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崔永元考察轉基因哪裡出了問題?zt
送交者: 好啊好啊 2014年03月05日19:06:3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好啊好啊按:對崔永元自費拍調查片表示羨慕,而非嫉妒恨。但是,看了一點兒,就覺得哪裡不對勁。無奈崔sir的非專業精神太強了,製作的片子太長了,沒時間看完。如果是文字的東東,好啊好啊倒是可以一目二十行地瀏覽一遍,寫出自己的看法。今天看到了這個評論,感到“從一開始的不對勁地方”有共鳴,所以轉貼在此。另,好啊好啊雖然對方舟子在科學範圍內的打假表示讚賞,可是對他的唯科學論態度對待宗教和中醫等非科學文化感到令我哭笑不得。

     【克韓/文】3月1日,崔永元先生公布了自費100萬元拍攝的赴美考察轉基因紀錄片,片長68分鐘28秒。

  在討論這部紀錄片之前,為了避免現在中文網絡江湖盛行的動機論,我先要說明:我和崔永元老師沒有個人恩怨,相反,對他的主持功力和以前取得的成績都非常欽佩。我們也至少有一名共同的好朋友,《讀庫》的出版人張立憲。我也不是方舟子信徒,相反,對方在很多問題上的做法並不贊同。

  這裡,只就事論事。還要說明的是,該紀錄片在科學上的具體問題和爭議,限於學科背景,我想我也沒資格談論。我只想就個人的新聞學專業背景說一說,從新聞專業的眼光看過去,小崔在哪些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 

  採訪對象的選擇問題。片中,反轉基因態度比較明顯的第一個受訪者,是西華盛頓大學女科學家Nancy Swanson。按照崔永元旁述,“她是一名曾就職於美國海軍的科學家(說句題外話,隱約覺得小崔比較迷信軍方背景的科學家,因為片中還特意提及另外一位受訪者曾經的軍方背景),在美國擁有五個專利”。

  作為觀眾,看到這裡第一反應就是:她在美國海軍擔任什麼職務?和轉基因研究有什麼關係?如果她的學科背景和轉基因毫無關聯,別說在美國海軍擔任職務,就算在三角洲特種部隊又如何?絲毫不會提高她的可信度啊?要知道,在科學分工日益細密的今天,就算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科學家,一旦跨學科跨大發了,就基本等於是個文盲啊。

  問題在於,普通觀眾不會想那麼多。小崔這種介紹,會讓普通觀眾斷定“這是一個可信的科學家”。作為一個新聞系畢業生,我不得不認為小崔在這裡試圖作出的暗示,是相當糟糕的專業態度。再比如,五個專利又與她的轉基因研究有何關聯?如果沒有關聯,那這個背景介紹除了糟糕的暗示,還有什麼意義?

  好在搜索引擎發達,我google了Nancy Swanson,所以可以把有關她的身份背景介紹帖在這裡:http://www.examiner.com/gmo-in-seattle/nancy-swanson

  Dr Nancy Swanson graduated from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with a B.S. degree in physics and math in 1986.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physics from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he then worked as a staff scientist for the United States Navy. Upon returning to Washington, Nancy taught physics at WWU. She holds five U.S. patents. She is the author of over 30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two books on women in science. She is currently retired and grows flowers.

  原來,Nancy Swanson女士從來沒有和生物學或轉基因發生過任何學科關聯。她在西華盛頓大學畢業時的專業是物理和數學,博士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物理學科,在西華盛頓大學退休前教的也是物理,連出版的專著也和生物學無關,而是有關“科學界的女性”。可以說這段背景介紹中,唯一和生物有點關聯的是最後一句話:“她目前退休了,在家養花。”

  那麼,背景介紹中提到的五項專利呢?拜搜索引擎所賜,我們也能輕鬆查到南希女士的專利:http://www.abacus-ent.com/patents.html 。她確實有五項專利,但嚴格說來其中三項是與B.D. Billard共有。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五項專利大部分和她的物理研究有關,而和生物、轉基因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也就是說她“在美國擁有五個專利”,是毫無意義、充滿誤導的可信度介紹。

  事實上,崔永元的片中有不少這樣看似科學、但實際上不能增加任何可信度的數字。比如片子一開始,崔永元就說自己“從12月8日到12月18日,走訪了美國洛杉磯、聖地亞哥、芝加哥、斯普林菲爾德、西雅圖、戴維斯6個地區,進行了將近30場的訪談。”

  學過新聞的都知道:訪問次數再多,也不能說明你採訪到的信息是正確的,因為你可能選擇了錯誤的採訪對象,或者觀點不具有普遍意義。但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從中接到的隱含信息是明顯的,這有助於崔永元達到自己的傳播目的。然而,這似乎並非專業的新聞做法。 

  

  崔永元紀錄片更大的問題是邏輯錯誤。比如Nancy Swanson的一切推論,都建立在相關性上:草甘膦的廣泛使用,和很多疾病的得病率上升有0.90以上的正相關。問題在於,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其實這一點Nancy Swanson自己在片中也說到過一句,但小崔似乎根本沒有在意,很多被他迷惑的觀眾也沒有注意,並被傳銷洗腦般地接受了“轉基因的使用,導致了這些疾病得病率上升”的觀點。

  所謂相關性,就是A發生的時候B也在發生,但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性,也就是說,證明不了“A就是導致B發生的元兇”。這個邏輯謬誤古已有之,有個拉丁短語就是專門形容它的:cum hoc ergo propter hoc(翻譯成英文就是with this, therefore because of this,和它一起發生,因此就是它的原因)。

  當A發生的時候B也發生,在因果關係上一共可能出現五種情況:1、A導致了B;2、B導致了A;3、一個我們不知道的C導致了A也導致了B;4、A和B互為因果;5、A和B同時發生純屬巧合。

  舉個常見的例子:有統計數據顯示,冰淇淋的銷量和溺死事故數量正相關,這是否能說明冰淇淋導致了溺死事故?顯然不能,這只是因為冰淇淋在夏天銷量會增加,而夏天也是溺死事故增加的時刻。

  再舉個例子:統計數據顯示,從1950年代開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增加,與此同時美國的肥胖率數字也在顯著增加。你能否從中推出“是大氣二氧化碳的增加,導致了肥胖率的增加”?顯然也不能,這兩件事情正好在一起發生,但並沒有因果關聯。

  我不知道現在在大學新聞系裡,邏輯是不是必修課,但新聞從業者都該學習下形式邏輯的基本常識。在此片中,類似這樣謬誤的邏輯暗示還存在很多。比如,崔永元努力要證明轉基因“不是毫無爭議”,這確實是國內支持轉基因的論述者說話說得太滿,地球上人那麼多,相信什麼的都有,怎麼可能會“毫無爭議”?在美國,肯定現在還有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呢。

  但小崔沒有想的是,證明了轉基因並非“毫無爭議”,並不等於反過來證明了“這些爭議都有道理”,這個邏輯跳躍太危險了。如果我們在美國採訪到了認為“地心說”有理的人,那能證明我們對宇宙的現有認知體系都錯了嗎?

  實際上,美國大使館安排接受他採訪的馬廷娜•麥格勞林教授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科學家中Vast majority(絕大多數)都認為轉基因產品如果不是比普通產品更安全,也至少是一樣安全。馬廷娜在提到爭議時,用了Very few這個數量級。在英文中,few就已經是非常少了,very few的數量級可想而知。而且馬廷娜說,就算這些very few的人提出的證據,也沒有被科學界所接受。

  同樣,沒有人肯喝草甘膦原液,同樣推不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邏輯結論。這種沒有根據的暗示,不太合適。  

  三

  新聞學是雜學,要學習的不僅有邏輯常識,還有很多心理學常識,尤其是社會心理學常識。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選擇性注意”。典型的例子是,當你是一名孕婦時,你會發現大街上的孕婦好像變多了。實際上孕婦的數量當然不會真的增多,只是你以前忽略了,沒那麼注意,現在因為自己懷孕了,更注意了,所以就“注意到的”孕婦更多了。

  因此,在採訪的時候,你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個人偏見,提醒自己不要被偏見帶到溝里去。比如,崔永元在片子最後大咬一口私人農場的有機西紅柿,說“這就是我八歲時吃的那個西紅柿的味”。

  這種總覺得“過去的黃金歲月比現在好”的文藝小清新范兒,碰到的最具體問題是:你確定這些年在中國吃到的西紅柿都是轉基因的西紅柿?你確定你的心理暗示沒有影響你的口味感覺?這種時候,你就覺得雙盲實驗(至少事先不告訴小崔,他吃的是不是非轉西紅柿)實有必要了。

  對社會統計學的常識,小崔似乎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如何進行科學的抽樣?是的,新聞採訪經常是抓人就采。但現在你面對的是一個科學問題,你至少要注意採訪對象的科學選擇。比如,那些逛有機超市的人,本來就比較在意所謂的“純天然”等因素,在這堆同質性較高的人群里提問,是無法得到具有普遍代表意義的答案的。

  1948年美國總統選舉,蓋洛普民意測驗出了有史以來最丟臉的一個錯:他們預測杜威會當選總統,而不是杜魯門,實際選舉結果正好相反。蓋洛普在檢討自己的錯誤時,發現了問題所在:由於他們採取了電話抽樣調查,而有電話的人群在當時是比較富裕的家庭,他們是比較傾向於選擇杜威的,問題是比較富裕的家庭不能代表更廣泛的民意。小崔的採訪,讓我時時想起蓋洛普當年的錯誤。

  在具體的採訪中,崔永元還有不自覺的提問誘導。從人際交往的心理學來說,採訪對象通常會下意識地迎合你,說出在他心理許可範圍內最能滿足你的答案。當你在街頭問小販“你這桔子酸不酸啊?”,小販就會察言觀色,看你是喜歡酸的還是甜的,來作出相應的回答。採訪對象對採訪者的迎合雖然沒有那麼誇張,但一般人在交談中,還是會本能地避免觸怒對方,或作出不利於自己的談話選擇。

  所以,當你去一個超市詢問“你們這裡有沒有轉基因大豆”時,對方會下意識想“聽上去轉基因不是一個好東西,最好說沒有,反正也不是法庭作證”。還有,向普通民眾提問時採用佶屈聱牙的專業縮寫詞,也是忌諱的。你問美國普通民眾GMO,很多美國民眾可能根本拿不知道GMO是什麼,再一聽是“基因工程”。好吧,“聽上去好複雜,是不是不是啥好東西?安全起見最好我還是不要了,反正我也不懂”。

  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崔永元沒有盡責地深入提問。比如在4分40秒左右,有一個女性說自己在得病後,只買有機食品。作為一個盡職的記者,小崔應該立即追問:“醫生說了你的病和你以前吃轉基因食品是否有關?哪位醫生說的?有沒有具體的證據?現在不吃了之後,病情有沒有見好?”但小崔沒問,而是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黑場過度到下一個場景了。

  對紀錄片中的一些細節,也缺乏事實核證。比如,裡面有一個老太太提到,她吃了一個月的有機食品,腫瘤居!然!就!消!失!了!非常之事,需要非常的證據。像這種明顯違背現代醫學常識的事例,崔永元有沒有跟進事實核查?如果有的話,應該公布以解現代醫學之惑。同樣,所謂吃轉基因飼料的豬的膽囊顏色,要比食用非轉基因飼料的黑。這個鏡頭一閃而過,實驗相關細節是什麼?怎麼對比的?都沒交代。

  紀錄片還有一些細節差錯,比如翻譯問題。反轉組織“Moms Across America”在片中被譯名為“媽媽縱橫美國”,頗有殺氣。其實這裡的Across只是“橫跨全美”的意思,翻成“全美媽媽”就可以了。當然,這些都是小節,此片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此。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崔永元沒有能成功證明轉基因的“危害”。他只是證明了一個聰明人在採用了錯誤的方法論後,能夠在謬誤的道路上走多遠。他只是證明了當你的目標是北方,你向南出發能走多遠。(來源:財經專欄)

0%(0)
0%(0)
  科學只講實事,不問出身 - 一本正經 03/11/14 (447)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奇珍異品排泄物皆取而用之
2013: 一個民族頭人一定要旦夕全族命脈的無差
2012: 重慶與廣東都是中國改革的試驗區
2012: 劉菊花是誰?
2011: 十位院士談轉基因:大力推進生物技術研
2011: 海歸,海不歸,這是一個個人的事情
2010: 如果基督教能救人,那希特勒算什麼?
2010: Too Big For ur Boots: 和中國人談基督
2009: 基甸恩典:一句字總結中國大學教育,非
2009: 邏輯: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