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菊花凛然傲霜、谢不落英、死有余香、孤高绝俗,象征“斗志顽强”、“坚贞不屈”,与梅、兰、竹合称“四君子”,与兰、水仙、菖蒲同列“花中四雅”,有“国魂”之誉,是古今文人画家吟咏写意的永恒题材,留下了许多各臻其妙的名篇佳作。
在众多吟咏菊花的诗词歌赋中,有三首咏菊诗极具霸气,写出了菊花的精、气、神。其中《题菊花》、《不第后赋菊》两诗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之手,另一首《咏菊花》则出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有人在反复赏析之后,将这三首诗称为“史上最霸道”的咏菊诗。而朱元璋的《咏菊花》,更是霸中之“霸”。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据载,这首《题菊花》系黄巢少年时所作。有一天,黄巢的祖父与一老人以菊花为题作诗续句,那老人一时未就,不到8岁的黄巢在旁见了却脱口而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赭黄衣即帝王衣,触犯天条,这还了得?正当黄巢祖父惊惧万分欲教训这位黄口小儿之时,那老人却上前劝止说:“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于是,一首霸气十足的咏菊诗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从表面上看,黄巢这首诗《题菊花》托物言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非鹤立鸡群,但联系到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将其纳入“霸道”之列,却实至名归,展现了一位旧制度叛逆者的领袖气魄与胆略:傲霜的菊花,开在寒冷的秋天,即便花开满院、姿色艳丽、幽香四溢,也难以引来彩蝶翩跹,暗喻自己是个怀才不遇的人才。但作者并未就此沉沦,反而豪情冲天,扬言他年若作青帝,一定要重新安排菊花开放的时令,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开放,得到春光的抚慰和蜂蝶的青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不第后赋菊》是黄巢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写的又一首霸道的咏菊诗。诗人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让人产生联想。“待到”二字,迸发突兀,凌厉激越,可望在即,振奋人心。“冲”、“透”二字,将菊花沁人心脾、芳贯广宇之“香”和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英雄群像”——重阳时节,满眼都是“黄金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斗寒,傲然怒放,摧旧迎新。
较之《菊花》,《不第后赋菊》无疑更显霸气。此诗不仅联想奇特,设喻新颖,辞采壮伟,意境瑰丽,而且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可谓石破天惊、前无古人,闪烁着反抗精神的火焰。因而,后世诸多演义中都将黄巢的这首菊花诗称作“反诗”。
历史上,曾有人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出自农民起义首领之手表示怀疑。事实上,黄巢并非农民出身,而是生在一个盐商之家。《资治通鉴》载曰:“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更有趣的是,黄巢姓黄,在他留下的咏菊诗中,有两处均嵌入了一个“黄”字(其中一处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可见,黄巢的诗功绝不是一般的了得,他能写出“我花开后百花杀”等流传千古的咏菊诗不容置疑。
有道是,没有最霸,只有更霸。此话用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相传出身卑微,曾做过打工仔、和尚的“流氓无产者”朱元璋,视黄巢为知己和英雄,崇拜有加。据清代笔记《通幽趣录》载,朱元璋与谋臣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聊天时曾感叹:“黄巢一介落第武子,后能创金甲百万之众攻陷唐都,称大齐皇帝,乃是一雄杰也。”于是,朱元璋诗兴大发,唱和得比黄巢更霸道:“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据考证,这首朱元璋咏物言志、最脍炙人口的《咏菊花诗》,大约作于朱元璋担任红巾军将领,与元军进行激烈战斗的年代。此诗无论从用语、用韵,还是寓意寄托,都酷似黄巢的作品。显然,朱元璋的诗作是受黄巢菊花诗的影响借鉴而来。但朱元璋的咏菊之作,口气更强硬,风格更凌厉,更有一种英雄气概和威慑力量。如果说黄巢的“满城尽戴黄金甲”,还仅是一厢情愿的“梦想”的话,那“遍身穿就黄金甲”,已经就是黄袍加身了。如此霸气外露,也只有朱元璋了。
黄巢与朱元璋,身处不同的朝代,时隔500年之久。虽然最终一个成了败寇,一个当了皇帝,差距迥异,其历史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不过,出自二人之手的三首咏菊诗,至今仍豪情万丈,无人能出其右,给其冠以“史上最霸道咏菊诗”称号,可说是实至名归。
转自凯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