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健康的长大?
送交者: 周周心空间 2023年08月06日14:45:2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无论是家长来做咨询,还是家长送孩子来做训练,我在首次做评估的时候,都会问家长一个问题:你现在的婚姻情况怎么样?

 

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意图:了解他们家庭结构,以及婚姻质量如何。

 

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土壤,父母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土壤的营养程度。事实上,从个案中我也得出结论,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状况,出问题的概率更大。

 

大家比较普遍的认知是:因为单亲的孩子可怜啊,只有一个父母陪伴。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全面,也不负责的。

 

我看到的,之所以在单亲家庭里成长出现困难,是基于父母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双方是带着怨恨分手的

 

虽然我们说,一个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就是孩子成长的天堂。但是,不代表父母离了婚,这个家庭就成了孩子的地狱,除非有种情况,那就是父母相互怨恨。

 

孩子的生命来自于父母,精神也传承于父母。所以,一旦父母分手,意味着他就要和其中一个人分离。


这种分离,是物理层面的距离,还是心理层面的切割,衡量的标准,就是要看父母在分开的时候,他们对彼此的看法,以及自身存在的状态。

 

最糟糕的情况是,他们存在怨恨,比如有个女士和丈夫离婚了,孩子跟了她生活。但是她自从离婚那天起,就每天抱怨自己倒霉,当初怎么找了那个男人。

 

无论天下雨,还是被老板通知加班,只要有一点点不如意,她就把这个罪责归到前夫身上,说如果不是当初瞎眼找了他结婚,自己就不会过现在的日子。

 

她的孩子13岁,是个女孩。自从父母离婚,脸上再也没有微笑。


刚开始是成绩一落千丈,后来就出现强迫行为,眼睛出现抽搐,每天要洗手上百次,因为这个原因,她就休病假在家。

 

原本离异的日子就很艰难了,没想到女儿又得“怪病”,这个女士就很崩溃。越加把罪责推到前夫身上,说如果不是他没有责任心,铁石心肠要离婚,女儿也不会得病。

 

所以她就常常打电话,发信息去骂前夫,也想让前夫把女儿接过去照顾,可是女儿却不愿意,说她就要留在这里。


 

这个女士来咨询的时候,问我一个问题:老师,我也算是你见过命苦的一个了吧?

 

她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她觉得这都是命运不公,都是前夫的错,导致她的生活困难重重。当她不断这么想,她的恨意就更深。

 

而孩子听到了这些,比她更绝望,也更愧疚。因为她的生命一半来自于父亲,当母亲不断抨击父亲时,她也同时感受到被攻击。

 

另一方面,当父母互相攻击,怨恨,孩子就会很痛苦,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存在,该保护谁?当然,她也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当中,她的生命能量耗竭一空,就呈现出各种症状。

 

2. 父母对自己“离异”身份的否定和自卑

 

除了父母离婚后不能放过对方,还有个原因,也会导致孩子受到父母离异的负面影响。那就是父母对离婚后自己身份的不认同。

 

个妈妈带着10岁的孩子来找我,她要我帮帮孩子,说孩子太害羞了,太放不开了。在学校里一个朋友都没有。

 

我就问她:孩子是从出生就有这个特质,还是从某个阶段开始出现很害羞,很放不开?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老师,不怕你笑话,我和他爸爸两年前离婚了。好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孩子就变得不爱笑,也不和同学玩了。

 

她和那些怨恨老公的人不同,她说:哎,都是我们害了孩子,看那些不离婚的家庭,孩子就开朗多了。

 

她的归因方式听起来很客观,可是如果一味的把责任榄在自己头上,也会带来问题。

 

我问她:你现在节假日会怎么生活?

 

她说:我就在家里做做家务,陪陪孩子。我问她:你不和朋友出去聚聚,玩玩吗?

 

她说:不去。朋友们都一家几口整整齐齐的,他们一坐下来就难免会聊到老公,我觉得很没意思

 

我说:所以啊,你看看孩子在像谁学习呢?

 

她就恍然大悟:是啊,老师。您真的说对了,我也没有社交了,所以我的孩子就也害怕社交。

 

虽然说我们这个时代,离婚率越来越高了,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理,依旧认为离婚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如果自己离婚了,就好像比不离婚的人矮了一截。

 

因此,当他们离婚后,就会慢慢远离原来的社交圈,刻意把自己独立出来。当他们这么做,孩子也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是很不光彩的,因此失去了社交的信心。

 

所以,当父母离婚了,怎么做,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点呢?


1. 处理婚姻创伤

 

无论一对夫妻是以什么原因走向分手的,就离婚这个事件来说,都是一种创伤。因为这是从亲密到分离,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除了孩子之外,彼此再不相干。

 

而那些离婚后心存怨恨的人,他们的创伤体验更深刻,被背叛,被抛弃,被欺骗……


会给他们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果不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这些创伤就会传递给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作为一个成年人,在面对生活巨大的创伤时,最大的责任,不是死死去争论对错或者争夺财产,而是要尽快让自己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都去接纳离婚的既成事实,无论对方过去对自己做了什么,都要承认,一切发生绝非偶然。


这场婚姻的舞蹈,看起来他是频繁踩脚的那一方,但如果你改变了舞步,他的脚可能就有更大的空间,就不会再依赖你的脚来立足了。

 

当父母在离婚后,可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为自己新的生活形态去努力,孩子就学到了最重要的功课,那就是如何在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如何做一个成熟的有力量的人。

 

2. 接纳自己新的身份

 

我们一生会经历很多身份的切换。从女儿的身份切换到母亲的身份,从单身切换到已婚,这些都是简单的切换。

 

但是即便是这样常规的切换,也可能给人带来焦虑和不安,比如有人有产前抑郁,有婚前恐惧。


因为对于我们潜意识来说,未知的就是不安全的,当我们要进入一个未曾体验过的角色时,潜意识就会出现很多情绪,比如紧张和焦虑。

 

而对于离婚这件事来说,不仅考验着一种身份切换,还会带来一种对社会评价的恐惧。有些人认为“离婚”意味着人生失败,意味着遭到嫌弃和抛弃,意味着始乱终弃,不守承诺等等。

 

因着这些错误的认知,所以自己的生存状态非常糟糕,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状态。我有个来访者,她在离婚后,她的孩子就再也不出去玩,每天闷闷不乐的。

 

因为她自从离婚后,就感觉天崩地裂,而且她害怕别人议论她,就关闭一切社交,每天除了上班就是蜷缩在家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后来我们做了认知的调整,我说了一句话给她的触动很大:“结婚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跟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去厮守一生。


但是离婚更需要勇气,因为你要和过去的关系进行彻底的割裂,这种痛苦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的。”

 

所以我告诉她:其实你挺有勇气的。

 

她过去最担心的是,被人误解为她是逃避的,是不能克服困难的,所以她很害怕和别人分享离婚的事情。但是当她听到我说她有勇气时,她的眼睛就亮了。

 

然后我问她:你其实拥有足够的勇气,去终结一段不美好的关系,那么你未来,希望借由这份勇气,创造什么样的生活呢?

 

她哭了,眼泪决堤似的流出来。哭了好一阵后她说:我希望可以不用顾忌他人眼光,快快乐乐的活着。

 

我说:她人的眼光,其实也是随着你的变化而改变的。


她说:是的,我落落大方,自信从容的,他们就不会嘲笑我,可能还会佩服我。

 

说得极是,离异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生活形态的选择,只要双方你情我愿,旁人无权干涉和非议。

 

3. 传承不在场父母的精神

 

当你对前夫或前妻不再有怨恨,也渐渐适应了离异后新的身份,生活逐渐走入正轨。


那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的做一件事,把你前妻或者前夫的优良品德在这个家庭里传承下去

 

虽然在你眼里,她已经不是一个好的妻子或者好的丈夫,但是请你认同他是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这对你的孩子十分重要。

 

无论对方对你做了什么,都不代表对方身上一无是处。因此请尽可能去挖掘对方身上的优点,去和孩子关联起来。

 

比如你的孩子写字工整,你可以这样说:看来你完全继承了你爸爸的优点,他的字写的就很工整。

 

比如你的孩子很爱运动,你说:真好,你和你爸爸一样的爱运动,身体好。


比如你的孩子很整洁,你就说:你的妈妈就是这么讲卫生的,你和他一样,太好了。


再比如,当你的孩子沮丧了困难了,你可以说:原来你的妈妈(爸爸)也遇到过同样的困难,他就走出来了,你要不要求助他


或者说,有一次你沮丧的时候,爸爸鼓励了你几句,你就走出来了,还记得他当时说了什么吗?

 

说这些话的时候,你是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大局观的,所以你已经走出了个人的情感恩怨。


当孩子感受到,即使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了,却还能彼此尊重,彼此支持,他们的内心就不会冲突,不会撕裂,会更和谐,有安全感。

 

所以,离婚本身并不会给孩子带来灾难,只要父母双方理性的应对分离,不怨恨不攻击。


并对自己新的身份适应且认同,在生活中,即使不住在一起,也能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彼此赋能和支持,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同样是双亲完整的爱,他就一样能健康快乐的长大。

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7WSUyEKhupMC2tJCbxmkzQ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2: “民族主权”不应该成为“民主主权”的
2022: 为什么中国人反驳西方理论的观点总是无
2021: 21世纪新政21st Century New Deal(N7
2021: 体育第一
2020: 《灭共绝策》
2019: 780、香港是美国的作品吗? 被幻化的应
2018: ★思羽:永远的罗马 | Sempre Roma
2018: 知识分子应该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