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大名校 |
送交者: xrb 2003年04月26日20:29:5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成立於1877年。現有10個學院,14個研究生院,學生總數27000人,教師約4000人。學生中研究生占12000人,其中包括博士生5600人。位於東京市內的主校區只有清華面積的十分之一,新校區只能設在千葉縣。 多年來東京大學一直把自己的社會責任定位在提供傑出人才方面,即為明天的領袖提供最好的教育。東京大學也確實為日本政府、財界和學術界培養了眾多的領導人。最近幾年學校認識到要提高國際學術聲望,還必須產生世界一流的科研成就,要積極地將研究成果返回給社會和工業界。為此學校的對策是從發展前沿交叉學科入手。新建的前沿科學研究生院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科融合。跨學科的信息科學研究生院是人文與科技的結合。 東京大學本科生院系包括法、醫、工、文、理、農、經濟、教育、和藥學。研究生院包括法律政治、醫學、工程、人文社會學、理科、農學、生命科學、經濟、藝術與科學、教育、藥學、數學科學、前沿科學、和兩個與信息技術有關的交叉學科。 作為世紀之交的教改措施,學校大力加強研究生院的建設,改革教學科研體制,改進本科後2年的教學,提高研究生教學科研水平。 東京大學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1994年起東京大學與MIT,蘇黎世高工合作開展全球可持續發展交叉學科研究計劃。在MIT、硅谷、和斯坦福大定期舉辦東大海外論壇。東大有國外訪問學者1600人,留學生超過2100名,其中90%為研究生。 東京大學的校長由全體教師投票選出,任期4年,不連任。上一屆校長為Shigehiko Hasami(蓮實重彥),2001年8月Takeshi Sasaki(佐佐木毅)接任為第27任校長。院係為自治體,教師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2000年學校經費約為17億美元,90%為政府撥款。 京都大學 京都大學成立於1897年,共培養了4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日本的大學中居第一位。京都大學屬於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學,設有10個本科院系,14個研究生院。在校本科生14000人,碩士生近4300人,博士生3500人。全校教師2800人。早期作為日本的第二所帝國大學,校長由文部省指定。從1919年起,校長改由全體教師選舉產生,任期4年,可獲選連任2年。現任校長為Makoto Nagao(長尾真),於1997年12月起任職。 京都大學的辦學特色之一是重視研究生教育,提倡學術自由,特別是為了應對新的發展,不斷對學科進行動態重組,成立交叉學科研究生院。最近成立的有人與環境研究生院、信息科學研究生院、亞非問題研究生院、和生物科技研究生院。另一個特點是重視國際交流,每年接待1500名外籍研究人員,全校外國留學生1100名,派出研究人員4500人次。校內高檔次國際公寓200多套。 早稻田大學 早稻田大學是一所創辦於1882年的私立大學,在日本眾多大學中綜合排名第二,在國立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之上。該校培養了多名日本首相,如森喜朗、小淵、竹下、海部等,在日本國會中有校友近百名,稱為“稻門會”。企業家中有松下、索尼的創始人,在日本上市公司經理中早稻田畢業生人數占第一位,更有村上春樹等著名文學藝術家、建築大師、傳媒大亨等等不勝枚舉,有人說“早稻田人掌握着日本的輿論工具”。將近50萬名早稻田畢業生,組成600多個校友會,可以想象其對日本各行各業的巨大影響。該校初創時只有80名學生,校舍在東京郊區的一片稻田裡,發展到今天達到50000名學生的規模,校友名人輩出。學費高昂,但考生踴躍,錄取率為1:9。全校只有893名教授,但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多項研究世界領先。究其原因在於一貫堅持的辦學理念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創辦人大隈重新(Okuma)是一位有遠見的教育家,他為學校定下的辦學原則和治學精神一直貫徹至今,他提出的“做學問的獨創性”,“知識的實用性”和“造就模範的日本國民和世界公民”是學校的建校宗旨。他倡導的“在野精神、進取精神和庶民精神”使早稻田培養的不只是少數精英尖子和上層領導,而且是大批實幹的人才。在這種精神指導下,早稻田大學校園沒有圍牆,市民可自由出入,學校對社會是一種融合和開放的態度。大隈辦學的終極目標是“世界的道路通向早稻田”,辛亥革命之前早稻田就接收了800多名中國學生,李大釗、彭湃、廖仲愷等曾在該校學習,至今該校仍與我國許多部門機構有人員培訓交流,早稻田外國留學生人數僅次於東京大學,居日本大學中第二位。 可貴的是早稻田大學仍在不斷創新中前進。1982年早稻田提出要辦成“有日本特色的培養世界人的世界性大學”,要建立適應信息化國際化時代要求的教育和研究體制。下面選擇幾項舉措為例。 (1) 機構體制靈活,為學校發展服務 2000年4月起實行“項目研究所”新體制,只要課題立項,就可以成為研究所對外打交道,項目研究所沒有特別的經費和設施,成績不佳可以撤消。這一體制實施兩年來成效顯著,企業資助的科研經費增加3倍,引發了校內競爭並調動了科研積極性,對外提高了社會知名度。 (2) 加強與企業的合作 2000年早稻田大學與松下電器公司聯合成立“教育服務公司”,利用雙方優勢互補開展網上遠程教育。最近學校還成立“知識產權中心”,積極推進大學技術轉讓。其職能為發掘有價值的種子技術、代為申請專利、孵化風險企業、管理與企業轉讓技術的事宜。 (3) 開發世界領先的技術 早稻田大學的機器人研究是世界聞名的,其他在人工臟器、人造血液、考古鑑定、物流管理、亞太研究等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早稻田大學教授發明的多媒體檢索機器人軟件可提高信息檢索速度20多倍。 (4) 改進人才培養模式 日本每年1月份有全國統一高考,但早稻田大學正在改革這種“一考定終身”的做法,注意招收特長生。將多渠道推薦與考試相結合。現在推薦生的比例達到15%。學生入學後學習方式靈活多樣。提倡學習活的學問,培養學生身心和諧,陶冶情操,發展文藝才能。校園建築風格獨特、張揚個性,戲劇影像資料博物館收藏超過大英博物館,國寶級圖書、東洋美術資料、考古資料的收藏非常豐富。這些都為培養有修養的、在國際事務中具有廣泛活動能力的優秀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5) 開放式合作辦學 早稻田大學沒有醫學和農學,環境科學和生物學也不強。2001年早稻田與國立東京農工大學成立聯合研究生院,加強了這幾個學科。2001年早稻田等五所大學增進校際交流,學生可以互相選修各校課程,共計500門。成績互相承認。選修課可以在網上完成,必修課則要到課堂聽課。 最後介紹一下學校概況。2001年早稻田大學有本科生44577人,研究生6147人,其中博士生1490人,留學生1369人。全時教師1193人,半時教師4657人,管理人員1046人。有14個研究生院,9個本科院系。年收入6.6億美元,其中政府撥款只占12%,學費收入占70%左右,年開支5.7億美元。圖書館藏書460萬冊。9個校園占地120公頃。有正副校長9人,校長由教職員和校友代表選舉產生,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一屆。 慶應大學 慶應大學成立於1858年,是日本最早的大學。正式定為大學是在慶應4年(1868年),並由此得名。慶應大學與早稻田大學並稱“日本私學雙雄”,綜合排名第一、二位,超過所有國立大學。慶應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由慶應教育公司掌管,通常公司總裁也是慶應大學校長。 慶應大學有本科生28000人,研究生2620人,其中博士生1040人,留學生600人,招生錄取率為5:1。學校有專職教師1400人,其中教授585人,另有1680名全職職員。全校年收入約 9.6億美元, 近40%來自學費,38%來自附屬醫院的收入。開支中人工費54%,醫院花費占19%,教學科研占23%。 慶應大學本科有9個學院:文、法、商、醫、經濟、理工、綜合政策、環境情報、和醫護學院。研究生院有9個學部:文、法、商、醫、經濟、理工、社科、經管、媒體及行政管理。學科中最強的是文學部、經濟學部、商學院和醫學院。文學部的三田學派在日本文史哲領域中絕對領先,開有142門極具獨特個性的課程。經濟學部對日本以至世界的經濟、金融發展趨勢的預測和建議受到廣泛重視。商學院的會計和稅務課程全國第一,學生興趣廣,教師水平高。醫學院畢業生7000多人活躍在世界各地,附屬醫院有1071個床位,全部計算機管理,是全日本最先進的醫院之一。 慶應大學培養學生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精神境界、創造和積累新的知識財富、發掘新的創業潛能,培養在社會中舉足輕重、並且對世界有所貢獻的人才。至今已經培養畢業生22萬多人,包括現任首相小泉和前首相橋本龍太郎,還有藤山愛一郎,野坂參三,櫻田義雄等著名人士。小泉內閣中有5名慶應校友。但“慶應幫”在企業、貿易和金融實業中影響更大。2000家日本最大企業中慶應畢業的社長占十分之一。在日本有一種“理財在慶應”的說法。 慶應大學還特別重視學生國際化的問題,為學生營造國際化的環境。為此他們建立了的與夥伴學校學生交流項目,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110所知名大學或組織有着學生交流夥伴關係,其中中國有9所,包括清華大學。 慶應大學在許多領域中在日本舉足輕重,慶應醫學獎有世界聲譽,慶應開發的電動汽車時速達310公里,為世界第一,光電子纖維世界上傳輸速率最快在分子發動機、幹細胞、基因研究等生命科學前沿學科中十分先進。 慶應大學創辦人福澤渝吉是日本傑出的思想家,他吸取西方在發展經濟和科技方面的長處,倡導“教育救國”,主張務實精神。他提出的“獨立、自尊、學術優秀”建校原則至今指導全校。他的民主思想培植了自由開放的學風和對外來事物的極強的包容性。慶應的師生之間、校友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牢固,研究生導師與學生的關係猶如父子,終生負責。學生按興趣分組,小班教學,採用不同的教材,教師事必躬親,師生經常交流,融洽無間。這種強大的凝聚力是慶應大學無形的財富。在福澤的影響下,慶應畢業生大多不願從政,而是從基層踏踏實實做起。進入政界是近年的事。慶應的校門上寫着“理想之門”,這也是校訓。校徽是盾牌上的兩支筆,意指“筆比劍強”。 為了適應時代的挑戰,慶應校長提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戰略口號,即堅持傳統的獨特學風和務實精神。但實際上也採取了很多改革措施,發展綜合交叉學科,文理相長,大力推進國際合作,邀請GE,日產等總裁及國際知名人士演講,每年在東京國際論壇舉辦“慶應前沿科技展”,慶應教授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發表見解。通過這些努力打造世界名校的形象。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