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由张颖清之死想到的
送交者: 林蔚 2005年02月22日11:23:1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由张颖清之死想到的……林 蔚

  难以想像,一位最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代表中国人问鼎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竟会在求索的途中受屈含冤而死!

  可不论你多么不愿接受不愿意相信,这都是真事,而且是新近发生的事。今年1月17日出版的《了望新闻周刊》以“张颖清:倒在问鼎诺贝尔奖途中”为题,对创立全息生物学的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张颖清教授由于“个别所谓学术‘权威’的粗暴干预”,身心备受摧残以至含冤而逝的遭遇作了令人心痛的报道。

  报道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颖清教授三次应邀访问颁发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机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具有诺贝尔奖提名权的教授们主持下,多次作学术报告。我驻瑞典使馆科技处、教育处先后三次向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发回关于张颖清学术成就在瑞典获得高度评价的报告,认为‘只要进一步做好全息生物学理论的科学论证和推广工作,加强宣传,这一理论发明者张颖清教授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使馆科技处的同志说,我国还没有任何一项科技成果能够像张颖清的成果这样,得到诺贝尔奖评定机构科学家的如此评价”,尽管诸如我辈的普通大众是不可能通过一篇报道真正了解全息生物学及其意义的,但这一报道已经使人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张颖清的工作一定是不寻常的、有价值的 诺贝尔评定机构的同学科的科学家那么好糊弄吗?

  然而,我们国内“个别学术权威”———据笔者在网上查寻,此“权威”似乎与生物科学没什么关系———又是怎样干预的呢?据报道援引的6名老科技工作者的联名信称,1995年3月,某院士将一篇由并不了解全息生物学内涵的人所写的“对全息生物学的质疑”的文章推荐给《中国科学报》发表,第二年,某院士主编的《伪科学曝光》一书又将“质疑”一文全文收入,以极不正常的方式将全息生物学打入伪科学之列。此后,张颖清的命运急转直下,全息生物学在学术上遭封杀,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被取消,研究经费无人支持,申请评奖无处受理,一些大学的全息生物学课程被停开……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为什么一个“权威”竟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呢?是谁给了“权威”这么大的权力呵?

  我们真该认真地想想了。的确,我们的科技体制有许多不完善、需要继续改革之处,原始创新很难得到所谓“同行”的认同———事实上所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创新,根本就不可能有“同行”,因此,在以“同行评议”为前提的课题立项(经费申请)、成果评奖等方面,许多原创性研究工作常常因为参加评议的“专家”、“权威”完全不懂而遭否定,不少从事这些原创性研究的人才处境十分艰难。比如,西北的一位大学教授曾多次找笔者反映,他花十几年研究“哲理数学”,却始终得不到课题经费,得不到承认,因为哲学家不懂他的学说,数学家也不懂,他没有“同行”。

  可是,张颖清的厄运,仅仅是科技体制不尽如人意造成的吗?如果是生物科学领域的学者否定他的全息生物学,使他在申请研究经费时得不到支持,工作难以为继,人们虽然也会为他鸣不平,但多少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找到一点平衡:毕竟钱是国家的,参与评议的专家要对国家投入负责,既然自己不懂,当然不敢贸然举手,拿国家的钱不当回事。问题恰恰是,“粗暴地干预”张颖清的,是地地道道的生手,拿国家的钱不当回事。问题恰恰是,“粗暴地干预”张颖清的,是地地道道的生物科学的门外汉,“科技体制”也没有请他去评议全息生物学研究是否应该立项,是否应该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他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他却可以武断地宣判全息生物学为“伪科学”。要知道,伪科学是科学的敌人呵!现行科技体制不论有多么大的缺陷,对它不能认同的、也许是真正的原始创新所能犯的最大过错不过是不支持,不鼓励,因而压抑创新,它显然是不具有宣判功能的。

  事实上,至少在笔者眼里,该对张颖清厄运负责任的更应该是对权威盲目崇拜的文化。表面上看,在整个事件中那位对全息生物学说提出质疑的医生是一个“起因”,但只有他是惟一敢于质疑权威的人———对于“小人物”的他来说,当时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的张颖清无疑可以看做是权威了,尽管他的质疑可能是出于无知,在精神层面上,他才是张颖清的同志。

  而《中国科学报》因为某院士推荐发表这篇质疑,却拒绝发表张颖清对“质疑”的答辩和反驳,显然是院士的权威在起作用。后来由党的组织部门授予的“拔尖人才”称号都被取消,可见连组织部门都因为崇拜权威,唯恐纠错不及时。大家可能连想都没想过,既便是院士,也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有局限性,不用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就是在本学科,院士也不一定所有方面都是最权威的。大家当然也不会想到,崇拜权威,完全没有“质疑”地相信权威,会要了一个对国家、对科学怀着拳拳之心并离诺贝尔奖可能只有一步之遥的赤子的命!

  文章写到这里,笔者的心情已是有几分“绝望”了。我们怎样才能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杜绝第二个、第三个……张颖清出现呢?我们有能力杜绝吗?其实,从张颖清事件来看,在某位院士的身影出现前,张颖清一直还是挺顺的。山东大学也算全国知名大学了,它给了只有电大毕业文凭的张很好的条件和待遇,不仅将他调入学校,成立以张颖清为所长的山大全息生物学研究所,一年后还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又晋升为教授。他还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从这点讲,真的是某院士毁了他。改革科技体制是宏观的事,改造文化是更宏观的事,我们能不能从管好我们的嘴巴———慎用“话语权”这件微观的事做起呢?

  这绝没有不准人、包括院士讲话的意思。创造人人都能畅所欲言的氛围从来都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勿庸讳言,人人有说话的权利,的确不等于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力)。试想,如果当年没有院士出面推荐“质疑”后来又将全息生物学打入“伪科学”之列,仅凭一名基层医生的话语份量,党的组织部门能把他的“拔尖人才”的称号撤了吗?所谓“人微言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经常对一些领导干部说“你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一样,权威们比一般民众更有份量的话语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也是人民给的吗?是人民的信任给的。因此,院士也好,其他自认的、公认的专家学者行家也好,既然因为民众崇拜你常常比其他人拥有更重的“话语权”,你真的要慎用你的“话语权”,不能口无遮拦呵!芸芸众生的闲言碎语尚且可以置人于死地———所谓“唾沫星子淹死人”,何况权威的“宣判”呢?

  这使笔者想到一个问题,人们反腐败时总说对权力要有所监督和约束,没有监督的权力一定会腐败。对“权威”的话语权(力)是否也应该有所约束和监督呢?最近看到《东方早报》上一篇以“阚凯力驳胡鞍钢3G论:国家是不能被劫持的”为题的报道,报道中阚凯力的一段话让笔者很受启发。他说:关于中国的3G建设,要建立“问责制”。首先,如果仓促上马3G造成巨大损失,要追究决策者的责任。其次,如果国有企业因为3G造成损失,则要追究企业领导的责任。此外,对学者也要问责,如果牵扯到这么大的国有资产,你随便发表言论造成损失,也要追究责任!可见对“权威”话语权(力)的监督、制约的确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了。■

  人物简介

  张颖清,男,1947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66年高中毕业后上电大和自学,70年代在从事针灸医学过程中发现《生物全息律》,由于影响大,成就突出,1984年被山东大学作为特殊人才引进。80年代中期,张颖清在学术上首创全息生物学理论,著有《全息生物学》、《生物全息诊疗法》、《全息胚及其医学应用》、《新生物观》等多部专著,在国际上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传播和应用。1990年,张颖清在山东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息生物学研究所,任所长。1993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大会上,张颖清被选为国际全息生物学会终身主席,1991年,国家教委正式发文批准国际全息生物学学会总部设在山东大学。从2000年起肺肝病变,胸腔积水,久治无效,于2004年10月20日病逝。

  《信息导刊》 (2005年 第五期)

(责任编辑:高兵强)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发达国家与中国研究生教育比较
2002: 回国原因的深入分析
2002: CEO of Oracle 在耶鲁(Yale) 2000年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