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學術論文、科普文章和臨床診斷—兼評《中國青年報》某科普文章
送交者: Tse 2011年05月28日09:44:2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吳賢仁:學術論文、科普文章和臨床診斷——兼評《中國青年報》最近發表的一篇“科普文章”
時間:2011年5月28日 作者:吳賢仁 來源:學術批評網
關鍵詞:


近幾年來,學術界就各類學術腐敗問題的討論隨着越演愈烈學術腐敗現象水漲船“低”,從對抄襲、剽竊、數據造假的揭露,退回到重新對抄襲、剽竊行為定義。明明是抄襲,辯來辯去,卻成為歷史遺留問題,可以原諒。本是學術界的問題,弄到法庭上去理論。難道法官就能從學術的高度來判斷是否是抄襲呢?比較低級的抄襲,諸如天津的沈履偉老師,將原書複印那去投稿,連原書的頁碼也複印上去,那樣的案子比較容易,“小學生都看得出來”。自我克隆的案子也相對容易,將兩篇文章自己比較也就行了。這樣的案子,中學生也看得出來。

從網上能夠搜索到的揭發性文章看,絕大多數的目標都是那些比較低級的學術腐敗分子。好事者將兩篇文章“肩並肩”地比較,抄襲之處便一目了然。比較難識別的是那些用自己的語言將別人的觀點作為自己成果來重複的人。這是一種比較高水平的剽竊,需要抄襲者肚子裡多少有些墨水,能看懂他人的觀點,然後拿來當作自己的。對於那些在外國留過學或者當過訪問學者的人來說,進行這種高級剽竊似乎就比較順手了。外加上大部分國內學者外語都不太過關,誰能搞清楚誰對誰呀!

從最近的討論可以得出一個三個字的結論,“全亂啦”!學術抄襲現象涉及的面太廣、人太多,有揭發人的人自家後院起了火,有揭發人的人自身也被揭發,越揭發越複雜。領導通過抄襲得到學位,被揭發後,採用默不作聲之計來應對。於是乎,網上有人乾脆建議不應在本科生和碩士生學習中有畢業論文的要求。這是很奇怪的建議,令人想到“因噎廢食”這成語。有人替學術腐敗現象做解釋時說,老師們搞剽竊也是無奈的辦法,因為要評教授、評職稱,不得不抄點、偷點。這類解釋真是令人為中國的學術界感到悲哀!是不是可以建議所有的窮人都去搶劫呀?

與學術腐敗同路而行的是社會上各種造假的行為。從吃的到穿的,從新聞報道到個人學歷,全可以造假。學術腐敗和造假現象的後面有制度性動因。在此不多討論了。

最近在這裡又看到有人在討論科普文章的問題。一方的觀點是,科普並不是搞學術研究,不用如此這般地注釋。這樣的說法可能是站得住腳的,如果撰寫人所寫的科普文章是他或者她本專業的東西,而且所介紹也的確是一些已知的東西,雖然比較專業,但具有普遍傳播的意義。

用一篇隨手可在網上找到的典型科普文章,《航天器如何着陸》(《科學大眾(小學版)》 2004年02期)為例。此文作者是尹懷勤。根據網上的資料,這位作者“1960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航空發動機設計專業,同年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直到2000年8月退休,一直在航天戰線工作”。 看看作者的研究和職業經歷,就知道他寫的科普文章是根據他的專業知識簡化而來的。在這樣的文章中,不用為每一個道理註明出處。

從現在的情況看,有些人撰寫的科普文章就有些不沾邊了。先舉個假設的例子。比如,我這個搞政治學的人也想寫有關航天的科普文章。我買幾期《中國航天》回家,細則閱讀尹懷勤和其他作者的文章,然後也來寫一篇有關航天的科普文章。怎麼寫?兩個辦法,第一,仔細閱讀別人的文章後,把他們的東西拼湊在一起,形成我的文章,同時也註明一些道理的出處。就寫法本身看,沒有問題,因為我沒有抄襲剽竊,有注釋呀!或者第二,乾脆不註明出處。因為人家文章中說的東西和道理似乎都是“公理”,都是被證明的東西,而且我是在寫科普,並不是以他人的研究成果當成自己的成果。或者,乾脆從教科書中摘點下來,科學性絕對是沒問題。

我這種做法的根本問題是,無論有無注釋、消息源(第一種辦法),我也算是抄襲,因為我更不就沒有資格寫那樣的文章。第二種辦法呢?識別起來就更簡單了:就是抄!

最近我偶然讀到《中國青年報》刊登的一篇科普文章,題為《手足口病有那麼可怕嗎?》(2011年05月18日11 版)。由於近期手足口病流行,我仔細地讀了一遍。文章簡單易懂,還真使我增加了對手足口病的認識。出於好奇,我查了查作者的背景,發現作者是曾在美國留學的生物化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分子遺傳學,近年來為自由職業者,主要從事網站開發和寫作。

《手足口病有那麼可怕嗎?》一文,雖然讓我學到許多知識,但看看作者的經歷和專業,卻讓我開始懷疑篇文章的“合法性”。簡單地說,作者的專業是分子遺傳學,這個專業與臨床診斷病情有專業方面的聯繫嗎?退一萬步講,即便是學醫的,能隨便跨科嗎?一個心臟專家,能給人治手足口病嗎?還有一個可能性是,作者從研究遺傳學改行行醫,正好在與手足口病有關的科室工作。如果是這樣就好了。但在網上看不到這樣的信息。

如果我也找來一本醫學書,從上面摘錄一些有關手足口病的文字,寫成科普文章,行嗎?

另外,這篇文章還有其他問題。比如,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恕我大段引用):
“因為是病毒引起的疾病,沒有特效藥。對沒有出現併發症的病人根本沒有必要去醫院治療,去了也沒有真正有效的藥物可用。由於患兒口腔潰瘍、咽喉疼痛,可能不願喝水,所以關鍵是鼓勵其喝水防止脫水。如果高燒、疼痛,也可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之類的鎮痛解熱的藥物。並發腦膜炎時會出現頭疼、脖子強直、背疼等症狀,因為是病毒引起的腦膜炎,沒有特效藥,但是病毒性(也叫無菌性)腦膜炎通常也不嚴重,不必住院治療也會自愈。並發腦炎、肺水腫會比較 嚴重,有生命危險,需要住院治療,主要也是採取支持療法,例如用呼吸機幫助 呼吸,但痊癒還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消滅病毒”。

從幾個方面看這段文字。首先,這已經不是科普文章了,而更像是一段給醫學院學生寫的具有教學效應的課本性文字。我對這段文字所講的道理還算相信,因為可能是從教科書上摘錄下來的。但如果我要是一位家長,家中有一個“先是發燒,一兩天后口腔粘膜出現疱疹、潰瘍,手掌、足底等地方出現斑丘疹、疱疹,同時還可能有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的表現”的孩子,我該當如何呢?作者的建議是,如果沒有“出現併發症的病人根本沒有必要去醫院治療”。

第一,我哪裡能知道哪些症狀是正統的手足口病病狀,哪些是併發症?第二,即便我心疼獨子,最終還是帶他去了醫院,但我是不是應該按照這篇文章“暗示”的那樣,告訴大夫,“請只給我的孩子診斷一下,不要治療。如果除了手足口病之外還有其他問題,咱們再說”?
其次,這篇科普文章居然還給“高燒、疼痛”之症狀開了藥方:“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之類的鎮痛解熱的藥物”。我更好奇了,就到網上查,發現,好像使用乙酰氨基酚時要是劑量不對,會傷肝——我是學政治學的,沒太看懂有關乙酰氨基酚用量問題,好像是用量大了有害。那篇文章,開了藥,但沒給劑量。家長們可怎麼辦?這篇科普文章通篇都是類似的醫學道理、“醫囑”、藥方,等等。

再次,這篇科普文章的另一層意思是,手足口病的症狀不過如此,到醫院去很有可能被醫生給坑了,因為他們的“主要的動機就是醫院為了賺錢、醫生為了拿藥物回扣”…… 我個人同意這種說法,因為經歷過。今天到醫院,不走後門、不送禮能看好病嗎?這篇文章的思路是給大家一些常識性知識,以防被醫生欺騙。但身為一個寫科普文章的專業作家這樣寫出來,就不行。撰寫科普文章,不能以社會上不良現象為出發點。這就好像編寫有關造紙工藝的教課書時,在內容里加上要謹防工人偷工減料,或者使用儀器時,要注意假貨。以這篇科普文章的思路看,作者今後要是撰寫有關癌症的文章時怎麼辦?雖然手足口病與癌症有“致命”的區別,但醫生騙人的基本點沒有變,也告訴讀者不要到醫院去上當嗎?

最後,如果作者在美國生活過,應該知道即便是醫生也不能亂給下診斷,更不會在網上不見病人就給開藥方,給出治療方案。美國大夫如此之戰戰兢兢是因為萬一出問題,法律責任太大,法律責任後面的經濟成本太高。即便是一些“網上醫生”,也僅僅是講醫學道理,介紹一些普及性醫學常識,最後還要加上類似“請諮詢你的大夫進行具體治療”等文字。

學術論文抄襲,後果是學術道德低下。但還不會直接“傷眾”。將科普文章寫成這樣,立刻會造成不良社會後果。《中國青年報》是一份很受歡迎的報紙,讀者多,影響大。對這樣的文章,應該好好把關;至少要請專家來撰寫他們各自研究領域方面的科普文章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重生了我們,使我們有活的盼望
2010: 肉體與靈-6
2009: 中國人是“中庸之道”的民族嗎?
2009: 科學家預測:2050年人類可能遠離死亡獲
2007: 北大剽竊何其烈?
2007: 再談尊師—回問題多
2006: 美國學術界鈎心鬥角之二
2006: 中華文化中哪些是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