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奇蹟是因為
1. …德國人特別勤奮.
世上所有人民的“勤奮指數“都差不多。在德國經濟奇蹟時代(1955 - 1965),德國GDP增長率平均每年8,5%,意大利6,3%,奧地利5,3%和法國5%。GDP漲的速度和人們是否特別勤奮沒有直接關係。因此勤奮作為主要原因可以排除。
2. …德國二戰後幾乎都是廢墟.
美國駐紮威斯巴登(Wiesbaden)的中央情報局想知道德國的工業(包括基礎建設)到底被損害多嚴重。之後他們對所有被美國空軍所轟炸的德國目標進行審核,發現當初轟炸時並不怎麼“瞄準“目標,導致很多德國工業基地沒有或者只受到很少的破壞。稍微再維修一下就可以再繼續運用。為什麼有這種情況?有一個重要因數(美國人自己說的)是德國人的工業基地所在地非常隱蔽,不容易炸到。這就意味着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實現。
很多人都認為整個德國在二戰時幾乎都被咋平了。那時在民間還流傳這麼一句話: „你可以一直從科隆看到柏林的勃蘭登堡大門,因為中間所有的建築物,山丘都被炸平了“。事實是德國的很多大城市確實被夷為平地,比如柏林,慕尼黑,科隆,呂貝克和德累斯頓等。但你如果在這些城市邊區的一些小城市和小村莊,你會發現他們幾乎一點都沒有被炸。所有的街道,住房和工廠都沒有任何損害,可以隨時運營。但是為什麼很多德國人到現在為止,包括其他國家的人都認為整個德國都被炸平了呢?因為當時德國的電視有意無意拍了很多完全被炸毀的德國城市市中心的紀錄片做宣傳,同時在電影院播放。 因此很多德國人都認為德國已被夷為平地。
3. …德國馬克和德國財政部長艾哈德
1948年在德國黑森州的某一個小鎮上進行一次秘密會議。那次秘密會議後來被稱為 „貨幣改革會議“。參加那次會議的有美國政府官員和德國當時最傑出的幾位貨幣專家。他們在這個偏僻小鎮上的某個房子裡進行了共七個星期的秘密會議。會議期間任何人不得進入離開。附近還掛着一張 „非法入侵者將會當場擊斃“ 的牌子。開會期間,德國代表自以為參加了那次常重要會可以以改變德國。其實並不是。他們提出的一切建議都被美國人否定。美國早已經做了決定。德國人沒有表決權和投票權。那麼美國人為什麼搞得那麼神秘, 不讓德國公眾知道呢? 原因也很簡單。如果德國公眾事先知道此事,而這次貨幣改革卻沒有成功,德國人就可以說: „你看,這都是美國人做的好事“。當他們還在秘密開會的時候,新的德國馬克早已在美國印好了,正裝載送往德國的貨船上。 美國人也早已規定了德國馬克的匯率。新貨幣在不來梅港下載,裝在木箱裡,上面寫着DOORKNOB (中文:門把) , 然後用火車運倒法蘭克福,一共是23 000箱“門把“。在那次的秘密會議中艾哈德並不在場。有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德國將對他們的貨幣進行改革。儘管如此他是第一個在收音機上發表貨幣改革政策的政治界名人。因此是艾哈德第一次對外公布,很多人便誤以為貨幣改革完全是艾哈德的功勞。他自己也不否這個說法,繼續讓謠言流傳着。事實是,如果美國人不點頭,任何德國人都只能袖手旁觀。所以貨幣改革不是艾哈德的功勞。
事實證明, 艾哈德和貨幣改革沾不上邊。但是新貨幣對德國的經濟奇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其中有以下原因:
1. 改革前的德國貨幣是不值錢的。很多人不願意工作,因為月底拿的工資 第二天就貶值了。也正是因為貨幣不值錢,大多數人不願意消費。導致德國經濟在二戰後幾年都不是很理想。
2. 改革後的貨幣打破了這個局面。他成為一種硬貨幣。大多數人相信新貨幣可以保值,抵抗通貨膨脹。因此他們願意去工作,更願意去消費,強烈拉動內需。貨幣改革以後,美國就馬上提出了有名的馬希爾計劃。
4. …馬希爾計劃
是什麼原因使得美國人拿錢來資助德國經濟的? 這個也很簡單理解。據美國當事人說,“馬希爾計劃不是因為我們可憐德國人民,而是出於政治考慮。假如我們不出手相助,德國經濟不會有好轉,這樣很可能把德國推向共產主義懷抱。我們就是想避免這個可能性的發生才採取了馬希爾計劃的“。馬歇爾計劃啟動前,戰勝國就定下協議,拿出馬希爾計劃的一部分資金用於做宣傳活動。他們天天在宣傳有上百萬的美金已經流入德國,有多少的美國貨進入德國。這不符合實際。起初流入德國的是美國人自己用不了的棉花和煙草,並不是人人所說的重建國家用的機器。這就是說,馬希爾計劃對德國當初的經濟奇蹟沒起到作用。
5. ….東德人
這才是德國經濟奇蹟重要的原因之一。 那時候很多東德人“偷渡“到西德, 其中很多都是年輕人,工程師, 並且帶上大量的技術知識。比如西門子和奧迪公司就是在那個時候來到西德的。那麼西德的經濟奇蹟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在1950年開始德國的出口額第一次高於進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韓國戰爭。是韓國戰爭給德國創造了這個機會。戰爭需要武器, 武器需要鋼鐵, 而德國這方面的技術世界一流,所以鋼鐵產量大幅度提高。換句話說, 韓國戰爭是德國經濟奇蹟的起點。
6. …大眾
大眾的流水式生產線技術來自美國。很多的德國“海龜“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大眾汽車很快的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為了減低生產成本,大眾就生產一種汽車, „Käfer - 甲殼蟲“. 很快的銷售額超過一百萬輛。當時大眾就不想生產最好的汽車,而是最便宜的。這種思維在二戰時就已經形成。二戰時, 德國建的飛機可以飛行100小時,但飛了到3個小時就被對方射下來了。所以建再好的飛機也沒用,基本是浪費資源。因此德軍就故意建一些生命期不是很長的機器,包括飛機和坦克等。大眾也是採取了這種思維方式。
大眾還有一個優勢。在二戰時,從事軍事行業的工作人員最高達到三百萬。 戰爭結束後很多這類技術人員失業。當大眾提高生產量,同時需要大量技術員工時,大眾立即獲得相關的技術人員,而且他們的成本和其他國家的汽車行業技術人員相比比較低。這是個不可忽視的優勢。
7. …德國企業家
二戰後的德國企業家並非那麼傳奇。根據當時的局面而言,只要你知道如何把你的生產量提高到和GDP的增長率一樣就行了。在這方面那些二戰後的企業家做得很好。在上個世紀50年代德國GDP以兩位數增長,大企業越來越有錢,有錢後再做投資,企業也做的更大。也在那時(1955開始)德國就有“出口冠軍“的稱號, 一直到2012年被中國取代。
8. 二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要賠款3000億馬克。某某年在倫敦的會議中,盟軍同意免除德國賠償的50%。如果沒有這次會議上的這項決策,德國根本不可能有經濟奇蹟。
到現在我才發現,我以前在德國的學校里學到的很多知識很可能有錯誤。回頭想想,為什麼當時美國要求德國一定要給馬希爾計劃做大量的正面宣傳,從美國人的角度來看,是對的,畢竟是你轟炸了德國,炸死了那麼多人。到今天二戰過去60多年了,為什麼不能修改一下歷史書本內容,給歷史一個客觀的真相呢?我估計德國人不想破壞德美的關係。我不否定馬希爾的貢獻。 我只是強調要更客觀的看待這短歷。 經濟奇蹟是不可能依靠一項計劃就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