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楊(Thomas Young,1773—1829)於1801年進行了一次光的干涉實驗,即著名的楊氏雙孔干涉實驗,並首次肯定了光的波動性。隨後在他的論文中以干涉原理為基礎,建立了新的波動理論,並成功解釋了牛頓環,精確測定了波長。
1803年,楊把干涉原理用以解釋衍射現象。
1807年,楊發表了《自然哲學與機械學講義》(A course of Lecturse on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he Mechanical Arts),書中綜合整理了他在光學方面的理論與實驗方面的研究,
雙縫實驗
並描述了雙縫干涉實驗,後來的歷史證明,這個實驗完全可以躋身於物理學史上最經典的前五個實驗之列。但是他認為光是在以太媒質中傳播的縱波。這與光的偏振現象產生了矛盾,然而楊並未放棄光的波動說。
楊的著作點燃了革命的導火索,光的波動說在經過了百年的沉寂之後,終於又回到了歷史舞台上來。但是它當時的日子並不好過,在微粒說仍然一統天下的年代,楊的論文開始受盡了權威們的嘲笑和諷刺,被攻擊為“荒唐”和“不合邏輯”。在近20年間竟然無人問津,楊為了反駁專門撰寫了論文,但是卻無處發表,只好印成小冊子。但是據說發行後“只賣出了一本”。
http://baike.baidu.com/view/49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