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文字、语音、语义与创新 |
送交者: 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2015年03月08日10:46:3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文字、语音、语义与创新 ——回三聲
中军 2015.3.8
三聲,一个普通的网名。作为一个指代,在陌生人眼里,同二聲、四聲没有太多的不同。但要看看他讨论问题的态度,可能你的思绪就很难不被打动。 在我“关于讨论《四大发明后为什么缺少创新》的说明”发表十天后,他还能默默地当回事儿,认真地放上一个帖子,想必比我还认真。 从上篇《中国缺少创新的各种看法》后面他的帖子,不仅可以看到他的认真,而且也看到了他与网友远方的孤独的相互尊重。他们不是没有原则的你好我好他也好,不是没有不同的理念和想法,而是有所偏差,甚至造成了误解,但是他们能通过交流从误解走向理解。所以,在这里,我不仅感谢三聲,而且要感谢远方的孤独。 三聲在这次帖子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人类不是用文字来说话的。文字与符号本来是人类用来记录,积累知识。人用语言语音来说话与思考,换言之,人口说的‘马’是代表马的那个语音符号。拼音拼写出的字也好,象形画出的字也好,这里都没用上。……人也是将书写的文字变成口述的语言去理解意义的。文字就是书写的语言符号,看书就是读书,读中文其实同读英文毫无两样。” 这个问题的根本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从这个关系看,问题会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思维与它们的主体及其状态的问题;二是语言、思维与它们的自身结构及其状态的问题。我想,三聲在这里是从后一个问题切入的。 从内部结构上看,任何语言都具有语法、语义、语音及文字等四种形式: 句子通过语法分出词类,词类通过语义分出义项,音节通过语音分出声调,表符通过文字分出形态。词类、义项、声调、形态,都是从语义的多层性上表现了语言作为思维形式的整体性。从自身结构及状态切入形式这一层面,想在这个层面来理清汉语文字与思维创新的关系,至少会涉及到作为语言形式的基本存在:语音、文字与语义。 如果“人用语言语音来说话与思考”的话,那么,它是反问““那不识字的人就不会思考了”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根据,但是,不好回答“那不能听到声音的人会不会思考了”的疑问。 虽然任何人类自然语言,都是有声的,也许无字的,是通过语音对语义的定位编码,就是通过语音来对语义即概念、事物等进行命名的,但是,人用声音来思考,并不能证明思维是仅靠声音来运行的,语义的符号表示,特别是人工语言学派出现后,把语音的表现本质及限定也显示出来了。 用声音思考,这是因为语音能做为思维的一种形式,最终都是在于它反映了概念的一种形式。人类创造出概念,一是对事物的抽象,二是思维交流的手段。因为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基本概念做元子,人类在交流中用各种手段使复杂的概念时常回到形象化,这些手段包括声音、图像、及各种符号。 语言作为思维的形式,就是首先来表达基本的概念,声音、图像、及各种符号就是在语言和基本概念之间建立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的其实是概念形成的意义指代,即语义。作为指代,声音、图像、及各种符号,实质是语义信息的载体,离开了这一点,它们本身无意义。 当我们用声音思考时,声音一定具有某些语义的指代。如同人工符号一样,声音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没见过 “狼”,那么就算你听到了“狼来了”这个声音,你也无法真正理解它,语音必须对应语义,语义对应实体。 从语音与语义的关系看,有表符语音,即从声音到字符、再到语义,也有表义语音,即从声音到语义、再到字符,或者没有字符。从文字与语义的关系看,有表音字符,即从字形到声音、再到语义,也有表意字符,即从字形到意义、再到声音,或者没有声音。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一方面就语义来说,其实就是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语音是发出声的文字,文字是沉默的语音;另一方面就思维来说,何者为重要,就涉及到了思维主体的状态问题:声音能捷便地、激情地、冒着烟的交流,但文字更能沉静地、约定地、冰血式的传承。 由此是不是可以考虑,语音更能刺激兴趣、感知、热情的兴起,你可能听到一首歌,就会在思维里激起更多的新的想象;文字更能促使静思、抽象、理智的深入,你可能看完一本书,就会在思维中跳出很多的奇的念头。看一封情书,或者情人画给你的一幅画,同听一段情人的录音,或者情人讲个故事,对思维的触动不会是一样的。 究竟汉语文字于语音在它们相互翻动着中国人思维中,怎样地弹动了灵感,不仅仅是与这种文字与语音本身的语言结构有关系,而且应该同使用这种文字与语音的思维主体的生活历史有关。因为这些文字与语音的现实化,最终都要通过使用者的表情、手势、态度、语调等等的加入。这就必然涉及到了语义界定的外部关系,语境问题。 语境就是使用文字、语音等的语言主体所处的状态。尽管语境可以被人工的设置,但语言主体使用这些形式,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所以,最深的语境是人的自然语言环境。人们赖以进行语言交流的时间、场合、地点,也包括表达、领会的前言后语和上下文等,最终都得依赖于语言主体的习俗、情趣、理念、信奉等。同样一个声音,一段文字,在这个场合与在那个场合,其含义是不一样的,尽管由同一个人说出的;即使同一个场合,同样由这一个人说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被接受的意思也不同。语境中的语言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作用,说明了作为语言形式的文字、语音,怎样用自己所携带语义来触动及更新主体的思维,最终还是要与语言与思维主体的历史性、群体性相关的。 语言本身隐含的自然性、历史性、群体性,引申出了现代哲学的许多争论。如果想真正深入地考虑文字、语音与思维创新的关系,最好也得看看这些争论。 其中分析哲学的争论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他们是在思维中怎样清楚命题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争论的,分析哲学家大致分两派: 一派是建构逻辑语言,即人工语言;另一派则贴近日常语言,即自然语言。人工派认为日常语言不精确,容易引起思维混乱,有必要构造精确的人工语言以消除混乱;自然派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思维混乱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哲学家们背离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通过研究日常语言的用法,就能“医治”这一哲学的痼疾,因此没有必要构造人工语言。 弗雷格、罗素,以及卡尔纳普等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者,都是人工派的,早期维特根斯坦也可归入这一派。 摩尔、牛津学派、后期维特根斯坦等,都是自然派的。维特根斯坦虽然在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关注的是逻辑实证,但后期他改变了,认为哲学从原则上应当耽留在我们日常思考的事情上。 如果想深了,这个表面上的语言、命题的清楚问题就涉及到了哲学研究怎样的问题。杜威就曾表达过相似的意思,“哲学思考我们的问题,而不是哲学家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说的,不仅要关注我们作为哲学者的问题,而且重要的是怎样以哲学方式关注作为人的我们。只有在我们身上,才能理解文字、语音、语义与创新的统一性。所以,这些学者们争论的表面上是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关系问题,但实际是语言的自然性、历史性、群体性与创造性、寓意性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能从思维创新的哲学思考上看。文字与语音如何地以语义来影响着思维的创新机制,最终都跳脱不了这种关系的。这也是我比较喜欢分析哲学的争论,特别是维特根斯坦的前后转变的地方。 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参看一下语言学自己的争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也是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两个学派。 同时,深入的研究还涉及到汉字同其他文字的横向比较。单从文字本身的样式与使用的角度看,日文、韩文为什么能在近年来带来了相当的创新,阿拉伯文字诞生的科学,后来为什么也不行了?如果再详细地考虑,为什么即使同样是字母式的西方语言,英语对科学地发现、法语对政治的思考、德语对哲学的思辨,是不是也会各自情有独钟呢?因为现在对德国学者越来越多地用英语发表论文的现象,也正在进行着争论。日耳曼语言学家温弗里德·蒂尔曼(Winfried Thielmann),已经对德语和英语作为两种学术语言的差别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两种学术语言之间的差别,远远大于普通人的想象。 这些问题都会给我们思考“汉语文字与创新”带来启发,汉字的象形性、多样性、难写性等,是不是真的就影响了我们的创新?因为有人提出了,“汉字”的复杂性运用的好,还可以促进艺术创造的思维呢。 根据你“我去查看一下再说”的务实做法,相信你能好好研究的。如果能把上面这些问题给出一些新的理解,对于我们的《创新》讨论,一定会是有意义的。 以上都是一些临时想到的,希望对你的研究能够有点儿作用。
附《中国缺少创新的各种看法》跟帖: 作者:三聲 留言时间:2015-03-05 22:00:58 中军博整理出这篇分门别类与人类《科学创造力》有关的人类《社会活动》或《社会领域》是不容易的事。虽然从人的社会是一个大网络的事实来说, 各方各面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然而关系有大有小,有直接也有间接。可以找出影响人创造力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一条来讨论,从这个主因先谈起,再连接到与其它因素的关系来谈。当然也可以用排除法来讨论, 挑出那最没有关系的先放一边去,一条一条地排序, 如此留下主要的, 最直接的一条先讨论,这样容易一点。 我先说一点,《象形文字与抽象符号的差别》那一条应当是最先删除的一条,尽管爱因斯坦也在其中。因为人类不是用文字来说话的。文字与符号本来是人类用来记录,积累知识。人用用语言语音来说话与思考,换言之, 人口说的“马”是代表马的那个语音符号。拼音拼写出的字也好,象形画出的字也好, 这里都没用上。从人类进化史看,人类在语言出现之后还要过多少年才有文字啊?至少也要上万年了吧!人类那个没有文字,无可记年的漫长岁月远远超过我们现在这个发明了文字的文明时代。文盲时代的人类早已会说话会思考会吹笛子会画画会创造了吧。再说人从出生,或许没出生在妈妈肚子里听的就是语言,而生下来更是在人的语言里先长大。可以这么说, 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天赋的, 人的书写能力是后天人造的。我们现在的人听的说的还是“马”的那个音,不是听的那个字,如果留神一点,人脑里最直接闪出是马那个图象,也不会是那个字。人脑这几乎是下意识的一闪能闪多快?具体数字我忘了,但至少小于千分之一秒。总之人的大脑听到的是音符,不会拐个弯去用人造的字符一个一个地显出来再去思考,那有多慢啊!再说, 如果人是用“字”思考的, 那不识字的人就不会思考了,咋办啊? 作者:三聲 留言时间:2015-03-05 23:01:34 忘了一条,我们现在就做个实验。翻开一页中文书, 你是读书理解文义还是看字形不出声去理解文义? 默读也是读,中国人的字是象形字不错,但中国人的看书还是读书, 是读着字音去理解内容的。换言之, 中国人有象形字, 可是谁也没有说文解字式的去读书。中国人也是将书写的文字变成口述的语言去理解意义的。文字就是书写的语言符号, 看书就是读书,就这点说,读中文其实同读英文毫无两样。 作者:远方的孤独 留言时间:2015-03-06 11:12:49 中军博是个学者风范的君子,与其他以傲慢而想获得认可的形成反差。 我还是认同荒诞论。大家的讨论是有益的,但是硬要怎么样没有任何意义,我甚至认为那最多是高中生的心智。 谢谢! 作者:三聲 留言时间:2015-03-06 15:52:55 远方的孤独好, 这里在讨论一个很有趣的与科学有关的题目,没人谈风范啦。即使有谁的个人风范你看不惯,你就看着吧。这世界上的人各有各的风范,也不是你能一刀砍齐的。高中生又怎么啦?为什么高中生也被你牵连着一起贬啊? 欢迎你就题论题地说几句,别不相干地品论人。你自荐的荒诞论听起来很有趣,我有空一定去读。看看里面有什么智慧。 作者:三聲 留言时间:2015-03-06 16:58:00 中军博好, 到目前为至,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家与人类学家谈论的都是人类的语言。人是用语言思考而不是用文字思考是共认的事实。所谓的逻辑就是在人类语言辩论里诞生的。但是文字能将人的语言记录下来, 将人类的知识代代积累,不断增多。但自有文字以来, 地球上的人就被分成了两类, 识字的人与不识字的人, 这对人类来说,是个巨大的分化。 人类语言能力是天生的共同的并且是必须的。人类如果没有语言不可能成为人类。人类如果不是天生的群体动物也不可能成为人类。语言有群体性,这同人的群体性是一回事。 但文字是后天的,是人类自己的创造。至于文字对人大脑思维能力的直接影响,就我所知还没人提及。但是人类不是用文字思考的这个断言是真实的。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说法我去查看一下再说。 作者:远方的孤独 留言时间:2015-03-06 22:58:50 回三聲博, 抱歉我可能没表达清楚。 我认为这种哲学话题学术性比较强,人们不能因为自己多看了一本书或者对某个方面了解比较多就傲慢的对待不同的意见。中军博对所有的观点都表现出尊重,让我钦佩。
作者:三聲 留言时间:2015-03-08 11:45:13 远方的孤独好, 多谢你回言。对所有的观点都尊重是对的。但不是说不能否定。如果那样还讨论什么呢? 再说认真的有理有据的否定其实是对那一观点本身的尊重。归根结底,不管谁说,说不出道理,也没有事实,有人不附和赞同,很正常啦。傲慢是对人态度的评价,是道德的判断。有人把注意力总在放在人的风范道德上我一点也不反对,如果另开一篇讨论道德风范等等, 我一定去附和讨论, 但别与当前讨论的科学技术搅在一起行不行啊
详细请看: http://blog.creaders.net/ChinaPhilosopher/user_blog_diary.php?did=210335#sthash.Q4e1HkOh.dpuf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4: | 医疗执照的起源 | |
2014: | 割鸡焉用牛刀? | |
2013: | 纳川,lesson 说“你这个畜生不如的狗. | |
2013: | 嘿嘿 | |
2012: | xpt 如果我是方舟子 | |
2012: | 怀童心的孩子回家 | |
2011: | 脑残的馆长委员王平解释农村孩子入大学 | |
2011: | 学而时习之不如学而时问之? | |
2010: | 信无神和信有神,在心灵上谁更安宁? | |
2010: | 神乐意将祂儿子启示在我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