治癒病人是靠心理暗示的。如果中醫的心理暗示有這麼強大的功能,那不也說明了中醫的價值嗎?一樣能夠治病,為什麼通過心理暗示治病就沒有價值呢?心理暗示療法不吃藥不打針,安全性強多了,這本來應該是讚揚中醫的理由,怎麼反而成了否定中醫的理由了呢? 西醫不能通過心理暗示治癒癌症和非典,而中醫可以,還不造成後遺症,不正說明中醫的價值嗎? ——注釋:西醫治療非典導致了嚴重的後遺症,詳細請見(可在網上搜索標題獲得全文): 1,鍾南山:7%~8%非典患者肺部纖維化,需注意後遺症 2,SARS 後遺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令人心酸(中國青年報北京2006年5月17日電) 3,從抗擊 SARS 看中醫藥的比較優勢 (文獻 3 的作者看來不反對中醫,因此在這裡僅作為參考材料。該文提供了一些對照數據和事實,包括用中醫治療非典基本沒有後遺症。歡迎方先生同樣用對照數據和事實來一一反駁) 方很反對中醫用個案來說明中醫的效果,但他自己同樣也是用個案來否定中醫效果的。例如特意在書後附了魯迅描述中醫在治療其父親疾病時的種種荒誕行經。 方在否定中醫在治療非典方面的功效時,也沒有對很多公開的事實與對照數據進行一一分析和反駁,這顯然也不符合他一貫倡導的科學精神。筆者將另作一文討論。 二,中醫不同於西醫,無法進行對比試驗 中醫的特點就是“看人下藥”,對不同的人、在病情的不同階段,中醫開的藥方都是不同的。但是方卻一定要中醫按照西醫的做法來“驗藥”,這是不是太機械了? 中醫和西醫不同之處在於:西醫的“病症”很單一,胃炎就是胃炎;而在中醫看來,雖然都是胃不舒服,但不同的病人其病因可能完全不同,病人來就診時疾病所處的階段也不同,各個病人的體質也有很大不同,因此開的藥方也是不同的。 要對中藥進行西醫式的藥檢,就必須找到幾百個個人情況完全一樣、處於同一病情階段的病人,這在技術上可能嗎? 中醫對病人和病情進行更細緻的劃分,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給藥,恰恰是醫療思想和醫療技術先進的表現,西醫無力進行這麼細緻的劃分,怎麼反而要中醫去屈就西醫? 西醫的確有很多東西值得中醫學習,但中醫也有很多東西值得西醫學習。中醫下藥時考慮很多因素,而西醫把人當機械,生什麼病給什麼藥,考慮的因素比較少,顯然有待改進和提高。 精細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 以大眾傳播為例,廣告過去的確是“廣而告之”的,但現在要“細分市場”了,只對“目標受眾”進行有針對性的“窄告”,以提高傳播的效率,減少浪費。隨着技術條件的發展(電腦、數據庫、網絡、移動終端等),細分將越來越細,最終細分到個人,因為每個人的情況(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 “人命關天”。為人治病比做廣告、促銷商品重要得多;人體的情況也要比人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複雜無數倍。在治療疾病時,顯然更應該有針對性。在這方面,中醫至少在思想觀念上、在醫療實踐上已經走在了西醫前面幾千年,怎麼反而要中醫倒退到西醫的機械化低級階段? 即使不要求西醫學習中醫,也不應該強迫中醫削足適履呀! 方說:“現代醫學也承認不同的人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而藥物往往只對一部分病人、而不是全部的病人都有效,所以才需要做統計。但是現代醫學並不認為個體差異會大到每個人都只能用特定配方的藥的地步。一個真正有效的藥應該是對相當多的人都有效的。”(p47) “現代醫學並不認為個體差異會大到每個人都只能用特定配方的藥的地步”,這恰恰是西醫機械、落後、不足的地方,怎麼能夠用它來指責中醫的因人施藥呢? 方在這裡不知不覺地用西醫作為評判標準來判別中醫的科學性。在分析問題時抱有先入之見,也是缺乏科學精神的表現。 這就好象在討論相對論時,抱着古典物理學的先入之見,驚嘆“時間怎麼可能縮短呢?”“運動物體的尺度怎麼可能縮短呢?”套用一句中國諺語就是:以牛頓之心,度愛因斯坦之腹。 三,有效是硬道理 難道檢驗藥效只有一種方式?除了雙盲對照試驗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一種方法“屢試不爽”,就能夠說明它是有效的。雖然中醫的理論有很多問題,但中醫能夠治療疾病,就說明中醫掌握了某些客觀規律,並能夠應用這些客觀規律為人類服務。 氣象台不請算命先生去預報天氣,不是因為其它原因,而是因為他們的成功率等於零。 天旱時人們不再拜龍王求雨,也是因為求雨基本是無效的,至少人工降雨技術的成功率要遠遠大於拜神求雨。 否定中醫者,都要否定其療效。方先生一再否定中醫的療效,但同時又主張“廢醫驗藥”。既然中醫無效,為什麼還要驗中藥呢?一起廢掉不就萬事大吉了?主張驗藥,就是承認部分中藥還是有效的。既然承認中藥是有效的,不就等於承認中醫也是有效的? 當然,中醫也應該虛心接受正確的批評,不斷發展,使自己科學化起來。西醫檢驗藥物療效的方法不適合中藥,那就應該努力尋找其它合適中藥的檢驗方法。例如: 1,成立權威的中藥主管部門; 2,指定可靠的第三方詳細記錄醫療過程和結果(例如在有條件的醫院,強制中醫使用電子病歷和電子藥方,實時傳送到主管部門;治療後由第三方對病人進行檢查,提交檢查報告和病人自述報告等); 3,主管部門匯總材料,定期公布統計結果,使大眾和醫療界、學術界了解各種治療方法的效果和副作用。 這項工作應該長期地進行,範圍逐漸擴大,通過統計數據發現有效的醫療方法,屏棄無效的治療方法,使中醫獲得科學的基礎,避免在傳播過程中因“選擇性記憶”現象而扭曲事實,誇大或貶低中醫療效。 ——注釋:“選擇性記憶”指的是人們往往只記得自己願意記得的信息,而忘記其它信息,導致形成錯誤的觀點。例如只記得算命先生判別孕婦腹中嬰兒性別的成功事例,卻忘記失敗事例,結果認為算命先生能夠判別孕婦腹中嬰兒的性別。 四,應該科學對待中藥之毒 上述權威主管部門還應該收集整理中藥的副作用情況,禁止有毒無效藥物。 雖然中藥的療效難以用西醫的方法進行檢驗,但其毒性可以用西醫的方法進行檢驗。 不過應該考慮中藥的複方特點。單獨有害的藥物在複方中可能是無毒而有療效的。例如砒霜有毒,可以致人死命,但在複方中藥里毒性大大降低,而且能夠治病。 關木通這樣有害卻無療效貢獻的成分則應該全面禁止使用。即使有的有毒藥材有療效,也應該儘量使用無害但有同樣療效的藥材代替。 另一方面,由於中藥的針對性非常強,而很多中藥成分尚未經過毒性檢驗,因此主管部門應該嚴格管制中成藥和中藥非處方藥(如龍膽瀉肝丸)。 中成藥和中藥非處方藥必須經過嚴格檢驗,證明該中成藥對絕大多數人是有效的、無毒的,是可以無限量服用的(如果不能無限量服用,則必須在藥品說明中明確寫明最高服用量和最短間隔時期)。 換句話說:中成藥尤其是非處方中藥應該按照方先生主張的西醫方式進行嚴格檢驗。因為中成藥和中藥非處方藥往往是按照西藥模式使用的。 總之,我們不能無原則地捍衛中醫中藥,但也不能因噎廢食,部分中藥有毒,就主張全面禁絕中醫。 我們在考慮問題時,還必須考慮歷史和現實的因素。中藥與西醫的新藥不同。中藥的藥材有幾萬種,千百年來一直在實際使用。如果現在強制規定必須全部做過毒性檢驗之後才能夠使用,那麼中醫就不得不長期停止工作,而這必然影響到對大量病人的治療工作。 因此我們應該抱着實事求是的態度,首先選擇已經有記載或有報道具有副作用的藥材或藥方進行檢驗,其次對可能有副作用的藥材和藥方進行檢驗,然後對常用藥材和藥方進行檢驗,最後逐步擴大到對所有藥材和藥方進行檢驗。 另一方面,一旦出現有副作用的報告,應該立即行動,重點進行檢驗。寧可草木皆兵,不可草菅人命。不應該等積累了非常多的案例,才開始重視,而應該在出現少量案例時就迅速行動。 私人機構也可以主動進行檢查。如果查出有毒成分,並得到驗證,避免了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損失,可以由主管部門對其進行獎勵,以鼓勵更多的私人機構積極參與。 有文字記錄的中醫歷史長達兩千年,這不應該成為束縛中醫發展的因素。中醫界人士不能認為有兩千年歷史的東西就不會存在問題、就沒有必要發展了。中醫的前途在於能夠用現代科學語言解釋自己掌握的經驗事實。這是能夠做到的。筆者在“中醫是可以用西方科學的語言解釋的”一文里做了初步的嘗試。另一方面,在批評中醫時,也不應該只看其問題,不看其療效,一刀切,全盤否定。這不是真正的科學態度。 (2008年2月15日)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7: | 也談德國的高等教育 | |
2007: | 北大學生教師上廁所後不沖水---我在北 | |
2006: | “招聘大學生”--流行於上海灘的一則故 | |
2005: | 用啞鈴砸死同學的北大博士生心理分析 | |
2005: | 鮑風: 什麼是“耶魯氣質” | |
2004: | 回國,幾家歡樂幾家愁 | |
2004: | 中國十位高級學者劣行大批判 | |
2003: | 張築生 了不起的教授 | |
2003: | 也談博士點申報中的黑色內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