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美国的面试之旅(15)
送交者: 最后一关 2005年04月05日13:25:0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美国的面试之旅(十五)

达拉斯印象

买的便宜机票,早上三点就爬起来,赶到机场。办登机手续又排了近一小时的队。Airtrain这个破航空公司,我这回可吃尽了它的苦头。上了飞机就开始打瞌睡,晕晕沉沉的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感到一缕阳光洒在脸上。原来是邻座的墨西哥小伙打开了遮光板。我望向窗外,只见漫山遍野的森林草地,偶尔有湖泊镶嵌其间。不远处还有一群可爱的小房子,每家的后院都一个游泳池。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Dallas了。

招生委员会的西班牙教授Jose要亲自到机场接我,真让人受宠若惊。我快步走出机场,正四下张望,看见一个四十岁左右、带着眼镜的男子笑盈盈的走了过来,很自信的说:“我就知道我一定能认出你的。”带着西班牙人特有的豪爽和热情,Jose一见我就滔滔不绝的向我介绍Dallas和UTSouthwestern,我几乎插不上嘴。这时旁边又走来了一个7、8岁大的中国小姑娘。“这是我的女儿。”看着我诧异的表情,Jose笑着解释:“我太太是中国人。”原来招生委员会里有我们中国女婿啊。他实验室就一大半中国人。他自己也去中国旅行过好几次,还常常宣称自己有一半的血统是中国的。

三、四月算是Dallas最好的月份了。淡淡的浮云在蔚蓝的天空写意的铺展着,阳光懒懒的洒在脸上,好一个惬意的春日。汽车奔驰在宽阔的马路上,两边嫩绿的草甸一眼望不到头——有种回到Stanford的感觉。但我知道,这种天气不会持续——德州的夏天可是出名的酷热。这也未尝是一件坏事:在Stanford有人说,从二月到十二月,你有的就只是阳光,多得都让你腻烦。在这,你至少还有四季,冬天偶尔也会下雪。而且,拥有全美最好的空调系统,夏天也不会太难过吧。

最后一关

在Dallas的两天,是我这次美国面试之旅的尾声了。但我可不敢马虎,因为在这我代表的不只是我自己。UTSouthwestern每年都给中国学生不少offer。我在这的体验,可能对大多数同学是最有实际意义的。和Rockefeller一样,UTSouthwestern也是一个专门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由于她还年轻,名气并不如一些老牌学校那么响亮。但从研究水平讲,她绝对是在顶尖,而且还在不断的向上发展。在Rockefeller时,Sidney为了显示他们的研究实力,专门列出了生物领域的专业排名。其中好几项UTSouthwestern和Rockefeller不相上下,Stanford和UChicago都还要靠后了。

但不同于Rockefeller的是,UTSouthwestern 的周围没有繁华的商业街、也没有著名的博物馆,有的是各种各样的诊所和医院。这也许便是这个地处偏僻的研究所能跻身世界一流医学中心的秘诀吧。汽车沿着草坪缓缓地行驶,不经意间路过写着UTSouthwestern的石碑,于是发现这已经是校园了。学校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是最早的校园,主要包括实验楼群和体育馆、图书馆等学生活动中心。近几年学校要扩建,但附近已经没地方了,就在北边不远处盖了四座实验楼,即使所谓的北校园。由于隔着公路,南北校园之间交通不是很方便。学校自己就修了一条天桥,每隔几分钟发一趟Shuttle,实在是很爽。

我还沉浸在对校园的欣赏中,突然听见Jose说:“这是你日程安排。”我一看,天哪,从早到晚时间排的满满的,不是见教授就是听讲座。Jose下一句话就更让我跌眼镜了:“因为我是生物物理系的,所以安排的教授大多是我们系的。”不是我对生物物理有什么偏见,而是我在这方面实在没什么背景。Jose看出我的迟疑,忙安慰我:“没关系,反正我们已经收了你,等于是你来面试我们。”我挤出些笑容,硬着头皮也得上了。

还好第一个是Jose。他先给我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扫了扫盲,然后又介绍了他们实验室对神经突触蛋白的研究。现在的结构生物学,已渐渐的从“结构”变得越来越“生物”。半个世纪前,Max Perutz花20年时间解出了血红蛋白的结构获得了Nobel奖;20年前,一个博士生用5年时间解出一个蛋白结构就可以毕业了;现在,如果不从一个蛋白质的结构推测或研究出它的生物学功能,那这种研究成果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讲,结构作为基础,能为我们研究生物学现象提供直接的证据。后来见到的Youxing Jiang是在2003年Nobel化学奖得主Roderick MacKinnon实验室做的postoc。他们解出了第一个膜蛋白——钾离子通道的结构,从而为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机理提供了重要见解。

中午和Jose实验室的成员一起吃饭。为了照顾唯一的一个土尔其姑娘,我们还是用英文交谈。我趁机问了问这生活的情况。Dallas公共交通不太发达,如果没车的话会很不方便。城市生活也不如芝加哥和纽约那么丰富多彩。但这里地广人稀、物价低廉,一般人买房、养车都不成问题。UTSouthwestern提供的on-campus housing好像是500$吧。学生还嫌贵,都自己出去租房子。downtown也有些很不错的餐馆、博物馆,还有一座Reunion Tower,曾是Dallas最高的建筑,颇有些东方明珠对于上海的意味。

1点30分,我准时来到R楼的四层,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敲响了R4.302的门。这是Michael Brown的办公室。没人应,秘书让我暂时等一会儿,说他可能正在实验室。我有些紧张,又忍不住好奇的左顾右盼。这个办公室和别的不太一样,一个大套间里有好几个小房间,光秘书就有4、5个。墙上还挂着很多摄影和绘画作品。这时有一个白发长者走了过来,瞅了我一眼,走进了套间里另一个并排的办公室。这一定是Joseph Goldstein。Brown & Goldstein是科学界广为传颂的组合。从1973年起, 他们就一起在UTSouthwestern建实验室,做有关代谢方面的生化研究。1985年,他们刚40多岁的时候,就共享了Nobel生理医学奖。最难等可贵的是,在这之后,他们依然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实验室工作,做出了比获奖之前更大的成就。如果说谁有资格获得两次Nobel奖的话,那就非他们莫属了。

“Nice to meet you.”Michael已经出现在我面前了。“Nice to meet you, too.”我赶紧把自己从遐想中拉回来。我们走到桌子旁坐下。他将发福的身体仰靠在椅背上,翘起二郎腿,一副大人物的做派。我有点激动,不由自主地就结巴起来。他倒是不紧不慢,从半睁的眼睛里悠然的打量着我。我们谈到了UTSouthwestern,谈到了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他还对我将来的学术生涯给了一些建议。听说他跟人说话时很没耐心的,经常给人一种要急着去干什么事的感觉。而我跟他聊了半个小时,比预定的多出10分钟,已经非常满足了。

第二天又见了几个教授,还听了生化系主任Steven McKnight的讲座。我觉得这里的科研风气很正,每个人都很自豪是UTSouthwestern的一分子,而且有相当强的合作精神。其中年轻的中国教授占很大的比例,而且都做得相当出色。像刚被选入HHMI的Zhijian Chen,前面提到的Youxin Jiang,以及Hongtao Yu、Yi Liu等等。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我没见到的教授。想想从1996年Xiaodong Wang成为了UTSouthwestern第一个中国教授,近十年间的变化,真让人扬眉吐气,精神振奋。我相信,中国科学家会做出更多让世界瞩目的成就;我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科学家回到中国,让中国为世界瞩目!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关于“科学文化人F4”,说几点个人看法
2004: 简评英国的明星级学校
2003: 珍宝[译诗]
2003: 一个工程师对汉字的研究
2002: 2003 USNEWS RANK
2002: CS PHD 2003 USNEWS 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