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相 2
送交者: 水落石 2004年11月15日18:29:2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就这样,我利用睡前的时间,跟父母一起详尽地讨论了可谈的话题:

  ———中美两国有不少值得回忆的史实。

  ———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就存在着友谊,将来更需要友谊。

  ———美国人搞现代化有不少经验,中国正需要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一下,我真正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知道该跟这位友好的美国律师谈些什么了。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25页)

  看完刘家这段颇为自豪的谈话,我不禁唏嘘不已。说实话,连我这旁观者都能感觉到
,用这段话来对付拉瑞这个对中国国情知之甚少的老头儿,肯定会有极大的杀伤力。

  而刘亦婷那几个单纯的对手,在中美关系这个话题框架下,估计只能想到《望厦条约
》,想到八国联军,想到辛丑条约,想到司徒雷登,想到抗美援朝……

  对于自己的表现,刘亦婷也不无得意,她喜滋滋地追忆了那次与拉瑞面谈的经历:

  后来,拉瑞告诉我,他那天面谈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觉得我很特别,马上引起了他的
注意。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28页)

  我想,哪怕刘亦婷的四个竞争对手本领再强,也只能自认倒霉,甘拜下风了,因为他
们的竞争对手实力更为强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在刘亦婷及其父母的联手
出招下,搞定拉瑞这老头儿并非难事。

  当然,对这个事情,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考虑,那就是父母和孩子联手准备
台词应对面试,这是否有不公平竞争的嫌疑呢?是否有“作弊”的嫌疑呢?这样的面试能
反映出面试者真实的水平吗?刘亦婷敢不敢告诉拉瑞,她面试时所说的话是前一天晚上一
家人“ 密谋”的结果呢?我相信她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否则她根本不会得到这个美国
老头儿的赏识。

  为什么这段上不了台面的面试经历,刘亦婷的家长还颇为自豪地当作经验之谈在大庭
广众之前津津乐道呢?我觉得原因不难推测,是社会上广为弥漫的应试思维使得不择手段
对付考试成了一件光彩的事情。不管你采取了怎样的手段,只要拿到了高分,只要通过了
考试, 那么,你就是让人羡慕的成功者。

  故事还没有终结,好戏还在后头。

  刘亦婷终于如愿来到美国进行访问,而且还在拉瑞的安排下,应邀参加了一个电视访
谈节目。其间,有一个片断异常的精彩。

  访谈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向我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将来计划干什么?是否想到美
国上大学?

  我的同伴们都说将来希望能到美国上大学。

  当主持人问到我的时候,我平静地回答:“我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因为我认为一个
人应该先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然后再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我计划将来搞经济工作
。不过,我想做经济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想挣很多钱,而是因为我的祖国还有很多人需要
帮助, 比如说,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不能上学,我希望自己将来有能
力帮助他们。”

  ……

  当时我还不知道,泰勒先生的大女儿瑞切尔,在电视机前被我的回答感动得流下了热
泪。我回到她家的时候,她激动得拥抱着我说:“中国青年太了不起了!在我们这儿的孩
子们只知道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年龄,你们却在思考自己国家的问题,思考自己对人类的责
任…… ”

  对这次访谈成功最感到兴奋的,大概还是拉瑞。C-SPAN的主持人刚说“再见”,拉瑞
就在直播间外站起来大声欢呼着:“太棒了!太棒了!我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拉瑞不
仅为他选择的中国中学生而骄傲,更为他选择了中美人民友好的事业而自豪。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35页)

  说实话,这段话充分证明那位专家的分析没错,中美文化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美国
人对于刘亦婷说的这段豪言壮语实在是缺乏“免疫力”。所以他们的反应也大大出乎我们
的意料。

  对于美国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的反应,我真的不知道是应该喜还是应该忧。

  我记起王小波《关于崇高》一文中的一段话,他说:

  在70年代,人们说,大公无私就是崇高之所在。为公前进一步死,强过了为私后退半
步生。这是不讲道理的:我们都死了,谁来干活呢?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
虚伪无所不在;因为照那些高调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高调加虚伪才能构成一
种可 行的生活方式。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是一种高调。理学越兴盛,人也越虚
伪。从亲身经历中我们知道,70年代的调门最高。知青为了上大学、回城,什么事都干出
来了。有种虚伪是不该受谴责的,因为这是为了能活着。

  今天的国人已经对那种煽情的高调有些陌生了,媒体在做宣传的过程中也会尽量避免
唱高调,而是强调“润物细无声”。我在CCTV《实话实说》栏目做过策划,一遇到嘉宾唱
高调的情况,崔永元就立刻皱起眉头,他始终强调《实话实说》要说实话,不要说假话、
空 话、套话,否则的话,这个节目早就没有观众捧场了。而近两年CCTV推出的“感动中
国”人物评选,也是这种“润物细无声”思路的体现。他们根本不说这些人是“中国十大
无私奉献的模范”,也没有号召大家向这些“先进人物”学习,而是告诉我们,这些人让
我们“ 感动”……而由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人物对我们心灵的撞击是远远超过“树模范
”、“唱高调”的。

  可是,美国人并没有我们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更没有我们过去那种全民“假”、“
大”、“空”的惨痛经历,所以,他们对这样的腔调不仅不会觉得反感,相反会感到异常
激动。我们再来看看拉瑞的表现吧,看看他那发自内心的高兴样:

  C-SPAN的主持人刚说“再见”,拉瑞就在直播间外站起来大声欢呼着:“太棒了!太
棒了!我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

  如今,六七年时间过去了,刘亦婷已经从哈佛毕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不妨再来
回顾一下她当年说的那段豪言壮语:

  我计划将来搞经济工作。不过,我想做经济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想挣很多钱,而是因
为我的祖国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比如说,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不能上
学,我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帮助他们。”

  我们在《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这本书中了解到,刘亦婷的确从事了经济工
作,工作单位是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这时,我特别想知道的是,刘亦婷为什么没有选择
到中国去帮助那里的穷人,而是选择了美国的这家咨询公司,难道她进这家公司不是为了
钱?难 道她进入这家公司是曲线救国,间接地帮助中国的穷人?

  可是,一个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的哈佛学生钱向民却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我,帮助中
国的穷人也就是扶贫根本没必要进美国咨询公司进行曲线救国,做法其实相当简单。

  2000年暑假,她带着“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的项目奖学金在云南实习了一年。她
先在云南师大学了3个月的中文,然后独自深入穷乡僻壤,吃住在一户最穷的村民家里,
和当地人建立了真挚的友谊。2003年初,钱向民已成为一个国际扶贫组织中国分部的负
责人,正在开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扶贫的工作。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2页 )

  这个哈佛女孩把自己当成了这个贫穷家中的一员。每天她帮着阿姨和奶奶做家务,和
阿姨一起去赶集。她深深感受到李叔叔一家人对她真挚的感情,家里那么困难,还特意给
她买了一床新被子。临走的时候,她悄悄去了趟乡里的学校,把叔叔家两个孩子的学费交
上了。 她记得叔叔对她说过,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们能读上书!

  (引自《回国寻根的哈佛女孩》2003年4月30日《深圳晚报》)

  对比一下这两个哈佛女孩,我觉得能给读者带来许多启发。我不知道拉瑞是不是还能
记起刘亦婷几年前说的那些豪言壮语……

  我们再来看看刘亦婷读哈佛之后所说的一段话:

  记者采访时问婷儿:“你说过上哈佛离成功还差得远呢,那你心目中的成功又是怎样
的呢?”

  说实话,婷儿和我们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它不符合我们家的思考习惯。我们家的
习惯是:近期目标要实,实到每一步怎么走,以确保完成任务;远期目标要虚,虚到只剩
个大方向,以容纳各种变数。记者问的显然是婷儿不去多想的远期目标,我们也猜不到她
会怎么 回答。

  当时,婷儿认真想了想才说:“成功并不是一个人获得的名利可以定义的,我心目中
的成功就是造福全人类,如果不行就造福自己的国家,再不行那就造福自己的家庭吧。”
呵呵,这就是婷儿心目中的成功,真高兴她有如此豁达的人生观———既志存高远,又不
钻牛角 尖!不论以后顺与不顺、成就如何,只要尽力而为了,就可以问心无愧。这也是
我们对女儿的真心期盼。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67页)

  对这段话,一位网友认为是唱高调,对此表示非常反感,他说: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种说法再虚伪的了。刘可曾真心想过人生的含义?她可曾对每一
个生命个体, 她的同学、朋友、亲人产生过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她可曾产生过对他人
的强烈感情和责任感?记得我在她这个年纪,早抛弃了以为国家作贡献为人生目标的想法
。因为我体会到了生命的玄妙与不可思议,我有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心。我更认真想过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 全人类的幸福”。我想人生在世,能爱父母,孝敬父母;爱伴侣
,关心他,保护他,与他携手共度人生;能对朋友问心无愧,在外不趋炎附势,在内有自
己真心的信仰,能真正享受人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在我的信仰中,对亲人的爱,责任与
付出,是成功的首要标志,而世 人的所谓为人类、为国家多少与个人功利心有关。刘对
于成功的顺序的定义让我更加肯定了她父母教育的误区。

  (引自新浪网读书频道)

  对于这位网友的言论,我倒未必完全同意。我觉得一个人抱定“为人类”、“为国家
”这样的信念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我反感那种唱高调的“为人类”、“为国家”,德谟克
利特说过,“应该热心地致力于遵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夸美纽斯也说过,“
德行的 实现是经由行为,而不是经由语言和文字。”可眼下我们的社会中,空谈道德的
人在我们周围有太多太多,很多人白天还在讲“为人民服务”,“当人民的公仆”、“无
私奉献”,晚上就已经因为贪污腐败锒铛入狱。

  所以,这样的例子多了,我们就有了足够的警惕之心,我们的思考方式也逐渐成熟。
美国实业家亨利·福特说过,“你不能靠你声称你将要去做的事情来建立声誉。”这句话
与我们的古训“行胜于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谁说了什么大家是不大关心的,关键是看这
人做了 什么没有。我们还是看看一位很早就立志造福全人类的伟人是如何做的:

  这个人在中学时代的作文中,即透露出他要成为一位为人类服务并献身的伟人的志向


  在此后的一生中,他没有食言。在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希望去做一
位哲学教师,可是命运没有安排他去成为又一位学院派的哲学家,而是在政治当局的阻止
下逼迫他走向了社会。在这期间还曾有人帮助他进入普鲁士政府的官场,去做一个坐办公
室的行 政官员,但他毅然拒绝了走这条可能使他在后半生过得轻松而闲适的平庸之路。
这次拒绝,决定了他此后一生的路,使他逐步走上了批判社会,并从而力图改造社会的社
会思想家和社会革命家的不归之路。这个人就是马克思。

  好了,下面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

  我想,拉瑞推荐刘亦婷,一方面原因可能是非理性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差
异的问题,比如,当刘亦婷满脸真诚地说出“我的理想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做经济工作不是为了挣很多钱”时,拉瑞先生便激动得大声欢呼:“太棒了!太
棒了! 我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




蜀中无大将 亦婷当先锋


哈佛有句名言:哈佛的学生在哈佛学到的知识80%来自于他们的同学。除了哈佛,美国很
多大学都推崇多元化。他们希望通过多元化的学生构成,促成同学间互相学习,开阔视界
。关于多元化,哈佛前校长陆登庭讲过这样一段话:“哈佛很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因此在
录取 时也会考虑到学生背景的多元性,比如他们是来自美国、非洲国家或中国等,哈佛
希望学生能够从他们的同学身上学习不同的文化。正是这种地域的多元化,为哈佛的学生
培养提供了不同的经验。而且这些学生吃、住均在学校,相互间有一个较深的接触机会,
实际上也是一 [Blocked Ads]
个学习的过程。正是这种措施,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到哈佛学习。”

  正是在多元化的办学思路下,哈佛等大学每年都会给中国内地一定的奖学金名额,以
鼓励内地的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虽然给本科生的奖学金名额少之又少,但基本能够保证
每年给一到两个。根据最近几年的情况,一些美国名校在中国内地每年给高中生发放奖学
金的数 目如下:

  Harvard(哈佛):1-2个

  Princeton(普林斯顿): 1-2个

  Yale(耶鲁):8个

  Dartmouth(达特茅茨):1-2个

  Duke(杜克):4个

  Cornell(康奈尔):1个

  Columbia(哥伦比亚):1-2个

  (数据来源:www.cuus.org)

  所以说,跟刘亦婷竞争的绝非那些“早就在摩拳擦掌的美国优秀中学生”,而是多数
还处在懵懂无知状态下的中国内地的中学生。说他们懵懂无知是因为,1998年的时候,国
内高中生到海外留学刚刚兴起,但他们大多是自费就读于英联邦国家,拿奖学金到美国读
书 这种事大家想都没有想过。而刘亦婷却在从事美中教育交流的拉瑞先生口中先于他人
了解到了这个至关重要的信息,并在拉瑞先生的指引下在高中时便走上了留学之路。这正
是刘亦婷的机遇或者说运气所在,刘亦婷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抓住。


  不过刘亦婷的家长似乎“不知道”这个事实,在《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中,刘亦
婷的家长不无自豪地写道:“拉瑞只推荐婷儿申请名牌大学,而名牌大学即使在美国,也
是供不应求的。竞争的主要对手将是那些早就在摩拳擦掌的美国优秀中学生。”

  既然刘亦婷仅仅是与中国学生竞争,且许多优秀中国学生还处在蒙昧状态,那么在中
国当时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刘亦婷的脱颖而出便有“蜀中无大将,亦婷当先锋”的味道了
。不过,她的直线思维的家长却并不认为自己孩子的成功来自幸运与偶然,他们认为自己
的女儿 就如同成都起飞的波音747,会按照精心设计的航线,精确而准时地降落在美国。


  可是我知道,刘亦婷降落美国,不过是一出颇具黑色幽默色彩的好戏而已。






短评“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



“教育界的假冒伪劣产品太多了,过去,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主要集中在假文凭,假学历,
假论文上,现在,则主要集中在“假”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上。”刚刚出版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的作者萧愚,不无愤懑地向记者
说了上 述这番话。

  萧愚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某电视传媒的总编辑和CCTV《实话实说》栏目的[B
locked Ads]
策划,近年来他广泛涉猎于普通教育和英语教育等领域,著述颇丰。萧愚认为,一些作者
和出版者在利益的驱动下,炮制出一批跟伪科学十分类似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和学习理
论,足以对读者造成误导。但是,由于教育专家们的集体失语,使得这些假冒伪劣的教育
产品得 以大行其道,甚至被许多家长奉为教育孩子的圭臬。比如,近些年风光一时的“
哈佛女孩刘亦婷”现象,便是教育界这种怪现状的典型反映。

  萧愚认为,“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培养模式完全是反素质教育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
“伪素质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也根本不是其家长标榜的素质培养纪实,而
完完全全是一本典型的“家庭应试教育”培养纪实。其家长于今年推出的《哈佛女孩刘亦
婷之二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也充满了以偏概全、自我表扬、牵强附会、按
图索骥、堆砌神坛等诸多问题。萧愚认为,刘亦婷的学习方法不仅根本谈不上先进,而且
是完完全全落后和过时的。

  萧愚在《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中仔细剖析了刘亦婷
进入哈佛的真相,他认为,刘亦婷根本不是靠什么全面的综合素质进入哈佛的,而是充分
利用了哈佛大学乃至全美大学在招收中国学生时存在的制度方面的漏洞和缺陷。萧愚认为
,中国 的家长们如果能够看清楚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正原因,也许会更加理性的看待刘
亦婷的培养方法以及其家长的教育理念。

  萧愚称,除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一现象本身值得深思外,另外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情是国内诸多教育专家对于这一现象的态度。“哈佛女孩神话”诞生已经四年有余,国内
教育专家除了北师大教授赵忠心、新东方学校徐小平等少数人之外,却大多处于失语状态
。这种 集体失语的直接后果是,千百万家长被这个神话愚弄了达四年之久。萧愚认为,
正是国内教育专家“守望者”职责的缺失,使得教育这个领域如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假冒
伪劣产品。

  萧愚希望,以“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的揭示为契机,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教育打假的
行列中来,也希望众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大智慧,不能人云亦云,偏听偏信,或
者盲目模仿,接受庸医开出的药方。






从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说起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的开篇,有一个很显眼的题目———哈佛为什么选中了她,
刘亦婷的家长认为,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直接、最准确、最全面
的回答。

  亲爱的刘小姐:

[Blocked Ads]
  我很高兴地通知你,哈佛大学招生与经济资助委员会已经投票,赞成在2003年级为你
提供一个名额。对你的这一杰出成就,请接受我个人的祝贺。今年,有18000名以上的学
生申请我校的1650个名额。面对众多富有才华、素质极高的申请者和相对较少的名 额,
哈佛招生委员会极为仔细地选择了那些表现出非凡的学业、课外活动和个人的实力的候选
人。委员会相信,由于你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你将会在就读哈佛期间和毕业后
做出重要的贡献。

  我极其希望,你能到剑桥(注:哈佛大学所在地)加入到我们之中。

  真诚的

  威廉·R·菲茨西蒙斯

  招生与经济资助办公室主任

  看着这份录取通知书,我不由想起另一位被美国大学激烈抢夺的“天才”。这个“天
才”是国内一所著名大学物理系的本科生,他在大二至大四两年时间里发表了10篇学术论
文,其中8篇是SCI论文(注:SCI中文名为“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出
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所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的研究成
果)。

  接下来的事情不难想象,这个“天才”接连收到来自斯坦福、普林斯顿、康奈尔、宾
夕法尼亚等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斯坦福、普林斯顿是与哈佛齐名的美国名校,我猜想在他们的录取通知书上,也一定
不会缺少诸如“优秀”、“实力非凡”、“素质全面”这样的评语。不过眼下,让我浮想
联翩的不仅仅是这些评语,而是随后发生的一些事情。

  这个“天才”一出现便引起了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的注意。因为学界人士都知道
,在短短两年内完成8篇SCI论文,不要说对于一个本科生,就是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也是
了不起的成就。更何况,这位“天才”在学校一没导师、二没实验室,他的办公室就是简
陋 的学生宿舍……

  方舟子在查证了有关资料后指出:这个“天才”的导师就是他的父亲、北京某著名大
学物理系的教授。检索到的6篇由这个“天才”署名的SCI论文,通讯作者全是他的父亲。
按照学界惯例,学术论文的通讯作者就是“首要研究者”,也就是课题领导人。而“天才
” 在申请美国的大学时,并没有说明其论文通讯作者就是他父亲。因此方舟子认定其中
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对这场争执究竟谁是谁非我兴趣不大,我所关心的是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会在这个问题
上呈现出的愚蠢的失误。

  这件事其实并不复杂,只有两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种可能是,“天才”的父亲为他亲
自捉刀发表论文,使他有足够的研究背景打动美国大学的招生委员会;第二种可能是,他
自己写作了这些论文,他确实是天才。

  方舟子的思考方法其实已并不复杂,就是对那些惊人的说法、“特异的现象”不轻信
,要看是否有确凿的证据,以理性对待之。而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会的失误就在于,他们对
第一种可能性根本就不加质疑,亦不做任何调查———即便是举手之劳的调查,而是草率
地认可 了第二种可能性,忙不迭地给“天才”送来了录取通知书和高额奖学金。

  这件事情提醒我们,美国大学的招生制度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漏洞。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写在哈佛等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
综合能力”等等溢美之辞完全有可能是一种常规性的套话。我认为用这些常规性的套话作
为证据来断定刘亦婷具有了“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非常不严肃的态度,是非
科学的 思维,是容易给读者带来误导的。

  可是,我能想像出,刘亦婷的家长在“哈佛”这两个字面前已经丧失了理性。在他们
心目中,这张录取通知书堪比皇帝颁发的圣旨。而写在这张录取通知书上的几句溢美之辞
便有如圣上的金口玉言,是绝对真理。

  可实际上呢,根据我对美国大学招生制度的了解,我认为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根本就
不是什么金口玉言的皇上,仅是一些有点权力的办事员而已。他们也会如寻常的官僚那样
犯粗心大意、玩忽职守的错误,因此,他们给刘亦婷这个有一定能力和才华平凡的学生戴
上“具 有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高帽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众多读者包括许多教育工作者,跟刘亦婷的家长
一样,看到“哈佛”这两个金灿灿的大字便丧失了理性判断的能力,不仅对录取通知书上
的溢美之辞不加怀疑的照单全收,而且也将“刘亦婷”这3个字,镶上了耀眼的金边。刘
亦婷就 此成了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具有“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完美典型。

  正当婷儿为究竟选择哪所大学而四处征求意见的时候,社会上的人们却在反复琢磨,
哈佛大学看重的“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究竟指的是什么?刘亦婷身上的“优秀
素质和综合能力”又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成都商报》为刘亦婷开通的4部热线一下午就接到了近千个电话,望子成龙的家长
们,渴望从刘亦婷和我们这儿取得教子成才的“真经”。

  读者来信也从全国各地雪片似的飞来。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9页)

  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哈佛的崇拜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而对哈佛的这种迷信又转移到
了刘亦婷以及刘亦婷的父母身上。

  当年,我也是众多迷信者中的一员。哈佛大学曾经是我的一个梦,在我心目中有着至
高无上的地位。这所名校在美国200余年的历史中,培养出7位总统,而与哈佛有关的诺贝
尔奖得主亦有 41位之多。在这样炫目的光环之下,相信没有几个人会保持清醒的头脑。
然而,随着我对美国大学及其录取制度了解的深入,一切仰慕、崇拜、迷信都随之烟消云
散。

  近几年,由于研究教育并撰写留学考试书籍的缘故,我结识了不下百位被美国大学录
取的留学生。他们中间便有许多就读于诸如哈佛、MIT、普林斯顿、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
校。在与这些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对美国大学的各种录取规则有了详尽的了解,亦发
现了 很多先前根本无从想像,也无从发现的东西。

  当一切水落石出,我对哈佛的迷信与崇拜逐渐消失,而与此同时,刘亦婷身上的五彩
光环也逐渐消散,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刘亦婷。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海龟”VS.“土鳖”职场大比拼
2003: 不要迷信杂志引用因子
2002: 杨振宁传后记
2002: 有感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落后于印度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