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開始發水,那沒錯。在91年以前,只有過三次院士評選:1955,1957和1981,
91年以後兩年一次,肯定會有很多水分的。所以作為清華校友,咱們也得好好看看當選的
這6位先生到底夠不夠資格,然後再高興不遲,是不是?下面是俺的一家之言:
清華這次當選的六個人,有四個是早就在本領域很出名的,俺還在清華的時候就
聽說過他們的大名,雖然他們不是我們系的。所以覺得他們當選到也名至實歸:
朱邦芬:1964年進清華工物系,後在半導體所工作多年,半導體超晶格
黃(昆)-朱理論的提出者之一,2001年被挖回清華,呵呵。記得和他一年來的還有另一位
清華工物系的校友,搞天體物理的李惕碚院士。01年第一次參評院士的時候,他的簡歷中
SCI文章雖然只有30篇,不過總引用次數達到了600多次,這種追求高質量科研工作的治學
態度是我非常欽佩的,我覺得比我們系那年一個靠文章數量當選的牛多了。
范守善:國內做納米碳管最牛的幾個人之一,Nature,Science上有多篇文章,台灣的一個
公司還給他的組投了3000萬開發與此有關的技術,在國內也算能和科大的錢逸泰院士齊名
的人物吧!
楊衛:科大的同學可能不熟悉,不過在力學界也是相當有名的人物,當年是清華最年輕的
正教授之一。他要是早幾年當院士,說不定現在的清華校長就是他了,呵呵。
饒子和:國家生物芯片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沒錯,是引進的,不過得說原來生物系主任趙
南明教授愛惜人才。清華的生物系在我入學的時候還感覺挺爛的,短短8年時間有了長足
進步,和趙先生愛才並竭力引進人才是分不開的。多幾個趙先生這樣的人,清華理科肯定
會復興得更快。
另兩位先生鄺宇平和費維揚我就不大了解了,知道的同學可以品評一下。另外,感覺今年
清華參加工程院院士評選的幾個人比參加科學院院士評選的差多了,在清華的時候除了我
們系的一個候選人以外我一個也不認識,而我們系那位老先生雖有點成就,不過我覺得也
絕對不夠當院士的水平,蓋因工程院一年就增選100多個,所以更加水的原因吧。:) 以
後得好好控制數量才行。建議工程院停止增選5年。
95年我入清華的時候物理系也很爛,而現在連自產代引進已經有7個院士了,可喜可賀!
其中顧秉林,范守善,朱邦芬,李惕碚四位都是清華工物系畢業的;王崇愚院士52年進清
華,後來院系調整被分到了鋼院,也算半個校友吧。李家明院士是台灣來的,陳難先院士
是北大畢業的,後在鋼院工作多年。
希望科大和清華的同學們共勉,為提高中國的科學研究水平作出更多貢獻吧!再過二三十
年,就看我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