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开始发水,那没错。在91年以前,只有过三次院士评选:1955,1957和1981,
91年以后两年一次,肯定会有很多水分的。所以作为清华校友,咱们也得好好看看当选的
这6位先生到底够不够资格,然后再高兴不迟,是不是?下面是俺的一家之言:
清华这次当选的六个人,有四个是早就在本领域很出名的,俺还在清华的时候就
听说过他们的大名,虽然他们不是我们系的。所以觉得他们当选到也名至实归:
朱邦芬:1964年进清华工物系,后在半导体所工作多年,半导体超晶格
黄(昆)-朱理论的提出者之一,2001年被挖回清华,呵呵。记得和他一年来的还有另一位
清华工物系的校友,搞天体物理的李惕碚院士。01年第一次参评院士的时候,他的简历中
SCI文章虽然只有30篇,不过总引用次数达到了600多次,这种追求高质量科研工作的治学
态度是我非常钦佩的,我觉得比我们系那年一个靠文章数量当选的牛多了。
范守善:国内做纳米碳管最牛的几个人之一,Nature,Science上有多篇文章,台湾的一个
公司还给他的组投了3000万开发与此有关的技术,在国内也算能和科大的钱逸泰院士齐名
的人物吧!
杨卫:科大的同学可能不熟悉,不过在力学界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当年是清华最年轻的
正教授之一。他要是早几年当院士,说不定现在的清华校长就是他了,呵呵。
饶子和:国家生物芯片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没错,是引进的,不过得说原来生物系主任赵
南明教授爱惜人才。清华的生物系在我入学的时候还感觉挺烂的,短短8年时间有了长足
进步,和赵先生爱才并竭力引进人才是分不开的。多几个赵先生这样的人,清华理科肯定
会复兴得更快。
另两位先生邝宇平和费维扬我就不大了解了,知道的同学可以品评一下。另外,感觉今年
清华参加工程院院士评选的几个人比参加科学院院士评选的差多了,在清华的时候除了我
们系的一个候选人以外我一个也不认识,而我们系那位老先生虽有点成就,不过我觉得也
绝对不够当院士的水平,盖因工程院一年就增选100多个,所以更加水的原因吧。:) 以
后得好好控制数量才行。建议工程院停止增选5年。
95年我入清华的时候物理系也很烂,而现在连自产代引进已经有7个院士了,可喜可贺!
其中顾秉林,范守善,朱邦芬,李惕碚四位都是清华工物系毕业的;王崇愚院士52年进清
华,后来院系调整被分到了钢院,也算半个校友吧。李家明院士是台湾来的,陈难先院士
是北大毕业的,后在钢院工作多年。
希望科大和清华的同学们共勉,为提高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作出更多贡献吧!再过二三十
年,就看我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