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MIT的田剛在北大多方位的公關作用下,作為北大的候選人,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當結果公布之後,各方面反應很大,特別是低層的普通教授。因為田剛雖然水平是很高,但他回來參選院士,很值得欠缺。中科院院士是基於中國全國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成就成立的最高學術組織,它不是一個國際組織。它的院士候選人是面對全國日日夜夜勤勤艮艮為國家科學做出貢獻的人們。國外水平高的人很多但那不代表中國的科學成就。你若說他們是華裔,他們在美國做出的成就就是中國的成就,人家美國人恐怕不會承認。對于田剛,在2001年爭議很大,由於北大人傑出的公關作用,到處做工作,才使田剛被通過。 2003年,北大又抬出一位佘振蘇,他也是全職在美工作,一年可能抽空回國跑2次,做做報告。這次許多學校的院士就不沉默了,聽物理所的同學說,中科院好多人都不同意。以後這種情況很難入選了,除非官方對大部份院士做大量思想工作。現在有一種說法是,中科院院士的水平相當於美國副教授水平,上海的一位院士說他自己也就美國副教授水平,大部份院士都不夠美國副教授水平。這些恐怕沒有誰不會不承認。特別中科院大部份院士學部是基礎學科。這中國的水平就更沒法比了。
大家知道,80年代以來,中國公費派出留學生40多萬人,加上自費的和移民的有近100萬人在西方。這些人中有很大部份人都讀了博士,或在讀博士。有好多在大學任教。報紙報道,在日本大學任教的中國人有近1000人。在美國大學裡任教的不會少於幾千人。這裡面任正教授的人也很多。若這些人回國申請院士,找個單位推薦很容易,雙方都有好處。這樣全國的大學都向北大學習,把留美教授都拉來竟選院士,我們相信,論水平,論SCI,引用律,論SCIENCE,NATURE,國內很少有人能爭的過。如樓下介紹過的文小剛,高華建,候一釗,索志剛,鄂維南,倪軍,。。。。。。都能當選。這樣2005年,60名院士名額里,選上10名留美人士不難,10年後每2年60名名額里可能會有半數來自美國,20年後這60名額,可能大部份來自美國了。這樣以後院長路甬祥召開院士會議還怎麼開呀,人員不夠半數呀。院士會議就只能般到美國開了。這樣中科院辦公也不方便呀。這樣巴,就乾脆,把中科院院部總部設在華盛頓行了。 你說這樣的結果國人會同意嗎?能不打擊立足國內,建設國家的人們的積極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