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腦殘的館長委員王平解釋農村孩子入大學
送交者: 24680 2011年03月08日08:32:5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農村孩子不宜入大學

中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7日在無黨派聯組分組討論中,語出驚人,奉勸農村的孩子不要去上大學,她解釋培養一個大學生成本不低,而且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而城市就業又困難,於是身處夾縫,勢必成為一個悲劇。

  全國政協委員王平:不要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

  “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昨日,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聯組的分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語出驚人。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農村地區,認為城鎮化讓每個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

 “中國文化要在農民身上體現”

  她認為,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是個農業國家,“因為我們的地理環境包括我們五千年的文化,決定我們就是一個農業國家。既然是一個農業國家,就要保護我們中國的文化。”她認為中國的文化也要在農村廣大老百姓身上體現,只有他們在農村生存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民族傳承的載體,“他們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傳承下去。”

  她認為,城鎮化不要匆匆忙忙把大山上的老百姓搬到平原,把牧區的搬到郊區,然後把郊區的搬進城。“在搬遷的過程里,我們是把每一種文化的發源地都給斷了,然後換一種生存方法強迫他生存。”她認為,快速的城鎮化,會導致“我們只剩下北京上海了,所有地方都是這個樣”。

  她表示,中國文化的延伸,農民也是一種傳承,“我們不能說它是一味的落後,大家應該從一種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農村,你們不知道田頭上那個八九十歲的老頭比我們有文化多了!人家坐在田裡面,看看天,就知道會不會下雨,收成好不好。我們有這個本事嗎?我們沒有,所以我們對文化的看待,不是說我們拿哪種文憑來論事。”

  “不鼓勵農村娃上大學”

  在小組發言上,她更是語出驚人,“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在會後記者就此採訪她時,她表示,現在大學生找工作並不容易,農村的孩子上了大學也可能連工作都找不着。“而且你看看現在,咱們花了多少錢供一個大學生,上大學是要很大費用的,往往一個家有一個大學生就返貧了。”她還說,供完了大學生進城以後,就不回農村了。

  她還表示,一邊是就業難,一邊是自己不願回農村。“在城市裡呢,蝸居在北京或者蝸居在他讀書的地方,可是蝸居後,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買得起房?像這麼高的房價,什麼時候買得起?好了,這樣他自己這一代犧牲了,將來他還得有他的第二代,到那個時候,他可能才適應這個城市。”王平認為,農村的孩子如果讀的是中專或是高中的話,他就會回到農村。“他們不用來城裡,在農村也許就發展起來了,有技術,有目標,有幸福。”

  她解釋說,自己說這話的意思就是不要鼓勵包括城裡人在內,人人都一定要去讀大學;也不是要鼓勵農村人都進城才叫幸福。

現狀分析:農村大學生日趨減少,其中究竟折射出什麼呢?

  一是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日益拉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有人坦言:“城市的學校像歐洲,農村的學校像非洲。”這句話好像有點危言聳聽,但我認為一點也不為過。我們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相比,差距可謂在千里之外。這樣,農村孩子所占大學生比例之少也就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我們農村學生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就已經輸在了人生起跑線上了。

  二是農民供孩子上大學的熱情大幅度消減。曾幾何時,且不說溫總理那個時代,就是我求學的八九十年代,國家對大學生實行的都是“計劃經濟”。作為一個農村的孩子,一旦考上大學,甚至是小中專,就有一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感覺,一下子由農村中的“臭狗屎”一堆,搖身變成“吃皇糧”的香餑餑。因此,那時,有不少人為了考個小中專,也不惜“八年抗戰”,就是家裡窮的砸鍋賣鐵,甚至是賣血也要供孩子上大學的也屢見不鮮。

  斗轉星移,我們對大學生實行“市場經濟”已十年余了。在這十多年間,大學生就業不再找“市長”,而是找“市場”,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自由自願,大學生沒有了昔日“派令”的束縛。“英雄不問出處”,大學生人不分東西,地不辨南北,都可以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一顯身手。話雖如此,同為大學生的城市人、農村人,真的就在市場面前實現平等就業了嗎?我看這也未必。城市大學生有關係、有門道,在市場的風浪中就會技高一籌;而農村大學生大都沒關係、沒門道,兩眼一抹黑,連方向都難以辨清,更不用說勇立潮頭了。(孫中平)

  讀者來論:城市的孩子上大學?農村的孩子去打工?

  我有個住在鄉下的親戚在北京打工,為了給予孩子更好的照顧,夫妻倆把孩子接到身邊上學———就讀於順義某民辦小學五年級。然而,孩子所讀的學校因師資力量不達標在今年春季開學時被拆掉了,可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學校,沒辦法,親戚只好把孩子轉回老家。

  這一轉不要緊,卻生出了許多煩惱,把孩子大人都折磨苦了。孩子自小就沒有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很生疏,常常不聽他們的勸說,總是我行我素。有時,放學回到家,孩子什麼話都不願說,還把自己關在屋內。這還不算,據他的班主任反映,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布置的作業也從來沒有按時完成,好幾次的單元考試成績都只是個位數。親戚不放心,詢問孩子原因,孩子說所學的課本跟以前在北京時的學校不一樣,很多內容他都聽不懂。

  為此,親戚沒少往老家跑,破費了多少往返車費不說,光是工作就落下了不少。而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孩子竟吵着鬧着不上學了,還說,“學習真的好累”;“我的生活一片糟糕”;“活着真沒意思”……親戚很是無奈,孩子在自己身邊上學時完全不是這樣的,那時的他很開朗,有什麼話都願意跟父母說,學習成績在班裡排名屬中上游。對於孩子以後的道路,親戚說,以前還期盼他能考上大學,現在看來,可能以後只好讓他外出打工了。(趙華夏)

  網友聲音:讓農村孩子上大學,多給未來的農村建設以希望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比例,讓農民走出貧困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農民要走出貧困,一要靠國家的扶助,二要靠自己的努力。如今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比例逐年減少,這無異是堵死了農家子弟通過求學走出農村的希望。古人說"龍生龍,鳳生鳳",難道時至今日,我們真的要讓"城市人念書,農村人種地"的各安其業狀態延續下去嗎?如果這樣,那就是社會最大的不公,要望其"和諧",只能是南轅北轍的事!

  過去農村雖窮,但不失希望。農家子弟憑着" 貧困不墜其志"的意向,挑燈苦讀,十年寒窗,終成正果。一旦金榜題名,合村共賀,以為魚跌龍門,家業有望興旺,合村平添光彩。那時考上大學是榮譽、是解困、是光明。一不要交學費,二不要交飯費,三不要交住宿費。國家不但管其學習期間的全部開銷,還要管其分配一個好工作。有這樣的優越條件,豈能不吸引農家子弟發奮讀書?

  近年來,教育的改革,似乎讓清高的學門也變得勢利了起來,除了面臨嚴格的高考門檻外,還面臨着高昂的學習費用。農家子弟從窮苦中過來,你要叫他念書他不怕,你要交他交學費他只能望而卻步。溫總理感嘆農村學生數量大不如前,豈能不引起我們教育部門的深思?我想我們現在致力於農村建設,重視"三農"問題,豈能不重視農村學生上大學的問題,要知道多一個農家子弟上大學,就多給一個家庭以脫貧的希望,多給未來的農村建設以希望。(曾志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信無神和信有神,在心靈上誰更安寧?
2010: 神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我裡面
2009: 狸貓:從羅馬數字、阿拉伯數字和中文數
2009: 建議本壇兩位"基督徒"讀一下
2008: 周濟反對擴大義務教育年限
2008: 寧可三百億拜古人 不肯拔一毛利民
2007: 洪可柱揭開四大名校黑洞
2007: 關於上海交通大學招生黑幕的考證
2006: 難道清華北大只是給富人辦的?
2006: 哈佛印象——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