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甘露法門
送交者: 小百合 2016年02月09日14:10:5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甘露法門》--解脫道與佛菩提道-- 平實導師 著

  
  目 錄

  一、佛菩提道和解脫道方屬佛法中的甘露法門

  二、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為不同層次的修證

  甲、所得果證高低不同

  乙、所度眾生多寡不同

  丙、所證智慧深淺不同

  丁、所修行門內涵不同

  戊、所修行門道次第不同

  三、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

  甲、佛菩提道之四聖諦函蓋解脫道之四聖諦

  乙、佛菩提道之法無我函蓋解脫道之法無我

  丙、唯一佛乘分為三乘乃慈悲攝眾故

  四、凡夫不證二乘見道的緣由

  甲、不解基本佛法之十八界法

  乙、不解涅槃之本際

  五、解脫道內涵及其修學次第

  六、佛菩提道內涵及其修學次第

  七、結語

  ──────────────────────────────

  一、佛菩提道和解脫道方屬佛法中的甘露法門

   世尊不忍眾生久處漫漫長夜、求出無期,故開示涅槃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二門;猶如欲界六天之天主以甘露水潤澤一切眾生,佛亦如是,欲令眾生永斷生死,得究竟 安樂,故傳此二種出世間甘露法門,是真究竟不死藥也。(摘錄自平實導師著,《甘露法雨》,陸序,頁8,佛教正覺同修會。)

   佛菩提道和解脫道為什麼稱之為甘露法門呢?這是藉譬喻來說明這兩大法門的殊勝;譬如甘露瓊漿是欲界中最好的食物,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則是三界中最最殊勝的 修行法門,也是佛法中最最殊勝的修行法門,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無上大法,所以藉甘露的名稱來顯示它的殊勝,所以在佛教中,說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是佛法中 的二大甘露法門。這兩個法門可以讓人斷除分段生死而出離三界輪迴,也可以讓人成就究竟菩提究竟佛果,所以就稱為二大甘露法門。

  三世諸佛出於人間所說的一切法,無非就是要讓大家證得解脫道與佛菩提道。那什麼是解脫道呢?如何出離三界生死、不受輪迴生死,那就是解脫道。

   佛菩提道是講法界的實相,也就是說明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生命的真實相——一切有情法界的根源——第八識空性心。修學解脫道只能出三界,不能成佛,所以阿羅 漢不能稱為佛,因為不回心阿羅漢不知不證佛菩提智,必須解脫道修證完成後,再加修佛菩提道,二道都具足圓滿了,才能成就究竟佛果。由於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之 具足圓滿,能使人成就究竟佛道,所以才說這兩大法門是佛法中的兩大甘露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門都是要讓人在這兩個主要道之中修證,一切的佛法也 部函蓋在這兩大主要道之中,所以說這兩大法門是佛法中的甘露法門。(摘錄自平實導師著,《甘露法雨》,頁3233,佛教正覺同修會。)

  二、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為不同層次的修證

   什麼是佛法?有人說:佛法就是講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然而佛法不只是這樣,因為佛法要分或兩個大部分來說,一個部分是 脫道,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菩提道。什麼是解脫道?解脫道就是講如何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方法與行門,這叫解脫道;那什麼叫做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實 ——法界根源的證知;法界的實相講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與佛性。

   有些人也許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嗎?為什麼他們不屬於菩提道呢?這就是說,菩提有三乘的差別: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聲聞菩提以及緣覺菩提 完全是講解脫道,也就是說,它告訴我們如何把三界的貪著修除掉,可是這些煩惱要修除之前,必須要見道見道就是斷我見。聲聞、緣覺的菩提道是三乘 共法。(摘錄自平實導師著,《邪見與佛法》,頁2,佛教正覺同修會。)

   佛門之內,說菩提者,意謂覺悟。然悟之內涵各有不同,故分三乘;是故《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覺悟聲聞菩提者,即成聲聞乘人;覺 悟緣覺菩提者,即成緣覺乘人;覺悟佛菩提者,即成賢聖菩薩乃至究竟佛。然而此中異同,錯綜複雜,絕非三言兩語便可釐清。(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 通》,頁136,正智出板社。)

  甲、所得果證高低不同

  佛菩提亦名大乘菩提,或名大菩提。以之能成佛,故名佛菩提;成佛時劫久遠,自度度他故,所度眾生甚多,故名大乘菩提;至高無上,究竟無比,不共二乘定性無學,故名大菩提;所證函蓋二乘菩提,故名大菩提。

  二乘定性無學所證菩提,云何不能令其成佛?唯能成就阿羅漢果、辟支佛果?此謂二乘菩提所覺悟之智慧,唯能成就出離三界分段生死之解脫果,不能成佛,是故不名佛菩提。(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140,正智出版社。)

  乙、所度眾生多寡不同

   二乘定性無學舍壽時,必入無餘涅槃,十八界俱滅,窮未來際不復受生,唯於舍壽前隨緣度眾,所度眾生亦唯能證二乘菩提,舍壽亦入滅度,不能盡未來際度化眾 生成佛,所度眾生出三界者數亦有量,故說二乘菩提不名大乘菩提。大乘菩薩若得證悟,不論證悟後已否證得有餘涅槃,悟後皆必依於大悲之心,發起世世受生不入 無餘涅槃之大願,世世自度,亦復如是教人轉度有情;如是乃至成佛時,度眾無量,故名大乘菩提。一切菩薩成佛後,應身示有滅度而入無餘涅槃,然其三十二相莊 嚴報身永不入滅,恆為十方諸地菩薩宣說種智,盡未來際而無窮盡,所度眾生其數無量,故名大乘菩提。(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 140-141,正智出版社。)

  丙、所證智慧深淺不同

  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至高無上,故名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類智,苦諦智,苦集諦智,苦滅諦智,苦滅道諦智,知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一切種智謂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界之智慧,由觸證如來藏之基礎上,循序修學,歷經三賢位之般若總相智別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別相智之種智——八識心王一切 種之智慧——唯識百法明門,千萬億法明門;一切種之智慧修證圓滿,則斷變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帶舊種,成佛後不受薰習,是名一切種智。初地乃至等 覺菩薩之一切種智未圓滿故,名為道種智;道種智位菩薩唯有下品中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種智具足上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圓鏡智成所作智,究竟圓 滿。

   一切智之十智乃是解脫果,三乘無學通有;通教三乘有學無學依此建立果位,顯示解脫果修證之位次,故名通教。是故大乘菩薩依此通教解脫果之修證,亦分四果 四向,非唯別教五十二位次。一切智之十智具足,乃二乘菩提之極果,無過於阿羅漢與辟支佛之解脫境;三乘無學之無餘涅槃皆同一境,無過其上故。此謂二乘菩提 乃解脫果,三乘修證俱通此果。

   一切種智乃是佛菩提果——大菩提果,唯大乘別教有,不共二乘定性行人。大乘除依通教解脫果顯示修證位次,復依佛菩提果之修證,別於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階 位之六種菩薩性——十信凡夫性、十住習種性、十行性種性、十回向道種性、十地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如是菩薩位次,乃依佛菩提果(增上慧學)之修證而建 立,如是佛菩提之修證不共二乘,故名別教。(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141-142,正智出版社。)

   很多人誤會佛法,以為修學禪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出離三界,就可以解脫,但是實際上,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的解脫道都是由於聲聞的菩提慧、緣覺的菩 提慧而出三界,並不是由於禪定而出三界;這就是說,聲聞佛法、緣覺佛法也是要靠智慧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可是他們出了三界的生死輪迴,仍然不曉得佛菩 提是什麼?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薩所證的法界實相,也就是不知道真如與佛性是什麼?但菩薩一樣可以證得聲聞緣覺菩提而出三界,所以解脫道是三乘與共。

   但是在大乘法中,菩薩修學佛菩提,要圓滿成就佛地的大菩提果,這個卻不共二乘,因為菩提果的圓滿是究竟佛地;而佛菩提果之所修證的,全部都屬於有情自身 的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以及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六個無為法。在這些法裡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識阿賴耶,這個阿賴 耶識又稱為如來藏,因為祂含藏著讓我們將來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也就是種子,所以祂叫做如來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所以有的祖師說:如來藏中藏如 來。因為祂含藏著未來讓我們成佛的種子,所以叫如來藏(摘錄自平實導師著,《邪見與佛法》,頁2-3,佛教正覺同修會。)

  丁、所修行門內涵不同

   聲聞乘以從佛聞法而知四聖諦、八正道等理,現觀蘊處界無我,出離三界分段生死;緣覺乘以十二因緣法之現觀,斷除我見與我執,出離三界分段生死;如是聲聞 緣覺二乘聖者,所觀行者乃是諸法無我——於三界世俗法之蘊處界諸法中現觀無有常而不壞我——是故親證人無我現觀,所觀之對象為蘊處界諸法,不能及於法界實 相心之第八識,亦不能知蘊處界悉從第八識上出生;此是四阿含諸經中所可親見之正理,而蘊處界諸法乃是三界中之世俗法,此等世俗法絕無實我可得,故名無常、 苦、空、無我,成就人無我之現觀,不能親證常住不滅之極寂靜實我,故名證得生空真如,不名已證法空真如。(摘錄自平實導師著,《真假開悟》,頁349,佛 教正覺同修會。)

   大乘法之行門內容,則是勝義諦,云何名為勝義諦?此謂大乘法之見道,非唯現觀世俗諦而已,更進一步,須證世俗諦中所言萬法緣起緣滅之因——如來藏—— 親證世俗諦之根源、萬法之根源。此謂若無勝義諦,即無世俗諦,故世俗諦以勝義諦為體。何以故?謂世俗諦所觀之蘊處界等法,以及依附於蘊處界才有的世俗諦等 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皆從如來藏中生起,若無如來藏作為緣起法之體,即無蘊處界等法;若無蘊處界等法,即無世俗諦之二乘菩提等萬法緣滅正理,故 說世俗諦依於蘊處界而有,蘊處界則依如來藏而有,故說一切法即如來藏,故說世俗諦之二乘菩提以大乘勝義諦為理體。(摘錄自平實導師著,《真假開悟》,頁 351,佛教正覺同修會。)

  戊、所修行門道次第不同

   欲成佛道者,須證佛菩提道及解脫道;證解脫道者,在於斷除我見及我執等煩惱,不因觀想成佛之法而得成辦。證佛菩提道者,在於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因此而起 般若總相智;復由此般若之總相智,進修般若之別相智,由通達般若之別相智故,即可據以進修一切種智;未具足一切種智之前,名為道種智,即是地上菩薩之般若 慧也;若得圓滿具足般若之一切種智,即成究竟佛道。如是能得三身具足圓滿,如是進修次第之內涵,方是真正成佛之道。(摘錄自平實導師著,《狂密與真密》第 一輯,頁91,正智出版社。)

   聲聞禪是由現觀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虛妄著手,是以蘊、處、界之空相觀行來著手,由此而分證初果乃至四果斷盡我見、我執而入無餘涅槃。然而大乘通 教菩薩亦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分證(詳見《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六),別教菩薩則是用參禪方式而找到如來藏,是從觸證如來藏識著手,再以證得如來藏空 性的體性來反觀自他有情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是虛妄,亦即找到空性如來藏後,反觀如來藏所現一切法是空相、是虛妄的,由此而斷我見或我執,而證聲 聞教、通教之初果至四果之聖果。(摘錄自正光居士著,《眼見佛性》,頁78-79,佛教正覺同修會。)

   大乘的無我觀,不同於二乘的無我觀;一個是從法界實相修證所得的人無我觀、法無我觀,然後再回頭來觀察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它的無常、無我、緣起 性空;可是二乘人只能從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去觀察緣起性空與無我,他無法觀察法界實相的無我觀,也無法在蘊處界的法無我上作深細的現觀,所以大乘的無我 觀是具足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現觀,兼含世俗諦與法界實相的勝義諦;二乘的無我觀只在現象界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上面作觀行、去作人無我的觀行,或作蘊處界 的法無我的粗相的觀行,但是永遠不能觸及法界實相心,不能觸及第一義諦,這是大乘與二乘法所作無我觀的最大差異處。

   所以二乘阿羅漢只能證得解脫果,無法得到大菩提果,他只得到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所證的是解脫果。可是大乘法的修行,到最後,不但證得二乘所證的聲聞菩 提、緣覺菩提的解脫果,也證得佛地的大菩提果,這是大乘與二乘修證無我法之所以差異的地方。(摘錄自平賞導師著,《大乘無我觀》,頁60-61,佛教正覺 同修會。)

   所以佛法可以概納為二大類:第一類是解脫道的智慧;第二類是大乘的無生忍、無生法忍,也就是真如與佛性的智慧。而這個真如與佛性的智慧又把它分成二部分 來說:一、在總相與別相上說二轉法輪的般若空,般若空是講真心空性,不是講蘊處界空相;二、到了三轉法輪的時候,再從別相上來說明一切種智,也就 是唯識的百法、千法、萬億法明門,就是如來藏系的經典,這是三轉法輪所說的法。修學三轉法輪的法,能使你從破參明心七住位進入到初地,在一生當中完成;這 個是函蓋二乘法的解脫道在裡頭,而這個大乘菩提不是二乘人所能知道的,它唯大乘所有,不共二乘,故名別教。

   綜而言之,解脫道和佛菩提道就是全部的佛法。解脫道如果有因緣,一生到四生很精進的用功修行,可以圓證;可是佛菩提道呢?要歷經三大無量數劫才能圓成, 所以菩提道甚深極甚深,一般眾生可以說很少有機會可以聽聞,更別說修證了。(摘錄自平實導師著,《邪見與佛法》,頁5-6,佛教正覺同修會。)19

  三、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

   菩薩人無我智與二乘人無我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二乘人無我智唯依蘊界處之無常、苦、空、無我及緣起性空而作現觀,菩薩亦如是現觀,此是同者;異者謂 菩薩親證如來秘藏——自心藏識,此是菩薩不共二乘、不通二乘法處,故名別教。(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52,正智出版社。)

  甲、佛菩提道之四聖諦函蓋解脫道之四聖諦

   菩薩不唯依二乘法宣說四聖諦,亦依大乘密意宣說四聖諦。菩薩於二乘法中,為眾宣說八苦、三苦、一苦,令眾知曉苦聖諦乃至集滅道諦;說已復依大乘法說四聖 諦:於大乘中,不以苦為聖諦,謂牛羊人類乃至地獄有隋悉受眾苦,悉知無常苦空之理,是則應有苦聖諦;然彼各類眾生悉無苦聖諦,知苦而不知如何離故。二乘有 學無學亦無苦聖諦,謂彼等不回心者悉皆不知不聞如來秘藏——自心藏識實相;回心之人雖然得聞,而不知不證,心欲修證而不能證,是名為苦,修已得證,能親領 受,入菩薩數,現觀蘊處界我之苦空無常無我,乃是依自心藏識為因,方有蘊處界之苦空無常無我,現觀蘊處界之緣起性空,乃依自心藏識而有緣起,而有緣滅,而 有性空。菩薩如是現觀,證實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乃是二乘苦聖諦及因緣觀之實相,二乘定性無學不知不證此一實相,畏懼隔陰之迷而不願再受生死;菩薩證此實相 故,不離隔陰之迷而發受生願,再受生死,心無所懼;是故定性二乘無學畏生死苦,唯有苦,無苦聖諦;菩薩不畏生死苦,不唯有苦,亦有苦聖諦,現觀定性二乘無 學不知不證實相而畏生死苦故。

   略說集滅道諦之理如是:定性聲聞緣覺唯知蘊處界苦集之理,不知修集般若真智之理,若聞般若實相真智,則生煩惱,然不思修證,故說定性二乘無學於大乘法中 有苦集,無苦集聖諦;菩薩不唯了知定性二乘無學苦集聖諦,亦了知彼等被無始無明所障,不知不證實相,而菩薩如實親證,是故菩薩於大乘法中已證苦集,亦證苦 集聖諦,何以故?謂菩薩於無始無明尚未完全斷盡,故有苦集;於實相已知已證,漸漸深入修證,故有苦集聖諦。

  定性二乘無學,能知蘊處界苦集滅除之境,而不知自心真如所蘊無始無明隨眠滅除之境界,故說定性二乘無學於大乘法中無有滅聖諦,菩薩不唯了知二乘滅聖諦,亦能了知無始無明隨眠滅盡即成佛道之理,是故菩薩於大乘法中,亦有苦滅,亦有苦滅聖諦。

   定性二乘無學,能知蘊處界苦集滅除之道——八正道,而不知滅除無始無明塵沙惑之道,故於大乘法中無有苦滅之道聖諦。菩薩不唯如是證知定性二乘滅苦之 道,亦證知無始無明塵沙惑滅除之道,由有般若實相智故;故能化度眾生證悟自心真如,由是發起真智,自知未來必定成佛。菩薩以知成佛之道,如實知故,故於大 乘法中有苦滅之道,亦有苦滅道聖諦。(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52-54,正智出版社。)

  乙、佛菩提道之法無我函蓋解脫道之法無我

   聲聞乘之法無我智者,即是三法印之諸法無我。彼等聲聞行者,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中證驗人無我已,復於蘊處界之人無我智基礎上,現前觀察蘊處界輾轉 所生諸法之中,無有不壞之我,由是斷盡我執,成阿羅漢,而猶未知諸法緣起緣滅之因——藏識實相,是故不與大乘般若慧相應,是故人人畏見維摩詰大士。然聲聞 無學能為眾生宣說諸法無我,故名聲聞法無我智,斯人不唯得盡智,亦得無生智,名為聲聞法無我智之說通。

   緣覺乘之法無我智者,亦不離諸法無我。緣覺乘行者,依十二因緣之緣起正觀,深細證知諸法之中,無有常恆自在之我,悉同蘊處界之緣起緣滅。然緣覺乘人 於緣起法中,現觀(阿賴耶)緣名色(意根及受精卵)、名色緣識,故能了知無明依於阿賴耶識而住,而至後世、而現行,其慧深細,非聲聞羅漢所能知之。 雖然如是,然猶未能證得自心賴耶,故於菩薩所說般若中觀之理不能證入。如是辟支佛,能為人宣說十二因緣之緣起正觀——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是名緣覺法無我 智之說通。

   二乘無學有如是法無我智,然此法無我智未與實相般若相應,非能證知諸法無我之實相,非能證知諸法法性之無我性,故非真正法無我。菩薩不然,依自心藏識之 親證及領受其性,證知藏識法性之無我性,證知藏識所生十八界五蘊十二處之無我性,亦證知自心藏識及蘊處界所共輾轉而生之一切法,悉無常恆不壞之我。如是菩 薩法無我智,下自初地所證八識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法所得道種智,上至諸佛之二種究竟轉依、四種圓寂、四智圓明之一切種 智,悉名大乘法無我智;菩薩隨其所證法無我智,而能為人宣說者,名為大乘法無我智之說通,所說函蓋二乘諸法無我之法無我智。(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 通與說通》,頁54-56,正智出版社)

  丙、唯一佛乘分為三乘乃慈悲攝眾故

   如是觀之,大乘佛法之分宗立派、固步自封,實乃局限自身之見道修道,無益自他;錯悟之人若更自是非他,以自身誤會之宗義非他宗派,則成破法之人,更障自 他道業,於自於他悉皆有害無益。由斯正理,余倡是說:大乘佛法應雙具解脫果及佛菩提果之見道法門修道法門,不應分宗立派自是非他;一切悟者悉應檢異辨 魔,摒除邪知邪見於佛門之外,令人天獲安。

   複次,佛法分為三乘,乃是方便,本質應是一乘——大乘別教修證之唯一佛乘——已函蓋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故。為令急求解脫出三界者,令其先證解脫果——二乘 菩提;證解脫果已,方信佛語真實無虛、佛法真實可證,乃敢回心大乘,修學別教之佛菩提果——無生法忍一切種智,以慈憫及智慧善巧故,佛於唯一佛乘,一分為 三,遂有三乘菩提之異同,然實唯一佛乘,無二無三;如此方是《法華經》終教之真實義。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二:【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若無三乘差別者,何故如來為諸眾生說三乘法?而言此是聲聞學乘?而言此是緣 覺學乘?而言此是菩薩學乘?佛告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地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說法相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說人 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無乘差別,何以故?以法界性無差別故。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三乘者,令諸眾生悉入如來諸 佛法門,令諸眾生漸入如來大乘法門;如學諸伎,次第修習。

   大乘別教法門之修證中,既已函蓋二乘菩提之解脫果修證,亦具足顯示佛菩提道之內涵,何須別立二乘菩提之法?而有通教菩提?皆因別教菩提難悟難證,未悟之 人聞之,極難信解,何況修證?不如先說解脫道,故另建立二乘菩提,易解易修易證故;證已再觀時機因緣,漸漸引入佛菩提道!令修如來藏自心之般若中觀,乃至 如來藏自心之無生法忍一切種智。是故 世尊觀機逗教,依根機差別、依境界差別、依法相差別,依功德差別,而將唯一佛乘一分為三,建立三乘菩提差別。然三乘 菩提皆是同一法界性——如來藏性,皆依藏識而建立;而藏識法界體性本來悉無差別,是故不應分為三乘。今我大乘別教法門既已函蓋三乘菩提,圓滿具足,何須再 分三乘?故應依別教法門修證全面之佛法,尚不應分三乘菩提,何況於大乘法中再行分宗立派耶?(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366-368,正智 出版社。)

  四、凡夫不證二乘見道的緣由

  探究南北傳諸大師之不證二乘見道緣故,咎在二端;一者不解基本佛法之十八界法,二者不解涅槃之本際。前者令諸南北傳大師不得二乘菩提之見道,後者令諸南北傳大師於二乘菩提生諸邪見,誤導眾生。(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228,正智出版社。)

  甲、不解基本佛法之十八界法

   十八界謂六根六塵六識,眾所知之,然諸大師不解意根,多謂大腦即是意根,便生種種邪見。云何大腦非是意根?謂佛開示意根能去至後世故,故大腦非是意根。 舉經為證:雜阿含卷十四(大正藏三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白話翻譯如左:

  【如果有思量性(作主審斷性)不滅,如果有虛妄想不滅的話,則有結使攀緣之第八識存在。因為這個具有結使攀緣之第八識存在的緣故,所以進入母胎名色之中。進入母胎名色之中的緣故,便有未來世之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

   云何有攀緣識住之識,余說之為第八識?謂 佛說此識入胎,住於名色中故,甫入胎時之受精卵及意根即是名色故。甫入胎時,既由此識入於名色中,而此時 尚無前六識,故唯是意根,謂受精卵尚未分裂時之單細胞也。攝在心,非是有色根,故意根是心;前世死時之六識俱滅,不能去至來 世,當知所入住之名色之名,唯是意根;意根是心,非有色根故。既是第七識意根,則能持者必是第八識,前六識尚未有故。若謂此際意根 為是大腦,則背事實,若謂甫入胎時唯色無名,則背四阿含佛說,佛說此際各色具有故,故說意根是心,非是大腦,大腦不能去至來世故。

   如是,《阿含經》中佛語正真,已證實有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持名色之識,則已具足八識,不須如諸大師於十八界外另行建立意識細心,以之作為前後世生死 輪迴因果之聯繫者,亦不須彼等外於佛說,另行建立意識細心為涅槃之本際,佛說意識依意根有故,非是本來自有之心故;佛說意識若在,即不能入無餘涅槃故;佛 說意識之最細者無過於非非想定中意識,此心若不永滅,則不能令意根與第八識舍壽入胎故。是故諸大師建立意識細心為涅槃實際、為前後世生死之聯繫者,名為妄 說。如此妄說形成之因,端在天竺月稱寂天等人不解阿含十八界法,別創應成派中觀邪見,後人受其邪見學說蠱惑,故極力否定七八二識,別別建立意識細心而廣弘 之,不唯違教,復兼悖理,一無叮取。(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228-230,正智出版社。)p.35

  乙、不解涅槃之本際

  複次,彼諸南北傳大師,不知不解不證涅槃,於涅槃生諸噫度,墮於情解,便以情解臆度而弘傳常見外道之涅槃,悉墮《楞嚴經》所說之外道五現涅槃邪見,誤導眾生。悉皆欲以意識心入涅槃故:或以見聞覺知心為涅槃心,或以意識細心為涅槃本際,或以意識極細心為涅槃本際。

   當知 佛說涅槃者,謂阿羅漢斷盡我執,舍壽時,令自我滅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俱滅——名為涅槃。此謂六識及意根俱滅,第八識不入母胎,不生於天界,故 不再有來世我現行,名為無餘涅槃。今諸南北傳大師(包括現今傳聞之南洋阿羅漢),不解佛意,悉以意識之覺知心性慾入涅槃,墮於外道五現涅槃邪見。若如諸大 師所言有不可知之意識細心。此乃虛妄建立之邪見,如兔角法。謂意識一旦現行,皆必可以自己覺知,不論細至何種程度;意識具有證自證分故。

   如 佛於四阿含中,處處說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名色俱舍。色謂色身,名謂意根及六識與其所引受想行蘊。如是,意識舍已,尚有何種細心存而不滅?若有意識 細心不滅,則不可謂意識已滅,則 佛應雲尚有意識細心不滅,則亦應雲尚有意根不滅,佛於阿含諸經中說意根與法塵為緣生意識故,則應無餘涅槃位尚有三 界:意、法、意識。審如是者,阿含諸經佛語成妄,應須改寫;若不如是,則諸大師主張有不可知之意識細心,則成妄語,乃是虛妄想所建立之兔角法。

   由斯阿含諸經理教,說二乘菩提不得離於七八識而單獨成立,由基本之十八界法及涅槃本際,即知二乘菩提俱以如來藏為根本而建立故;二乘無學證得十八界空, 舍壽時滅盡名色十八界成無餘涅槃時,非空亦非有故。非空者謂有第八識離見聞覺知獨存,非是斷滅故;非有者謂三界有、十八界有、名色有已滅盡故;如是涅 槃成中道義。非如有人所言:蘊處界滅已,滅相不滅,故名真如。此名邪見斷見。滅相是空無,不可謂非斷滅故;知滅相者是意識心,不可謂非常見有故。

   是故一切人不得外於第八識如來藏而言二乘緣起性空之法,佛於四阿含中,已處處說第八識故,許多人讀之不解佛意,妄謂 佛未曾說,如是諸人尚不能入二乘見 道位,遑論大乘別教果證?於此余作斯言:二乘菩提不外如來藏,依如來藏而顯。”(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230-232,正智出版 社。)p.39

  五、解脫道內涵及其修學次第

   佛法之內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脫道與佛菩提道,除此以外,無別佛法。解脫道者謂:斷除我見及我執,於聲聞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斷之煩惱也。初果所斷之 煩惱為三縛結,即是我見、疑見、戒禁馭見;二果所斷煩惱為減低欲界項惱之貪著,令貪瞋痴淡薄,名為薄貪瞋痴;三果所斷煩惱為五下分結,即是欲貪、瞋恚、我 見、戒禁取見、疑見,四果所斷煩惱為五上分結,即是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無明。(摘錄自平寶導師著,《甘露法雨》,自序,頁1,佛教正覺同修 會。)

   聲聞人是怎麼修解脫道的呢?他就是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的觀察我們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無常、空;他如實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無常、 空;如實的了知我們這個見聞覺知的心——也就是識蘊——是無常、空,是變異法,所以他斷了我見,斷了我見之後再把這個自我的執著修除掉,然後他成為阿羅 漢;成為阿羅漢後,我執斷了,三界的貪愛也斷了,舍報的時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蘊處界就全部消失不見了,這叫無餘依涅槃,簡稱無餘涅槃,這樣就是解脫 果修證完成。

   他的三界煩惱斷盡,舍報可以出離三界;但當他還沒到舍報時,他就要去度眾生——隨分隨緣去度眾生。他在入無餘依涅槃之前,雖然沒有煩惱,但仍要眼我們一 樣受寒風、熱苦、飢餓、痛癢、色受想識蘊的行苦……等,可是對他而言,這不是大苦,所以名為微苦所依,他還有這種輕微的苦為所依,所以叫有餘依涅槃; 他舍報時把十八界舍了,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無餘依涅槃,這就是二乘所證得的解脫。(摘錄自平實導師著,《邪見與佛法》,頁14-15,佛教正覺同修 會。)

   而緣覺的解脫果不同於聲聞乘,他也是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但他是經由緣起性空的現觀而證解脫果。什麼叫緣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緣起,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就是講此有故彼有,這正是眾生輪迴生死的原因啊!因為這 個無明所以就有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會有名——必定會去投胎;因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六識;因為有六識、名色,就會有六入(色聲香味觸法) 然後就有觸,一直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為有這個所以有那個,此有故彼有。當他們這樣現觀之後,最後說:此滅故彼滅,我把無明滅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現;心 的行滅了就不會去投胎,不投胎名色就滅了,當然也就不會有來世的色身及六識;此滅故彼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這叫做緣起性空。

   這十二有支通通是因緣而有,並不是本來就有,都是由眾緣所成,才會有這十二有支,所以眾生輪迴生死;當他這樣如實現觀以後,知道緣起性空的真實道理,知 道此滅故彼滅的道理;如實現觀以後,舍報也一樣入無餘涅槃,不再輪轉生死,這是緣覺的解脫道。(摘錄自平實導師著,《邪見與佛法》,頁15-16,佛教正 覺同修會。)

  六、佛菩提道內涵及其修學次第

   佛菩提道者謂:修證法界實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轉法輪所說之般若也。般若分為總相智、別相智、種智;總相智及別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經》及《金剛經、 心經》所說之般若也,種智即是第三轉法輪所說之八識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識學也。(摘錄自平實導師著,《甘露法雨》,自序,頁1,佛教正覺同修會。)

   大乘菩提之入道,則須先除我所之執著;我所執著已除,繼斷我見及三縛結,然後經由禪宗之法道修學,求證自心如來藏;證如來藏已,進求眼見自他一切有情之 佛性,復再進修一切種智,如是菩薩,自能通達二乘菩提,亦能修證二乘菩提,斷除我執及我執之習氣種子,漸證諸地無生法忍而漸超諸地,漸次成就佛道。

   凡此大乘佛法之修學,皆須以親證如來藏為先,而後始能次第求成其功、修竟道業。是故大乘學人若欲真學菩薩行,若欲真求佛道,非唯純求二乘菩提所講之解脫 果者,當先勤求禪宗之證悟明心,以此為首要之務: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見道急。證悟見道才是大乘之入道故,才是大乘法之入門故。而於求悟所須具備之定 力、慧力、福德,亦當隨從真善知識而戮力修學,然後次第修集、次第證之、次第成就佛道。故說臨濟禪宗之開悟,乃是修學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之首要目標、之 急切目標。舍此禪宗破參開悟之親證,則不能真入佛教內門修學佛法。(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入不一門》,代序,頁25-26,佛教正覺同修會。)

   佛菩提道之修證,始由六度萬行之薰習,外門之廣行六度萬行;復由四加行之斷除我見,雙證能取所取皆空,進而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明了一切有情本具之實相 心,通達般若總相智;進修般若別相智——閱讀般若系諸經,通達般若之別相智。復又進斷異生性,發起金剛心,進修種智——第三轉法輪諸唯識系經義,修證道種 智;次第進修十地之十度行,漸次邁向佛地。此是佛菩提道,以修證自心第八識為根本,而後次第漸修,地地轉進,不得躐等躁進,是名佛菩提道。(摘錄自平實導 師著,《甘露法雨》,自序,頁5-6,佛教正覺同修會。)

  扼要言之:成佛之道須依唯識五位漸次而進,乃至究竟地。

  初則資糧位,一劫乃至萬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

   次則加行位,外門修六度萬行,至六住位修般若加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識性故悟入三性,此即禪宗之破參明心,即般若總相智,大乘別教真見道位也;入 極喜地,及入唯識相與唯識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見道也。《瑜伽論》云:已入於地,得見道已,入於唯識。即此真見道也。此謂不證如來藏者,不名大乘別教真 見道;不得此真見道者,不入別教通達位。通達位即初地入地心,正修佛道之始也。為求證藏識而熏修蘊處界空相現觀,及熏修親證藏識空性之知見,即是四加 行也。

   三則勝解行位,謂學人初證自心藏識,入大乘別教真見道位已,得般若總相智,名為七住真見道,得根本無分別智;依此根本智,於唯識性及唯識相而作觀行,熏 習種智,生起後得無分別智,皆屬般若別相智,通達此者,即入初地,名通達位。七住真見道位起,能於三乘諸經漸起勝解及勝行,非唯臆測及無本而行,故名勝解 行位。

  四者修道位。於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覺,修何等道?謂入因果分、修差別分及三學分,是此十一位中修道,即是唯識行也。

   五者究竟位,謂具足果地智及果地斷,究竟無餘,故名究竟位,即是唯識果也。此謂:若人不依別教唯識五位,修學真實唯識虛妄唯識二門滿足者,不能成就究竟 佛道;此二門則以真實唯識門之如來藏心為根本。(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174-175,正智出版社。)

   大乘宗門所證悟之無念心體,乃唯識諸經所說之如來藏、心、阿陀那、阿賴耶、無垢識、真如、所知依,乃是般若諸經所說之空性,乃是阿含諸經所說之 色緣識之識、涅槃本際、有分識、識、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如是諸名,皆指有情之第八識;此識從無量劫來,恆不起念,不與語言相應,不與見聞覺知相應,不 於六塵中暫起一念分別,故名無念心體,如是無念體性,無始劫來即已如是,非因禪修而後如是。(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頁253,正智出版 社。)

   如是,成佛之道既定由親證阿賴耶識為因,華嚴中亦說:證得阿賴耶識者即可獲得本覺之智,則可證實:證得阿賴耶識者即是大乘法中之開悟者,即是大乘法中之 真見道者;經中又說證得阿賴耶識而能轉依此識上所顯之真如法性,能安忍而不退失者,即是聖人,當知親證阿賴耶識時即是開悟見道也,當知除此以外,別無大乘 別教正法之真見道也。(摘錄自平實導師著,《真假開悟》,頁427,佛教正覺同修會。)

   也就是以此第八識為中心而成為一個寶塔似的完整的佛法體系:以阿賴耶識心體為基礎而修行,阿賴耶識淨除煩惱障的現行而轉變上去成為異熟識,再淨除煩惱 障的習氣種子及所知障的無明隨眠而轉變上去成為無垢識:無垢識也是真如,異熟識也是真如,這底層眾生的阿賴耶識也是真如,涅槃依第八識而有,緣起與性空的 佛法也是依此第八識而有,所有一切法都匯歸於第八識,以外別無佛法。能夠這樣子,整個佛法的體系就融會貫通了,就可以使現代佛教之正法,回歸到世尊時代 的正法內涵。(摘錄自平實導師著,《真假開晤》,頁216-217,佛教正覺同修會。)p.53

  七、結語

   世尊成佛時,思惟此土眾生難度,欲取涅槃,是因為成佛之道極難宣說故,眾生極難信受故。後來因為大梵天的請求,才留住人間,不得不思惟應如何為眾生說 法,所以觀察過往諸佛如何利樂眾生,最後才施設三會說法,從淺至深,漸次方便引入大乘了義法中,乃先說涅槃的修證,令得解脫生死,生起大信;次則宣演般若 中道,令知法界真相,令知解脫不等於親證法界實相;末則宣演方廣唯識教,令知成佛所憑之一切種智內涵,令得進修諸地無生法忍,終能成就佛道。這是有次第的 漸漸引入大乘教中,最後圓成佛道,這就是漸教的由來。(摘錄自平實導師著,《阿含正義》第一輯,頁106,正智出版社。)

   四阿含諸經所說法義,以二乘菩提為主;二乘菩提則是解脫道之法義,專述出離分段生死之解脫道法義,不以實證法界萬法實相為內涵,故與成佛之道的佛菩提道 無直接關聯,因為成佛之道是必須從親證萬法本源的第八識如來藏開始的。第二、三轉法輪之大乘諸經法義,則以成佛之道為主;大乘成佛之道則以佛菩提智慧為 主,卻又函蓋了二乘菩提之解脫道;是故大乘成佛之道,非唯第二轉法輪之般若系諸經所說實相般若總相智、別相智,亦須再進一步求證一切種智增上慧學。般若既 以親證如來藏為始,依所證如來藏才能現觀如來藏的中道實相義;而一切種智增上慧學,則是第三轉法輪諸經所說如來藏自性妙義,以及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等增 上慧學為本;以親證萬法根源如來藏心體中所含藏之一切種子已具足故,名為圓滿成就一切種智,名為成佛。

   如是,合解脫道智慧、般若總相智、般若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之智慧,方可名為成佛之道,非如一般大法師、學者以二乘菩提之解脫道可以名為成佛之道也!否 則,一切阿羅漢應皆已成佛也!然而現見一切阿羅漢皆非是佛,亦無任何一位阿羅漢敢在佛入滅後自稱成佛也!故知成佛之道函蓋二乘菩提之解脫道,亦函蓋大乘別 教不共二乘之般若總相智、別相智、一切種智等智慧也!具足如是智慧,方名成佛。(摘錄自平實導師著,《阿含正義》,自序,頁3-4,正智出版社。)

   當你把佛菩提道和解脫道的正知正見與實際,加以親證和貫通之後,就已經很清楚的了知佛法的內容與次第;從此以後,此法通彼法,彼法通此法,一一法互通; 有一句台灣諺語說:一理通,萬理徹。正是這個寫照,這樣才是佛法的親證功德。當你這樣實證佛法以後,出世弘揚這兩個主要道——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完全 依照 佛陀的真實意旨去弘揚,這樣的佛法布施,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甘露法施。(摘錄自平實導師著,《甘露法雨》,頁60,佛教正覺同修會。)()

 

http://www.wujinde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41&extra=page%3D2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和日本小孩一起吃飯,才知道什麼是 〝
2015: 剝奪中國出生國籍不是基本原則而是過時
2014: 現代中文翻譯的問題
2014: 事實與原則(9) - 世界的定義
2013: 中醫是醫嗎?- 無法迴避的中藥毒性
2013: 中國醫學院畢業生在美國當醫生人數
2012: 學術造假量美國第一
2011: 歌星王菲與“科學家”方舟子
2011: 胡耀邦,小人也. 萬里, 偽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