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陳剛易: 美國名校俱樂部
送交者: 陳剛易 2005年04月20日12:28:5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如果大學是一個人的第二身份,那麼這種身份的“尊貴”與否憑什麼來衡定?簡單地說,即是否系出名門——這裡所說的“門”不是學宗門派,而是校籍名份。儘管在中國,除了少數幾所公認的名牌外,一所學校是否“名校”常常要引發一些口水戰,但畢竟矮子裡面可以挑出高個來,更何況,某些人甚至某些學校也開始謀求各類高校排行榜上的排名,擠進名校俱樂部蔚然成為社會的一種追求。中國真的進入了一個由能力標準轉向身份標準的社會?我們真的只能是圍觀名校的氣質與優越感?名校俱樂部的功與利,又誰能說得清楚?

從能力到名份

當我們這個社會已經慢慢開始從務實型社會向一個身份社會轉變的時候,“名份”也開始變得重要起來,按照多年前美國教育學家斯金納的說法,便是:當一個社會的教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的時候,對一個人的能力的考量也需要較長的工作實踐,機會也會變得很重要,基於此,教育背景或者具體說就是你的母校名份已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源,“很多人因此得到了好處。”

最迎合社會主流觀念的美國好萊塢電影可以給我們一個參照,近幾十年來,其校園題材的片子所選擇的學府80%不出那十幾所“常青藤名校”。中國的高等教育及社會形態跟人家美國當然沒什麼可比性,但從咱們恢復高考這近25年來的歷史中(這25年也是中國社會變遷最為劇烈的25年),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來。在中國民眾幾乎不知大學為何物十幾年後的七八十年代,能拿到一所大學的准入證已是天大的喜事,那時候人們只是很簡單地把年輕人分成“大學生”和非大學生,因此,“天之驕子”一類說法也就出來了,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務實主義當道,好專業勝過好學校,成為一種風氣,一些非名牌大學裡的熱門專業(當年稱之為帶“國字頭”的專業為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一類)擠滿了高分神童,而不出10年,當他們中的一些人從名牌大學拿到碩士、博士學位後,他們甚至羞於和當年的本科同學互稱校友,他們深知,在一個日益重視名份的社會裡,你可以用來交換的資源和你在交換中所獲得的利益的確具有相互匹配關係。

或許我們的社會真的非常勢利,但這樣的事實我們是暫時無法改變的:在公眾的眼裡,非名校而成才者即使不是一個另類,也只能算是一個例外。用社會學的話來說,現代經濟制度體系的時間理念是在恰當的時候,在恰當地方出現恰當的人。毫無疑問,如果從“自我認同”這個角度上來說——具體到大學生們就業情況看,很多好的用人單位都有信心自己是提供“恰當地方”的代表,他們名號一出,其他單位就黯然失色。

於是,根據名號相互匹配的原則,名校也就成了為這些單位創造“恰當的人”的代表。這印證了社會上的一種老說法:“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大家玩的都是符號的遊戲,嫁來嫁去都是嫁的皇帝的名號。

於是,這就形成了一條建立在名份優先原則之上的聘用之鏈,以及“名校+企業”的社會資源配置模式:名校生比其它學校的學生更先享有進入名企的機會。這是因為名企用名校的學生,然後再用他們來吸引該校的學生。於是,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一個封閉的循環在不停的滾動,其他人則被排斥在外。貴族怎麼樣來保持他們高貴性?很簡單,那就是通過限制貴族通婚的範圍。名校學生的職業之網,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間一脈相承的血統維護的會員制名校俱樂部或會所,除了人與人現實的人際關係之外,這種“名牌”的神話結構以及學生對這種結構的自我想象使這種血統的單純性得以代代相沿,這一點,你可以抨擊,但很難改變。

名校的氣質與優越感

有個笑話,說的是老總有一件事情要做,找來三個員工,分別是北大、清華、人大的畢業生。人大的畢業生聽了老總布置的任務之後,一句話不說,埋頭幹上了;清華的畢業生,接到任務之後,回去花一個晚上寫了一個報告提交上來,裡面將任務細化為一個個具體的步驟;北大的畢業生在老總話音剛落之時,就反問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馬上去做這件事”,“如何去做這件事”,“為何要做這件事”,面對同一件事,三種不同的態度,表明了員工不同的心理氣質和精神氣質,而在這個故事裡,三個員工的行事方式,則分別映射了三個學校的特徵。

“北大精神”、“清華風格”、“人大作風”都在打造着高校的品牌氣質,並標榜着它們的產品性能。所謂“校友”之間關係紐帶得以維繫,靠的就是這種“共同氣質”。

如同武俠中的“師出名門”一樣,名校學子身上多少都要沾些“名門”氣質,多少有些自命得意的“優越感”——如同華山派氣宗得維持厚重氣質,劍宗則要輕逸氣質一樣。

名校的優越感跟實力和傳統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講,一所校史不足50年的大學基本跟“名校”無關——楊振寧博士有言:“非50年不能成就一所名校”),北大、清華這種中國頂級名校靠的是整體實力,甭管學什麼專業,在社會上混,靠着一個“北大、清華出身”就大抵可以通行無阻了,而另一些名校則是靠一些單項實力來發揮其名校效應的,如人大之財經、復旦之新聞、武大之法學、廈大之廣告等等,有了這些名份,你不僅可以很輕鬆地進入你的前輩們為你鋪就好的成功大道,同時你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某個圈子裡的一員,“校籍資本”資源共享、利益均沾,肥水自然不流外人田。要打工,就給自己的師兄師姐老闆打工,而自己一旦做了老闆,就讓師弟師妹們來為自己打工,此情形在IT、房地產及律師等行業幾成通則。

當然,名校俱樂部里的利益交換與分配的模式遠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說點具體的吧,在保險行業中,現在在險種、保險對象、保險規則等等方面都有很大有待開發的空間。於是,這些需要經驗才能獲得的措施和手段就在同校畢業的學生中交互傳遞,成為他們職業聯繫的一個重要手段。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在未來決定保險業或者其中某個領域的主導方向。這種情況在名校的學生中更為常見,因為他們往往把握了工作中的重要機會,從而需要嘗試業務的拓展,這對一個成功的保險人來說則至關重要。有的人從國有保險公司跳槽到進入中國市場不久的外國保險公司,但同時有跟國有公司的同學保持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樣他們在外國公司中,既能利用外國公司的實力與經驗,又能利用同窗的信息。於是,這樣一種職業網絡溝通,可以說是具有很大延展性,如水之就下,綿綿不絕,途中還有更多的點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在這種情況下,名校的網絡不僅可以在自己學校的範圍內延伸,而且其它學校的學生也有可能被包容在其中。這也是畢業學生維繫名校網絡的一種體現。它超越了單個名校的界限,因此可以稱為第一種變相。從北京幾大名校學生的學生聯合創業活動也可以感覺到這樣一種關係的雛形,可以把它稱之為名校間的職業網絡。

名校俱樂部的功與利

在一個人的各種社會關係中,“校友”這層關係非常特別而有趣。尤其你是名校一分子的話,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加入了名校俱樂部的功利網絡了,有着分配與被分配的權利與義務了。每當校慶來臨,各地校友雲集母校,衣錦還鄉,座談演講,捐資捐款,添磚加瓦,好不風光。平時不少只在媒體上讓人仰視的大人物,跟同學們的關係一下子變得如此親近、親和。而若干年後,等到一輪輪莘莘學子們畢業參加工作,自然而然地,就會加入到當地校友的網絡中去。找工作、跳槽、晉級,校友的這個網絡都是一筆重要的社會資源,而且工作上以及平日交往中也有着一種不言自明的默契,隨着自己的職業生涯,自己的社會生活一步一步推進,校友的網絡就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自然而然地,他們會形成一個群體,憑着一種已經成為傳統的精神氣質同他人區別開來;他們會在工作上、生活上相互照應,他們會形成他們所特有的歸屬感。於是他們會慢慢地有一種身份上的認同。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也!

在現今中國,名校的利益網絡雖然已初見端倪,但其影響力遠沒有以勢力集團的形式表現出來,要達到像美國那樣“政出哈佛”、“法出耶魯”的狀態還為時尚早。不過,人們倒是覺得這些年不斷被提及的上個世紀30年代出現在英國的布盧斯伯里集團卻好像離我們不至於太遠,這個一度由經濟學、文學藝術、法學等領域最優秀的劍橋畢業生,如凱恩斯,如貝爾,如伍爾卡等組成的學術門龍對英美思想界的影響也實在讓我們的學者心嚮往之。說到我們自己,人們常常記起早些年間,國民黨高官中“哥大系”的實力非同一般(孫科、宋子文、陳誠等一干要員,甚至在20世紀40年代差點競選總統的胡適博士,均為哥倫比亞大學出身),但這已是老皇曆了,且其對一般社會公眾缺乏示範性。就今天的現實情形講,在社會公眾一起參與製造的名校神話的結構中正在演變出越來越成型的現實經驗的背景下,當務之急就是要趕緊拿到一個名校俱樂部的會員證,因為不可否認的是,名校的光環效應的確在社會的主流價值層面上越來越強有力地支撐着這個神話,並成為未來精英追逐的夢想。卡西爾說,我們這個現代世界是國家神話的世界,而神話本身也在和現實不斷的交錯中繁衍着我們對未來的夢想。我想,名校可能也是這個緯度中的一個典範。

海外大學評估的傳媒模式

從公眾了解程度來看,美國新聞雜誌中能與《時代》(它有激動人心的封面)、《新聞周刊》(它有紮實的新聞報道功底)並駕齊驅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依靠的可能就是:每年一期的“全美大學排行榜”。

這份雜誌1983年便率先推出的大學排行榜,一直持續到2001年,13年的歷史讓不無自豪地在他們的新一輯大學榜的扉頁前言中聲稱“什麼才是學校的品質標準?U.S. NEWS是否已經掌握大學排行的系統?這份雜誌已經為這兩個問題費盡思量多年——從1983年開始,當時它還只是針對全美的四年制大學作出的小規模評價。”到14年之後,這份雜誌每年9月開學初的大學榜已儼然成為全國教育界、學子中的一件盛事:江湖地位等同於NBA總決賽。

在經過不斷地修正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調查對象已經不局限於教育界和全美幾千所大學的校長們,學術界權威及一些大公司企業主管都成為他們的“意見領袖”而發言,依據18條精確的問題調查(如學術聲望、錄取率、校友捐款率、畢業率和師資等)讓他們開列最好的學校、校譽及學生素質等,據說,這本雜誌每年憑藉這一期“全美大學榜”及相關特刊,就足以獲取雜誌一年中一半的利潤。

作為大學排行的鼻祖,《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評價體系甚至影響到中國國內的評估機構,他們的學術聲譽、專家評分、論文、新生質量、師資、科研經費6項指標劃分和統籌,1999年被國內的萊比格信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融會貫通(即網大公布的那些大學榜),在國內也引起廣泛的關注。

[附]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00年美國最佳大學”排行榜:加州理工學院、 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杜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

《泰晤士報》2000年英國大學排行榜: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帝國理工醫學院、牛津大學、布里斯托耳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聖安佐斯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校、華威大學、巴斯大學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從加州理工到高盛銀行 (1)
2004: 從加州理工到高盛銀行 (2)
2003: 一名年輕博士的苦惱
2003: 數學的精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