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至少俺住這地區)居民流動性大。造成學校教學不得不適應這個特點。
舉例: 這周去一K班去訪一特教孩。
教室亂成一團。原因是開學一天前,這個年齡段(五至六歲)竟有近十個符合上學年齡的孩子到學校報到。(從外州或縣內其它學校轉過來)弄得學校措手不及。因班級有人數限制。原先分好的兩個班如再加孩,就超出教師與學生比例規定。只好開學當天再加開一個班。結果老師(去年退休的)助教(學校圖書館助理)都是臨時抓差來的,沒辦法與家長溝通,且不知任何教綱細節,好幾天都亂糟糟。
又一例:大女中學,開學前一天晚上,校長給每個家長留言:原網上公布的課程安排由於新增不少數量的新生入學而不得不重新調整。弄得第一天上課,整個七年級近千號學生一進校門全被趕到餐廳去拿新課表,到處亂鬨鬨找教室。
可見,這人口流動性有多大。
一些低收入區的學校,壓力更大。從暑期到開學,兩個半月至開學,會有近三分之一學生轉出或轉進。
再加上老師都是年年流動。這就是為何美國學校只重書面,不重言語的原因。任何大,小事入檔。下一年的老師才有機會從材料上了解一些學生情況。老師接手一班後,昰無從知道任何學生情況的,除非看文件,資料。
這種文件式形式是流動性的產物。許多華裔學生和家長並不適應。開學兩周老師與學生的互相了解也十分重要。
因此,如家長對自已的孩子到學校後有任何顧慮,開學前兩周是最好的機會與老師溝通。可以寫個簡單郵件或書信說明一下自己孩子的特點。這樣讓老師有個印象怎麼對待這類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