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話說中國科學院》一文的作者,使讀者增加了對科學院歷史的了解。但是從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對一些問題的總結、對一些現象認識、對一些事情的判斷有明顯的偏差。偷閒記下,名為“說說《話說》”,算是向作者和讀者討教和磋商。
1..以為中國科學院五六十年代的成就都由於領導有方。張勁夫開明和大度確實為科學院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文革前的科學院成就裴然的主要原因是它集中了大批中國的學術菁英。五十年代末,我的同學中,最優秀的幾乎都到科學院。學數學的楊樂、張廣厚、張恭慶,學天體物理學的陳建生、周又元都是北大去的。當時的年輕人對學術充滿景仰之情,能進入科學院讓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感到榮耀。加上當時(文革前)外界誘惑很少,科學院的年輕人可以潛心向學。這種情況現在不復存在。現在的年青人奔出國,沒出去的去外企。中國科學院早已不是青年學術菁英薈萃之地,你怎麼能夠指望它再有當年的成就。中國科學院以及整個中國學術界要想有大的作為,需要靠社會大環境的根本改變,靠尊重科學、景仰學術的風氣的重新恢復,而不僅僅是靠重金聘請幾個海外學者和高喊知識創新的口號。
2. 以為選拔科學家當院長就可以解決“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外行領導內行,確實有問題,但這些問題並不能由任命科學家當院長副院長而解決。因為一個科學家,尤其是我國的科學家,通常只熟悉自己從事的一個很窄的領域,對其它學科還是一個外行。所以,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還是存在。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可以通過選拔學識淵博的學者作領導來解決。這類學者在一個學科有相當的造詣,但同時對其它學科也有相當的了解。當年美國的“曼哈頓計劃”領導人,後來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院長歐本海默就是這樣的人。他是一個物理學家,同時也熟悉地質,博物,社會科學,還是一個詩人。在中國,前幾年因為學位問題鬧的沸沸揚揚的哈佛博士陳琳也是這類學者。陳琳在金融領域有很高的造詣,他在中美大學所學的專業包括宇宙學,物理,社會學,管理,經濟等,可以說都是這些專業科班出生的,他也是一個專業畫家。這種人可以把握不同學科的發展方向,權衡不同學科之間的輕重緩急,可以與不同學科的學者進行有深度的對話,有助於建立起一個學術領導者的威信,是學術界領導人的最佳人選。陳琳幾年前曾經自薦當大學校長,是有道理的。王校長也許更有人脈,但陳琳顯然更懂行。更具有國際視野。
3. 以為一切褒獎都沒有負面作用。作者很欣賞饒毅教授喜歡撰文誇人的作法。 但個人認為,以饒教授的影響和他所掌握的話語權,這種做法有值得商權之處。因為饒毅文中,常用“在美國做得好的生物學者”這樣的定語或前提,人們可能會以為饒毅提到的學者囊括了所有在美國的生物學類傑出華人學者。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饒毅提到大概只是他所熟悉的一批人。 比如 Duke大學的正教授王曉凡,我們清華的客座教授,他在Nature, Science, Cells等雜誌上發表過許多文章,是非常一個優秀的生物學者,但是饒毅的文章和談話中從來沒有提到他。最近的一篇文章中饒提到同樣也在清華兼職的傅新元,還是沒有提到王曉凡。這向清華學生轉達什麼樣的信息,清華學生大概心中有數。丘成桐似乎也有同樣的問題,他曾經誇過數學家馮康,而不屑於陳景潤,這種說法也有問題。實際上陳景潤在數論領域遠比馮康在微分方程領域有影響。中華讀書人本來就有“文人相輕”的陋習,饒毅和丘成桐的說法可能會無意地為喜歡“文人相輕”的人提供了“佐證”。我想,饒毅如果不是故意的話,應該作的更為謹慎。
4.以為最優秀的留美學者都在大學裡。 《話說》提出科學院應該爭取吸引的一批留美學者的名字。這些人都是在美國大學的正教授。作者似乎認為只有在美國作正教授的學者才是最優秀的,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美國學術界的共識是,名牌大學(指前十幾名大學)畢業的博士都具有在任何大學任教的學術水平。在美國做過訪問學者的中國人都知道這一點。但一個名校博士作不作大學教授是有很多其它的因素決定的。首先,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做教授,有的人希望進入業界。其次,中國博士可能由於語言的問題,做教授要困難些。我的一個學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由於英語口語不好,就一直沒有找到教職,而在IBM做。 此外,還有專業方向的問題,美國大學許多系進人,對專業方向有明確的要求,不符合那些方向,再優秀也不要。最後,還有一個華人博士爭取教職所特有的問題, 即“後發劣勢”的問題。一個系裡如果已經有一個華人教授,那麼後來的華人就不好進,因為一個不是很大的系,一般不願意有太多的華人。這就是“後發劣勢”,儘管後來者可能明顯地比先來者優秀。由於這些原因,中國人在美國做教授的總數占獲得博士學位的總數的比例遠低於其它族裔的比例,而那些不在大學工作的人中也有許多同樣優秀的學者。所以,中科院吸引人才,可以考慮吸引大學以外的人。象IBM研究所,BELL實驗室,都出過諾貝爾獎、圖靈獎金得主,也是優秀學者集中的地方。此外,也可以面向剛畢業的名校博士,他們初出茅廬,學術成果不如那些正教授,但作為名校博士,一般地說,學術潛力是不差的,假以時日,也有望成為著名學者。還有,這些年輕博士的應聘條件低於正教授。但話還得講回來,科學院的發展不是靠吸引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