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搞不清楚中科院研究生院和各研究所之間的關係,包括我老爸,他拿着
我的研究生證問:封面上寫的是中科院研究生院,裡面章子蓋的是研究所的,是什
麼意思?
2001年5月21日,中科院研究生院舉行掛牌儀式,周光召、成思危、路甬祥等
到場,各大媒體發了新聞。但對於不了解內情的人來講並不在意,也並不知道其中
的深意。我有幸經歷了這個儀式。
為什麼稱為“掛牌”,而不稱為“成立”,因為自1978年以來,就一直用到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這個非官方稱謂,而官方的名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
究生院(北京)”。其實研究生院從成立以來就是個怪胎:三不管兩頭氣。雖然掛
在科大名下,但和科大沒多少關係,畢竟是掛名的養子,主管單位其實是院人教局,
可人教局也不當它是親兒子――畢竟掛在科大名下,當然嘍,兩邊也都不願意掏錢
給它。
2000級以前在玉泉路呆過的人可能還記得那裡的破敗景象。看大家當時的學生
證就知道,封面上沒有學校名稱,就寫了“研究生證”四個字,裡面印着“中國科
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旁邊用印章蓋着“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我當年拿
這個證去辦學生月票,開了所里的證明,費了好大勁給人家說明白了兩個研究生院
還有研究所三者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研究生院,不如說是“中科院京區研究所碩
士第一年基礎課教學區”更準確些,沒有招生權(除了專職教師招的少量學生外),
沒有學位授予權,沒有人事檔案權,小小破破的園區,很少的專職教師。
上世紀90年代末。高校開始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潮流,以北大清華為首
的一批名牌高校開始創辦研究型大學。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技史上曾經輝煌過,地位和待遇其他研究機構和高校無
人能比,旗下的中科大就曾力壓北大清華。時代總是發展的,象所有大型國有單位
一樣,8,90年代的科學院已顯老邁、臃腫、遲鈍、破爛,今非昔比。此時一個重
要人物、現任院長路甬祥為首的班子,提出了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在科學院開始知
識創新試點工作,從98年開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而此時科學院的生存環境已經很嚴峻。以北大清華為首的一批大學向研究型大
學轉變的路上健步如飛,科研能力大增,開始和科學院"爭食吃"。他們說:你科學
院能搞研究,我們也能搞研究,而且我們能培養優秀的人才,憑什麼經費課題給你
們不給我們?大家分吧。科學院的地位受到了挑戰,經費被人家搶走,甚至存在的
合理性受到了質疑。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科學院的科研實力還是有優勢的,但是在
人才上處於劣勢,高校截留了大量優秀人才。隨着人才競爭的激烈,科學院必將更
加困難。人才競爭除了學術環境和待遇的競爭外,品牌競爭是個重要因素。因此要
重新樹立科學院人才培養的品牌。老路此時果斷提出重新整合中科院研究生院,對
北大清華說:你們能培養人才,哼哼,看我們也能。
說到這裡,好像研究生院的成立是為了和高校爭食吃才成立的,呵呵,其實不
盡如此。科學院創新工程對流動人員比例和人員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的重
要作用被認識到了。科學院的整體科研條件和師資力量確實沒有一個大學能夠望其
項背,只是從前沒有很好利用,對研究生的培養沒有被認真重視,資源浪費確實嚴
重。學生都是當作臨時工和苦力來用,交流也少,鬱悶的,呆傻的,光棍的,變態
的,
累死的比較多,對培養高素質人才,發揚創新文化很不利。以前的招生和學位
都是研究所發的,知識創新工程合併撤銷或更名了很多研究所,學生在申請出國或
工作時,不得不要求公證或者解釋他們的學位證書。在這種情況下,整合中科院的
教育資源,為創新工程培養一流人才就提到日程上來。因此建立了中科院研究生院,
把全院的研究生培養和管理納入到研究生院框架來,創知名教育品牌,提高生源質
量。
研究生院的建立和不如正軌還是破費周折的。當時剛好嵐清同志大力提倡“高
校合併”,逆風而上難度可想而知,這也是研究生院“掛牌”而不是“成立”一個
重要原因。另外就是要統一招生統一學位授予統一培養計劃,這個難度更大。科學
院一直以來是以研究所為招生和學位授予單位,各所對統一併不以為然,更需要的
是臨時工和苦力,招生學位權上交也使各所管招生的人員感覺不爽,雖然說以後招
生和學位授予的實際操作還是他們來搞,但名義上的權力被剝奪,自己從“掌權者”
變成“培養單位的研究生管理人員”,不爽不爽。另外就是研究所分散,而玉泉路
太偏,這個大家就很有體會。所以以後研究生院的重點就是中關村園區,建一個像
模像樣的校園。
2000級的研究生目睹了玉泉路的巨大變化,以後幾級要感受中關村園區的變化。
困難還是很多,不過好多了,據說現在老路小白對研究生院很重視,錢也多多了,
不知十年創建一個知名教育品牌的目標能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