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物理學中,物質波(即德布羅意波)係指所有物質的波(見波粒二象性)。
德布羅意說明了波長和動量成反比;頻率和總能成正比 之關係,是路易·德布羅意於1923年在他的博士論文提出的。
第一德布羅意方程式指出,粒子波長λ(亦稱德布羅意波長)和動量p的關係:(下式中普朗克常數h、粒子靜質量m、粒子速度v、勞侖茲因子γ和真空光速c)
第二德布羅意方程式指出頻率f和總能E的關係:
這兩個式子通常寫作
[編輯]實驗證明
1927年,柯林頓·戴維森與雷斯特·革末在貝爾實驗室將電子射向鎳結晶 ,發現其繞射圖譜和布拉格定律(這原是用於X射線的)預測的一樣。在德布羅意假說被接受之前,科學界認為繞射是只會在波發現的性質。
這是量子力學的重要結果。1922年,康普頓證明了光具粒子的性質,而以上實驗就證明了粒子有波的性質,肯定了波粒二象性的學說。物理學家可以使用德布羅意波長,並用波動方程式來解釋物質的現象。
後來基本粒子也被證實有波的性質。1999年,富勒烯被測出有波的性質。[1]
[編輯]大型物件的波長
理論上,不只亞原子粒子有波的性質。
例如:投球手以40米每秒投出一個質量為0.15公斤的棒球。這個球的波長為
這比光子的直徑10−15米更小,直趨普朗克長度10−35。因此,現時的技術是無法觀察出其波動性質的。
[編輯]相關條目
- Steven S. Zumdahl, Chemical Principles 5th Edition, (2005)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 Tipler, Paul A. and Ralph A. Llewellyn (2003). Modern Physics. 4th ed.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ISBN 0-7167-4345-0. pp. 203-4, 222-3, 236.
- Broglie, Louis de, The wave nature of the electron, Nobel Lecture, December 12, 1929
[編輯]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