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期刊才是學術造假的罪魁禍首?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8512.html
本文為江華、彭謹、周志遠、周舜泰、陳偉、彭曦、Charles Damien Lu、李太生共同合作。這篇評論,是 2013 年6月-7月間,幾位作者有感於幾樁知名的學術造假案共同完成的。追根溯源,這些作假事件幾乎無一不與《Cell》、《Nature》、《Science》等所謂頂級期刊引導的發表機制相關,並且這種發表機制的背後,反映了生物醫學研究中一些深層次的令人擔憂的問題。成文之後,幾位作者忙於科研和臨床工作,一直沒有時間修改發表。
2013 年12月10日, 2013 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獲得者 Randy Schekman 在英國《衛報》上發表了《Nature, Cell和Science之類的期刊是如何毀掉科學的》一文,對 CNS(代表國際最高水平的《Cell》、《Nature》和《Science》雜誌, CNS 並不是專有名稱,只是表示生命科學高水平學術雜誌) 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我們認為,Randy Schekman 的很多意見是切中時弊的,不過,但他並未在文中論及現象背後的一些深層的問題。為了促進國內科學界同仁對有關問題的進一步討論,我們決定將這篇還不太成熟的評論呈現給大家,也算是拋磚引玉。
CNS 對學術造假應負的責任
最近幾年來,知名生物醫學雜誌上的著名論文造假事件,令人目不暇接,其性質惡劣影響廣泛,堪稱空前,惟願絕後。例如著名的 Potti 醫生造假案,以及最近發生的臧敬五造假案。這些造假者的行徑嚴重損害了社會公眾對科學社區以及“科學自治”的信賴,勢必動搖生物醫學研究的基礎。對這些造假者當然應該加以譴責,但僅止於空泛的譴責以及對當事人的懲處是遠遠不夠的。科學社區應該反思,如何進一步規範科學研究的具體運作,以及如何杜絕造假和防範不端行為的機制。
我們在此提出的一個論點是:以 CNS 為代表的頂級大型科學刊物引領的論文發表“規範”或曰“時尚”,對此類造假是否也應承擔部分責任?
隨着生物醫學研究技術和儀器的快速發展,科學家們能夠對複雜生物學現象利用多種技術手段來進行綜合性研究。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種認定“高水平研究”的傾向,即將利用多種研究手段的研究等同於高水平。換言之,一個“高水平研究”首先必須包括一個能夠反映當今特定學科發展思潮的假設;然後利用現有的各種先進方法對這個假設進行多個角度的驗證(從基因,蛋白質相互作用,細胞內細胞外各種干預手段的運用);最後結論要求能夠闡明一條新的調控通路或者新的生物學現象。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複雜的研究方式能夠避免一些因設計缺陷造成的不嚴謹的結論,從而獲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由此也受到 CNS 等頂級刊物的大力提倡。遺憾的是,這種研究範式也給造假者提供了溫床。一項重要結論若是由多篇已發表的論文,或多個獨立實驗室的研究結果來逐步推出的,那麼任何一個關鍵中間環節出現作弊,都是很容易暴露的。而在生物醫學類的研究中,重複驗證關鍵核心步驟的成本巨大。一個壟斷了所有關鍵中間步驟的大項目,很難被其他研究者進行檢驗,這就給作弊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間。
當前頂級學術期刊所青睞的重量級論文的研究範式,正是鼓勵某個實驗室,或利益密切相關的數個聯合實驗室完成所有中間步驟。在研究者已經耗費巨大研究資源的前提下,如果發現某個關鍵環節的實驗結果出了意外,那麼修改部分數據進而強行發表成果就會成為一種策略。在這種情形下,依賴某個研究者或某個實驗室的科學良知來保證學術自律,是對人性的巨大考驗。
上有所好,下必勝焉。這種由 CNS 等期刊倡導的崇尚繁瑣化論證的研究風尚,對近年來頻頻發生的重大造假事件負有部分責任。這些重大作假事件必然會影響公眾對科學自治社區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