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加:Tenure Track 不是靈丹妙藥 |
送交者: 伍加 2011年10月31日04:10:3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科學技術(9)】
Tenure Track 不是靈丹妙藥 伍加,2011年10月31日,周一 近來科學網組織專題討論“Tenure Track 在中國”,探討在中國實行終身教授制度的可行性,這種積極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據報道,部分國內高校已經引進這種終身教職的制度並開始試行;有人認為這項制度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有人認為這項制度可以提高教授們的社會地位,還有人認為這項制度能使中國高教與國際接軌,擇優汰劣,甚至能防止學術腐敗和行政弊端。需要指出的是,教授終身制不是靈丹妙藥,絕不會包醫百病,在中國立即實行教授終身制並不能完全解決中國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提出這個觀點絕不是要完全否定在中國試行 Tenure Track 制度,而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研究終身教職的利和弊,結合中國的國情,探討提高中國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可行方法。簡單瀏覽了一下科學網上的討論,我認為陳西慶先生提出的幾個問題抓住了要害,是討論“Tenure Track 在中國”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所以,下面我就根據陳先生的幾個問題,特別是前四個問題,簡單談談我的看法和體會。 1. 國外建立 tenure track 制度的動力是什麼?目的是什麼? “Tenure”在英文裡就是“終身教職”的意思,“Tenure track”直譯就是“通向終身教職的軌道”。如果一所大學在招聘廣告裡說某個教職是 “Tenure track position”,這就是說應聘者可以期望將來成為終身教授。當然這並不是說拿到這個位置之後立即就能成為終身教授,而是要經過幾年時間的試用期,經審查合格之後才能獲得終身位置,一般試用期的長度是 6 - 8 年。在招聘廣告裡還經常有“Full-time position” 或 “Part-time position”,拿到這樣教職的老師都不能成為終身教授。 作為一項制度,“Tenure system” 在美國有大約一百年的歷史。設立這項制度的最初動機有兩個:第一,保障學術自由;第二,降低學校成本。關於學術自由有三個涵義:
當教授們有了“終身教職”以後,校方不能隨意解僱教師,這樣教授們就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不需要再對五斗米折腰,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從事自己喜歡的教學和科研,對於有爭議的問題也敢於發表看法,這當然有助於活躍學術氣氛。 關於第二個動機,需要做些解釋:為什麼“Tenure system” 能夠降低學校成本?一般來說,無終身制的學校教師工資要比有終身制學校工資高出 20% - 30% 左右。當然,這個數字只是一般而言,並不是每所大學都會有這樣大的差別。無終身制的學校一般都是私立學校、宗教學校和以教學為主的學校,這些學校的教學任務都很重,每個教授每學期要教 3-4 門課程。比方說你剛拿到會計學(accounting )博士想到學校里當教授,在有“Tenure system” 的學校你能拿到年薪 $140,000 ,每學期教兩門課,每年搞科研發表 5-6 篇文章,在經濟形勢好的時期,每年工資增長 3% 左右,六、七年後拿到終身教職。可是如果到沒有“Tenure system” 的學校,你能拿到年薪 $175,000,每學期教 3-4 門課,還得到處申請科研經費,發表科研論文。終身教職被學校當成一種福利,作為低工資的一種彌補。 如上所述,終身教職制度的最初目的就是要鼓勵學術自由,讓教授位置更吸引人,同時降低教授的基本工資。當然終身教職並不等於“鐵飯碗”。如果某位教授嚴重觸犯法律,當然他就會被開除;即使有人發表政治不正確的觀點也有丟掉終身教職的危險,最有名的例子是 Colorado 大學的 Ward Churchill,他因為說“911 的受害者死得活該”而被學校開除。另外,當學校重組時,當整個學院、科系被砍掉時,即使已經獲得終身教職的老師也得捲鋪蓋走人。 2. 國外 tenure track 建立制度後遇到了什麼問題,如何處理的? 終身教職制度的第一個問題是那些已經獲得終身教職的教授們容易滋長混日子的現象,科研的熱情和效率都有所下降。當處在 Tenure track 上的時候,工作非常努力;一旦獲得了 Tenure,就船到碼頭車到站,學術水平停滯不前。更有許多人拿到終身教職以後,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在系裡到處吹毛求疵,對新老師吆五喝六,儼然就是個學霸。除了不搞科研以外,有些人連教書也不認真了,一份講稿幾年不變,完全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一般而言,當青年教師到達一個新工作崗位之後,除了全力搞好自己的份內工作之外,還要儘快了解這個新學校的文化傳統,儘快了解本系同事之間的相互關係,尤其是那些已經拿到終身教職的老教授們,他們是裁判,你是運動員;他們是公公婆婆,你是小媳婦,必須小心應對。儘管他們的科研水平很一般,儘管他們發表的論文沒有你多,作為新老師,你必須處理好與老教授的關係,因為他們將決定你的 Tenure 最終會不會拿到。這樣的現象必然會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也不利於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 要解決這個問題,大部分學校採用“終身後評審”(Post-tenure review)制度,要求獲得終身教職的教授每五年提交一份報告,總結自己在過去五年間的成就,由學術委員會和同行進行評審。但是這個過程大部分流於形式,最後得出的評審意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約束力,而且終身後評審的標準往往低於獲得終身教職的標準。 終身教職制度的第二個問題是使學校的管理難度增加,有些獲得終身教職的老教授們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學校也拿他們沒辦法。個別教授拉幫結派,對抗領導,把終身教職作為護身符,有恃無恐。學校也知道請神容易送神難,於是就儘量避免雇用 Tenure track 的教師,大量雇用合同教師,臨時性全職教師或者半職教師。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解決方法雖然省了錢,但是影響了教學質量。特別是那些半職老師,除了上課時間來校,他們基本上沒有其它在校辦公時間,學生有問題也找不到他們。這些臨時雇用的老師對科研、教改、科系建設等等的貢獻尤其薄弱。學校採用的第二種解決方法是在雇用新的 Tenure track 教師時格外小心,只有確信雇來的人能夠在獲得終身教職之後仍然保持科研教學水平才會最後聘用。這就使得招聘過程極其繁雜,既費時又費力還費錢:首先進行數次篩選,之後確定若干候選人進行電話約談,逐個檢查應聘者的背景,聯繫推薦人並進行書面、電話通信以便了解應聘者的科研、教學、語言、品德等等情況,綜合考慮後才會決定邀請幾個應聘者來到學校做現場演講,當面回答招聘委員會的問題等等。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四個月左右的時間,花費不少金錢。新教師到任後的前六年中,每年都要經過考核,在第三年之後還要進行一次 Pre-tenure review。所有這些繁雜的措施都是為了保證招到的人確實是本校需要的人才,由此看出學校對於雇用 Tenure track 的教師非常謹慎。 3. 如果我們認為國外(如美國)tenure track 制度是一種成功的制度,那麼,這種制度為什麼能成功?它的土壤是什麼,即它是根植在什麼社會制度之上的?與我國的土壤有什麼不同?如果移植過來,需要什麼改革和代價? 終身教職制度總體上說是成功的,但是由於多種原因,這個制度在逐漸出現衰退的趨勢。據估計,美國有 35% 的大學教師獲得 Tenure track 的位置,其中有 25% 的大學教師已經擁有終身教職,另外的 10% 正在 Track 上,即正處於當“小媳婦”的階段。其他 65% 的大學教師是全職或半職教師,他們都不是終身教授,也不能成為終身教授。 從發展趨勢上看,大學中獲得終身教職的人數比例在下降:1975 年占 57%; 2007 年占 31%;2009 年占 30%,如下圖所示。
應該說,終身教職制度只是大學管理的一種方法,它與社會制度無關。中國當然可以引進這種教師管理方法,至於說在移植過程中需要什麼改革和代價,恐怕見仁見智。另外,要完整地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對當前中國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有清楚的了解,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胸中有數。 4. 與前幾十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相比,當今我國改革開放已經到了深水區。高校改革能期望簡單地引進一項具體的制度就能成功嗎? 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這是基於我對中國教育當前緊迫問題的認識而得出的結論。就我個人對中國高等教育現狀的認識,我認為目前的主要問題一是教師與教改問題,二是學生就業問題。先說第一個問題:教師與教改問題。中國大學的師資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科研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觀念需要進一步更新,教學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中國教育部有專門研究機構,我就不在這裡羅嗦了,否則得罪人太多。但是我要說,單純引進一個終身教職制度解決不了上述四個 “進一步”的問題。 第二是學生就業問題,這既與第一個問題有關,也與整個社會大環境有關。學生的創業能力薄弱,適應社會的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複合型人才緊缺。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做為首要任務。教育質量體現在畢業生的素質上,體現在畢業生走向社會以後所能發揮的影響的程度。要建立以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獎勵機制,努力提高師生的自尊自信、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 力。這顯然是個綜合治理問題,單靠引進一個終身教職制度是不行的。 5. 如果簡單地引進 tenure track 制度,從政治、經濟、社會、道德與傳統、從國家和高校體制層面來分析,高校會出現什麼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什麼樣的改革和社會進步? 換湯不換藥,簡單引進的終身教授制度將會變成新的大鍋飯。大學教育有其本身的規律,靠搞大躍進、急功近利、搞花架子的政績工程都是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 我們不妨參考一下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國外有許多質量認證方法,有些是與行業有關的質量認證,比如說工程技術方面的 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還有地區性的質量認證組織,比如 SACS(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NCCU (Northwest Commission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ASC( New England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等等。前幾年中國也掀起了質量評估的熱潮,從評個人到評科系、評院校,從評學術到評道德、評綠化,各項評比指標越來越細,沒完沒了。這些經驗教訓應該認真總結,在考慮引進終身教職制度之前未雨綢繆,認真權衡和謀劃,千萬不能盲目跟潮,特別是高層領導要避免搞“一刀切”。 伍加,2011年10月31日,周一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假貨唐駿和騙子方舟子為啥不怕被打假? | |
2010: | 2010年北京普通正教授的月可支配收入53 | |
2009: | 有理性的信仰: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 |
2009: | 錢學森是我國的傑出的、唯一的應用數學 | |
2008: | 北大醜聞,國學醜聞,新儒家醜聞? | |
2008: | 猥褻兒童罪,應送法辦 | |
2007: | 和和,原來老虎的問題在國內已經吵翻天 | |
2007: | 亦明:我和方舟子分手、決裂的前前後後 | |
2006: | 一件令人深思的教訓 | |
2006: | 從Nature論文、長江學者到院士,北大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