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康辛大学麦地森分校数学系的杨同海教授的经历是一个步步高的经历:他出生在安徽宁国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安徽的徽州师范毕业后到当地的一个中学教书,后来考上了安徽师大的研究生,毕业时被中国科技大录用,后来在马里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到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西根大学、纽约石溪分校等名校做博士后或教授,现在是威大的终生教授。他的经历是极为一帆风顺的。他也没有忘记自己家乡的孩子们。他最近建立了家乡教育基金会(HEF)。其目的是 “集必要的资金去帮助安徽宁国市的最贫困的孩子们读完从小学到高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杨同海已经募集了5千多美元,其在国内的“宁国市中美爱心教育发展促进会”也在国内接收了6万多元。杨同海利用暑假回国探亲的机会,亲自到宁国下面的一些村子里去看望穷困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他的同事们更是走遍了所有的高中、初中和中央小学及附近的所有村庄,也尽可能地到比较遥远的村庄去看望贫困学生。实在没时间去的地方他们也都打了电话请当地的朋友去走访。现在,杨同海又在计划着寒假里到宁国考察了。
杨同海的基金会在美国其实就是他一个人:他自己成立了基金会,建立了网站,确定需要帮助的学生名单,又四处拉捐款。在捐款人的名单里,你可以看到他的同学,他的导师,他的邻居,他的同事,他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以及更多的毫不相识的热心人。他们来自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以色列、印度、丹麦、挪威、墨西哥等等。维大阿丹姆教授夫妇一次就资助了三个小学生并额外给其中一人50美元作生活补助,因为他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维大的学生兰杰和刘畅(音译)夫妇本来不认识杨同海,当他们听说了他正在做的事情后就毫不犹豫地资助了一个中学生。今年,他的基金会帮助了220名贫困学生。他希望明年至少还能达到这个数目。他的网站上提供了134个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你会看到大多数的学生还没有得到资助,而他们只是基金会已经确认需要帮助的总数的四分之一。为此,他还要继续给朋友们打电话,写电子邮件。在他的个人网页的首页上,人们看到的不是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一个渴望着回学校读书的小女孩的照片。许多人就是到这里来寻找他的论文时,深深地被他的奉献精神感动而主动捐款的。
我问过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就是要保证募集来的钱真正地帮助那些需要钱的孩子们。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义务的。他们没有从募集的基金里收取一文钱。他们在中国都建立了自己的联系人,捐款都是直接送到学生的手里。钱虽然不多,但一切都清清楚楚。 “我们知道,象这样的事情最最重要的是信任。我们尽一切努力去赢得信任。”杨同海最后这样对我说。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谢宇老师讲的一个故事,据说是打动谢宇老师的最后的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中国有许多失学的孩子。他们就象那些小鱼,虽然我们的努力帮助不了所有的孩子们,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中的一些人,他在乎,她也在乎,他们在乎。因为我们的努力,他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使他们回到学校读书,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中国的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朋友,如果你希望看到一个未来美好的中国的话,就请你加入梅霖、胡明杰、杨同海们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