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教授应是诺贝尔奖当之无愧的获得者 |
送交者: 曹健 2006年02月21日14:49:3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一个真正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一定会受到全社会的爱戴和景仰。两院院士王选教授的辞世所引起的震动,再次证明了这个真理。 辞世的当天,社会各界的悼念如潮水一般涌来,网上一夜之间上万条的留言表达各自的哀思。没有谁去组织,没有文件要求,那是发自肺腑之声,那是自觉的行动。 当代毕升,带来了中文排版印刷的一场革命,让出版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走向光与电。到底王选的功劳有多大?我说,把诺贝尔奖颁发给他也不能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何以见得? 1984年,我来到新华社工作,领导觉得我的美感较好,就调我去做版面设计工作。那时的报纸,完全是铅字印刷,第一步先要在版式纸上画好,还要把稿子的字数数的准确再准确,然后,我要带着稿子和版样到印刷厂和师傅们打成一片。先是工人检字,接着大师傅拼版,而我的工作就在他拼版的时候,做适当的文字增减,以便恰到好处的把每个文字和图片放在设计的版心里。最麻烦的是制图,这个活很技术,满屋子的硫酸味道刺鼻难闻,先把照片和设计稿标上尺寸,送到车间,两天后才能拿到制好的铜版图样,最后送到拼版车间。图片的大小一旦定了就不能改动,清晰度与现在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发稿流程比现在要早好几天,否则根本不能做到图文合一。 那些上班的日子,和工人们说说笑笑倒是很愉快,庞大的铅字车间足有几千平米,排字工人遇到不认识的字经常把我唤来换去,让我脚跟很累。我那年咬牙买了一件羽绒服,几个月就在工人师傅的拍来拍去中变成一个油饼,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最让我头疼的是,编辑部说马上要置换一个小稿子,或者有个稿子改动很大,这时候拼版的老师傅就不干了,而编辑部又要我一定要协调好这个工作,好话说多了人家不听,为了和他们“沟通”,我学会了抽烟,最后抽烟也不管用了。他们说,小曹,这个和你没有关系,请他们支付我门的加班费,否则我们不干了,太累。我只好马上请示,过去一直坚持没有钱也不给钱的编辑部,最终不知从那里搞来了钱,反正师傅们那天很高兴。 很快,1987年,编辑部开始上激光照排,记得当时把一个会议室改成机房,装修得富丽堂皇,来了一批漂亮的女孩,进车间要换成医生穿的白大褂,还要换鞋。象我们记者编辑进机房调整版面,一定要得到机房主任的签字批准,当然更要换衣换鞋。后来,搞疲了,谁都可以随时直接进去了。当时,我感到激光排版简直是太神奇了,版面可以在电脑上任意调整,图片只要一扫瞄就进了电脑,在屏幕上可以任意放大缩小,同时还可以修改。最关键的是,印刷出来的报纸非常清晰通透,简直是一场革命。 后来,我有机会和香港台湾的朋友交往,我问他们,你们的排版都用的什么系统啊,他们说,用的是北大方正的啊,我有点惊诧,因为那时凡是和电脑相关的产品一定是从国外引进的。台湾香港同行还告诉我,全世界中文排版90%都用的是北大方正的。我还存有疑惑,又追问了一句,那些世界巨头的产品不行?他们回答说,不行,这个就是中国的行。 听到这话我很扬眉吐气,心中很是自豪。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只要谈起排版,我一定会问:你们也是用的北大方正的吧,等到回答肯定了后,我还会说,这个我们国家最好。 只是有一天,我在路上偶尔遇到印刷厂那个最有威望的拼版的老师傅,他在路上溜湾儿,我说,你年纪不大啊,就退休了?他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提前退了,更年轻的转行了,排字车间进了博物馆。那个什么激光照排太厉害了。 后来,我有机会数次采访王选教授,眼前的这个人这么和蔼可亲,平平常常,但他创造的奇迹简直颠覆了一个产业。 王选教授的发明创造到底给人类带来了多少经济利益,谁也无法估量;但王选教授推动社会进步的卓越贡献,已经被高高的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我常想,如果诺贝尔奖不颁发给这样的科学家,我以为这个奖项本身就存在缺陷!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5: | 中国文化遗产的特色 | |
2005: | “芥粒之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是颠扑不破 | |
2004: | 我眼中的德国大学工程学科教育 | |
2004: | 春之歌诗歌大赛花絮 (一) | |
2003: | 本世纪十大科学骗局 | |
2003: | 质疑中国科大的解释 | |
2002: | 作文是“造”出来的吗 | |
2002: | 警惕骗子大学入侵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