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話說中國科學院 (2)
送交者: 最新大作 2004年05月22日11:14:0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IV) 建立中國人在國內做科技的信心

  解放前,我國剛剛開始建立科研機構,除了地質調查、考古以外,可以說科學研究還是
很少的。許多開山鼻祖型的老一輩科學家,在國外做過博士以後,回國幾乎沒有做過研究。
數學裡面,陳省身在清華的老師還在國外發表過他在中國做的論文,其他幾個雖然很有名、
研究也是很少。物理裡面葉企孫、胡剛復、饒毓泰、吳有訓算是開山鼻祖,回國後只有吳有
訓做過研究,到後來也是做大學行政,來科學院以前也很久沒有做研究了。

  科學院建立後,把中央研究院的主要力量都保留了,而且經費增加了。有任務帶動的科
研特別促進了一些學科和專業。數學所,雖然沒有爭取到陳省身,但是得華羅庚回國主持數
學所。物理的除任之恭以外主力都留下了。化學除吳憲以外都得到了。錢學森回國,當時他
是唯一做過美國正教授的,又和導彈有關,更是激動人心。

  但是:我們在國內能不能做科學,有多大能力?這些問題,可以說很多人是沒有底的。
作為國策,現在重新看“抗美援朝”,是可以有不同意見的。但是,當時能打贏美國人,對
我們的士氣還是很鼓舞。共產黨二十多年就能革命成功,也鼓舞當時青年們要敢有作為。有
士氣,並不能完全保證有作為。實際上五十年代,全國科技界的信心並沒有完全樹立。我個
人覺得,六十年代初,才開始有信心,真正信心穩固是64年左右。

  五十年代科學院做的多的還是資源考察一類。比如對新疆、青海、甘肅進行綜合科學考
察啊,勘察黃河、長江流域灌區土壤,編《中國植物志》啊、《中國地震區域劃分圖》啊,
等等。就是要搞兩彈一星,起初也是學習蘇聯。科學院有過兩任蘇聯派來的院長顧問柯夫達
和拉扎連柯。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都是科學院的人去蘇聯學習、培訓,然後
由蘇聯幫助建造的。中國的第一台計算機(104機),也是在蘇聯幫助下仿造蘇聯的。王淦
昌領導的小組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是在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這是重要科學發
現,但是有人擔心要在國內就不一定能做出來。

  確立中國人在國內的信心,靠的是國內的成績。應用物理所在58年做出了我國第一批晶
體管。60年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63年劃歸國防部五院)成功地發射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
探空火箭。那時候條件差啊。發射場沒有通訊設備,傳達命令靠口呼叫、手勢、和吹哨子。
用自行車打氣筒用來加推進劑。王大珩領導的長春光機所在61年用國產紅寶石做出了我國第
一台激光器。62年科學院的幾個天文台授時精確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是多麼激動人心哪。以後中國人再也沒有覺得
自己科技不行的時候。如果有副作用的話,就是搞的有些人反過來以為沒有科學規律,什麼
都能做。當然有這種情緒不是真的科學家,而是當時在社會蔓延的過度樂觀情緒。不過到那
時,中國人已經在世界上受了百年欺負,過分高興一下,當時誰也不反對。到65年,紫金山
天文台發現新彗星、58年開始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也在65年成功,錦上添花。馮康在65年發
展了有限元法,他是科學院培養的第一代科學家,當年科學院送他留蘇,以後回科學院工作
。他的數學成以後就連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都佩服的。丘成桐這個人很傲,得過菲爾茨獎
,中國的陳景潤、吳文俊都不在話下,就說陳省身、華羅庚和馮康三個。

  64年我們多數人哪裡想的到,文革就馬上要來了、許多科技項目要被摧毀、許多導科技
的老幹部和科學家要受慘無人道的迫害。谷羽被拖出去批鬥那哪裡象是拖人哪。最積極推動
衛星的趙九章64年給周總理寫信說做衛星的時候到了。可是他沒有看到自己鍾愛的衛星上天
,就在文革中不堪迫害、含冤自殺,多慘哪。郭沫若雖然經常和毛主席和詩,文革一來也嚇
的不敢坐到科學院的主席台上、寫信辭職。不過發信的對象錯了,張勁夫自己馬上就要被批
倒。文革中還有的一些科研都是特殊保護下來的課題,象氫彈爆炸。可是科學院受的衝擊很
大。下放到湖北潛江的有許多得了血吸蟲病。科大也是那時搬出北京的。

  有文革前打下的基礎,才有慣性推動以後一些項目。才有機會等待科學的春天重新出現
。就不說具體哪些工作吧,從64年以後,對中國人在國內做科技的疑問是沒有了。

  (V)科學院何處去?

  照說,人老了,不該多想什麼前途,不過老人有的是時間思考,也不用患得患失,不用
顧慮他人怎麼對待自己的意見,也算發揮餘熱吧。

  科學院發展這麼多年了,以後何處去?有兩個問題可能是最重要的:科學院做什麼?人
才哪裡來?科學院做什麼?首要解決的是基礎和應用的關係。最初,五、六十年代,科學院
是圍繞國家迫切軍事和生產的急需。那時國家實力小,而且有事關國防的大事,科學院圍繞
迫切需要是理所應當,而且科學院是立了大功的。以後國防研究有好幾個專門部門,核武器
和導彈分別都有,衛星發射也有了大型的軍民結合的公司。其它和生產有關的部門,也都逐
漸分出去。很多本來就是開發性質的研究,也就慢慢不在科學院,而到生產部門去了,比如
計算機所開發部分到聯想公司,一些光學機械製造工藝也不在科學院。

  但是科學院從技術為主改向科學為主是漫長、有時還是痛苦的過程。早在73年,江青抓
樣板戲要用彩色膠片,就要求科學院新成立的感光化學研究所要研製彩色膠片。武衡就認為
這樣的工作不是科學院的正業,說科學院搞膠片是“名不正、言不順”。江青很惱火武衡,
把他趕下了台,武衡用的那句話是孔子的,74年“批林批孔”運動一來,正好說武衡是“孔
老二的徒子徒孫”,本來四人幫的批孔也影射周總理,武衡是周總理派到科學院的,批武衡
就是批孔,在科學院有雙重含意。最早慎重提出科學院要做基礎研究,還是周總理。72年這
一年,周總理三番五次給部門領導、國內科學家和海外來訪美籍華裔科學家提出中國要搞基
礎研究,而且明確指示生產部門以實際為主、可以搞理論,而科學院要以基礎理論為主,也
要結合實際。這個方針提出是周總理和楊振寧談話引起的,但是仔細觀察,就能體會到總理
當時已經發現科學院五十年代模式到七十年代就不能沿用以前任務帶研究的模式了。當時周
總理就要求落實基礎理論和基礎科學。建高能所、接管蘭州近代物理所、搞加速器等基礎研
究相關項目,就是那時開始。

  方毅時代也提出科學院要“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但是
,以後中央精神是科學院應該以應用研究為主。到趙紫陽時代,中央領導重視經濟發展,科
學院要求“把主要力量動員和組織到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但是,國民經濟不象國防需
要,主戰場又沒有給科學院提出很多什麼急切的任務,科學院就彷徨。李鵬時代,科研經費
慢慢增加,朱鎔基時代,知識創新計划算是特別提高了科學院的經費。到2002年,路甬祥明
確把基礎研究作為科學院首要任務,也要關鍵技術。這才重新回到周總理72年就在調整的科
學院目標。

  許多人低估了學工科的路甬祥對科學院的貢獻。他給科學院帶來了觀念更新。路甬祥大
膽提出科學院着重基礎研究,為“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
貢獻”,是面對我國已經不需要科學院做生產部門的開發研製車間的現實,也是順應國際潮
流,提出了科學院對社會長期的貢獻目標。所以路甬祥是有思想的領導,而不是簡單的行動
家。提出方針,能不能堅持下去?現在經濟發展好的時候,外界責難做基礎研究的人不多。
經濟總有循環波動,經濟下坡的時候,外界批評科學院做基礎研究就必然要增加,那時能不
能堅持?能不能建立機制保證科學院不給波動所破壞?這些都是以後要解決的問題。

  人才從哪裡來?科學院在外要和西方國家競爭人才,對內要和高校等競爭人才。這兩個
競爭就決定了科學院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中國的地位。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周總理開始也
是很着急要科技人才。一批是國民黨時期留下的。那時科技界除了少數人去台灣,多數是向
往新中國,留下了。從海外也是吸引了一批很強的人。周總理讓人帶信到海外的就有好一些
。主席、總理經常和科學家露面也是要感召科學家回國。那是招來了蠻多人。留蘇的一批,
到六十年代也可以用了。以後荒廢了一代。80年代左右開始讀大學的人,到90年代可以用的
時候,許多最好的卻不在國內。這是和五、六十年代很不同的。那時候,除了少數幾個以外
,多數最優秀的專業人才都在中國,而且那時只要對知識分子政治待遇好一點、客氣一點,
吸引人才成本不高、效益很大。現在才知道,那時外國對海外華裔還有歧視,很多人都是學
生,在海外的前途並不穩定。現在競爭人才可是成本高,吸引留學生回國恐怕政治的影響很
小,而經濟的、生活的影響很大。在我們那幾代,愛國是很強烈的感情,有幾個人不希望自
己的祖國強大起來。現在恐怕愛國口號沒有什麼作用,我就沒有看到多少留學生談愛國,還
看到過留學生笑話“愛國”題材。

  有一個可能就是不用吸引海外人才。但是人才最好的都輸送給美國,那我們國家不是永
遠要吃虧嗎?吸引什麼樣的人才?

  數學和理論物理,現在我國的條件和美國差別不大,工資、工作的硬件都能和美國媲美
。而且中國人數學、理論從小就好的多。但是目前回國的不多,也許是要爭取的重點。數學
的田剛、夏志宏、林芳華都回國訪問合作,科學院和高校競爭他們,目前還不清楚哪邊有優
勢。田剛做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後,去科學院時間沒有特別增加,也許和丘成桐在科學院辦
了晨興中心有影響。也許必須加強和夏志宏、林芳華、還有侯一釗、舒其望等數學家聯繫,
看能否爭取他們多到科學院。科學院的馮康獎發給過侯一釗,不過他和科學院還不是很多,
可以爭取。目前,田剛、鄂維南都去北大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佘振蘇,是學科交叉特
別有專長的人材。他以前用數學做流體力學厲害,現在還做生物信息學。他目前在北大是湍
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如果這些人裡面有一兩個真的全時去北大,那北大的數
學就要明顯比科學院占優勢。佘振蘇去的可能性很大,去年評院士,他落選的唯一原因就是
因為他沒有全時回國。科學院在科學方面吸引人材還要加強很多才行。統計學也是一個要重
視的學科。現在國外做統計的華裔占的地位比其它學科都重要。象哈佛的劉軍一類有幾個是
獨當一面的青年明星。我國也能提供他們很好的工資和硬件。而且我國有很多生源。我們國
家大學裡頭數學專業畢業生最後能做純數學家的不多,到統計和其它應用數學可以勝任。而
且統計在我國也有廣闊的應用。當年馮康數學的貢獻,最初是因為生產應用的要求,數學不
夠,才使他在數學上有創造。

  地球科學的宋曉東,地學的發“自然”和“科學”可不容易,宋曉東都發過,他發現地
球內核自轉,又提出地球內核呈層狀分布理論。現在伊利諾伊州大學是。科大畢業生,在我
們科大兼了職。他對地震預測也懂,理論和實踐可以結合,對國家有應用價值。而他做研究
也要地震觀測資料,中國條件對他研究也有用。應該多給他支持在科學院多做,一個是爭取
他或者下面一批人裡面有人加盟科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尹安、密西根大學張有學、卡
內基研究所費英偉、達特茅斯的馮夏紅、俄勒崗州立大學陳永順、休斯頓大學周華偉、日本
愛媛大學趙大鵬。不僅在科大,還要加強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我們科學院地學有很多研
究所遍布北京、武漢、南京、廣州、長沙、西安、成都、長春、新疆、蘭州、昆明、太原。
這些年院部對地學很不重視,比如地球所歷史上是科學院的強項,到現在都還沒有走出低谷
。地學理論現在國際上有很多進展,而對我國有很多方面重大意義。科學院還有很多工作要
做,才能振興地球科學。

  五十年代到現在學科變化最大的是生命科學。以前我們那代好學生哪裡會學生物。而現
在留學生最多的是生物醫學一塊。他們在國內國外也很活躍,好比中國30年代學地質的、50
年代學物理的,是一個生力軍。最近北京國家生命科學研究所招聘到我國留學生唯一的美國
院士王曉東來,那是特別有希望。要說,當年錢學森回國是那時留學生得到國際地位最高的
,也還沒做到院士。王曉東如果能做一面旗幟,對我國是大好不是小好。但是科學院怎麼和
他的國家研究所定位關係?不要搞成競爭,要互相促進。就是以後讓他來領導科學院,也是
值得的。生物的饒毅,我最早聽說是因為90年代周光召對他有好評,要周光召說出來誰好,
那是很不容易的。饒毅常來科學院、知道他的人也多。要我比較,饒毅的工作作風很象錢三
強,自己有學術水平、和各方面的人都能處事,也敢說敢干。他寫的東西好領導群眾都喜歡
,有時還推薦。但是如果依中國傳統,寫多了文章人太露了受妒,除非這種傳統改變。我看
饒毅文章發現他有寫其他人好話的優點,這在我國傳統里是不多的,一般人都不公開說人好
話,要說也只說上級好話。去年冒出一個消息,北大韓啟德要升人大常委副委員長需要接班
人。他選的是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的魯白。讓他去接北大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消息
面不廣,但是科學院知道了。這也給科學院和高校競爭帶來新問題。現在科學院的領導都是
全國的佼佼者,過了5年、10年,如果高校吸引到比科學院好的人,科學院優勢就可能下降
。後來韓啟德可以繼續兼任北大職位,從海外招副校長的事至少是推遲了吧。北醫以前聘過
部分時間去做中層領導的,比如基礎醫學院院長顧江、心血管研究所肖瑞萍。今年西安交大
開始公開招聘副校長,在這個趨勢蔓延到北京、上海以前,科學院還有時間。

  如果10年後大批的科學家到高校,科學院的基礎研究優勢將受疑問。組織會戰,是科學
院傳統的優勢,但是有多少課題可以組織會戰?又是問題。如果中國真有本土的諾貝爾獎,
要是在科學院就好,不是,那也可能重新引起對科學院定位的爭論。這個爭論,老早就有了
,五十年代高教部就說基礎研究應該給高校,而且不止一次,以後時起時落,目前是不激烈
,但是不能保證以後不重新被提起來。

  回想我們那個時候,周總理說的外事無小事,接待外國人、接待美籍華裔,都是興師動
眾的事,70年代還有幾個所是用接待外賓為理由來裝修大樓的一部分,有時經費有限,只裝
修半邊,那可要控制外賓不能亂串,串錯了,廁所都不能給他們用。後來一點建的外國專家
公寓(“外專公寓”),質量之差,這幾年連“內賓”都不肯住了。現在我們可以直起腰杆
來,談怎麼吸引人才,而不是供養外賓,也算是個大進步吧。

  招聘到了科學家,要揚長避短。對不同風格的科學家,要能夠用他們的長處,取長補短
、不要求全責備。現在年輕人會說起以前老一輩,會以為他們都是聖人。其實各方面都好的
人極少。他們也會爭吵,爭課題、爭經費,爭功勞。有些人很小心眼的,有些人比較自私的
。本位主義嚴重的那時更多。不過好的領導可以發揮他們各自的優點,讓他們努力為“共同
的革命目標”而工作。現在當然不說革命目標了,也可以說為中國繁榮昌盛吧。那時我們的
工作,現在丟開革命不革命的詞彙,很多也是為中國的繁榮昌盛,可以說和現在的青年們也
是有共同目標的。

  路甬祥還有三年任期結束。科學院下任領導最可能的是白春禮,學化學的。從周光召時
代開始,他做副院長多年,又是兩屆中央候補委員。在青聯就認識胡錦濤。陳竺是路甬祥提
拔的年輕副院長,能力很強。不過不是黨員,黨組會議是列席。照反右以後的傳統,不是黨
員不能做正部級,大學裡面不能做正校長,陳竺升的可能不大。除非中央決定恢復五十年代
初的狀態,允許民主人士和無黨派代表做一些部委正職。

  無論誰做院長,都要有領導才能。張勁夫做榜樣是領導資歷、學歷比自己高的人,周光
召的榜樣是五湖四海、把全國出色的人不拘部門網羅到科學院。路甬祥能大大增加經費。以
後幾任院長,能做什麼,能不能吸收他們的經驗,能不能在某些方面比他們做的好。能不能
把我們國家在外面頂尖的留學生吸引回國全時工作、聚集到科學院。這些都是以後院長要面
對的問題。

  寫來寫去,發現寫過去歷史條理清楚,寫將來就有點亂了。看來還是老了,沉溺於過去
,未來是弱項。還是用毛主席的老話,這個世界“歸根結底是你們”青年人的。

  看你們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我們的地獄[譯詩]
2003: 中國為何輸了沙斯基因組序列戰?
2002: 駁:評中醫驗方和中醫理論
2002: 傳統的中醫更多地屬於經驗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