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54)
杰作中隐含的诗人人格
隐含在文学杰作中的诗人的人格,将之揭示出来,还是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此名句隐含的是一种典型的贵族精神——不怕艰难、不求效率、不求感官享受的精神:解决口渴问题,直接而有效的做法是倒上一杯“开白凉”,哪能费力又费时地去接取从“木兰”上“坠”落的“露”水?解决饥饿问题,直接而有效的做法,是去采摘那些秋菊,哪能耐着性子等那些秋菊自己凋落?而且,凋落的菊花味道上总不如那些生长着的菊花吧。屈原的人格,是典型的贵族人格。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裳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组诗中的一首。诗中的“草”,首先是对“豆”的生长造成压制,也因此被定性为“荒秽”;其次,这个“草”使得原本就“狭”窄的“道”受到挤压,其上的“露”水对行人造成侵害。总之,这个“草”象征的是邪恶,是让诗人耿耿于怀的事物。现实世界里的邪恶让陶渊明撤退了,陶渊明却在诗的世界里顽强地与邪恶作战。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以认为此名句是写实性的,隐含着的诗人王维的个性是:常人一般来说是寻找水,王维却是寻找“水穷处”——逆着水流来到不再有水的地方,一个人寻找“水穷处”,可以认为是这个人好奇心推动的行为,它是超功利的,也可以是贵族气质的。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这是王维的名句。一般人不会走进“古木无人径”的“深山”,因为那里意味着行走艰难、潜藏着危险。最终走进这样地方的人,或许称得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了。佛教追求大无畏,王维是佛教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此名句中,“玉笛”的声音居然能够“满洛城”,也就是“造福万民”。造福万民是李白的理想,但真要实现此一理想,还必须借助于“春风”,这个春风大概指的是最高权力。“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似乎对“孤帆”情有独钟,帆也是离不开风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此名句中,这“一片月”既为“万户”的“捣衣”提供照明,也就是造福万民,同时它也是高高在上的。李白潜意识里的理想,更准确地说,是“赐福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