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中國落後的原因
(兼評基甸恩典同學的回答)
基甸恩典同學認為“中國文化缺乏創造力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宗教靈性之維,進一
步造成理性體系的缺乏,過於關注基本物質需要”。這句話可以概括為,在靈性,
理性和感性這人類認識的三個階段,中國古人只到了最初級的“感性階段”,所以,
中國的文化可以稱為“感性文化”。不用說,創造力很難在感性的基礎上發揮。
我們知道,人類的認知本能是先驗的。人類的認知過程,是一個逐漸展示自己內在
本能的過程。換一句話說,認知的結果,無不先已包含在自身中。如同一顆大樹一
樣,樹的一切完美特徵和外表所示,都可以在樹籽中找到答案,既,基因決定論。
認識的本質的行而上性質,決定了認識機製發生的必然性。而此一必然性,能否完
全展開自己的全部階段和風貌,卻是要取決於外界的偶然因素,既,時間和空間的
限制。
中華民族的祖先,寄居在地球亞洲板塊的大範圍土地上。土地上的易於行走和交往,
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社會大一統的性質和政治制度。而歐洲民族的分散在水域
交錯的地帶,又決定了他們的獨立性質和社會結構與政治制度。這就是所謂的“地
源政治學”觀點。
由此可見,如果說中國古人的認知發展未體現出“理性階段”的成熟,而停留在
“感性階段”時期;而歐洲民族順利地從“感性階段”時期,過渡到“理性階段”
時期,並產生了與之相符的人類科學文明,那也僅僅是因為“地域”,這一偶然條
件造成的。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把地球頂起來。中國人可以說,給我歐洲的自
然環境,我們也會再創一個輝煌的文明 - 人的本性和認知的本質,對所有民族都是
一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是與生俱來,內在,因而是先天註定(行而上或先驗
)的。
因此,世界各民族文明發展中成就的區別,既然是偶然的,今日一個民族的文明的
輝煌,自然也就會被明日另一個民族的文明的壯麗所取代 - 這一點是必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