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朗润园,座落着中国经济政策研究的重镇———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11年,这里从一片荒芜变成一座精美的四进皇家园林,一批海外归子在观察着、研究着中国转型经济的运行。他们还将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系统介绍到中国,确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准则。今年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开办的MBA项目———BiMBA(北大国际MBA)先后被两家商业杂志《财富》(中文版)和《福布斯》(中文版)评为中国最有价值MBA。林毅夫教授,这位中国颇具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日前为北大国际MBA项目首次接受媒体专访。
白天忙于社会事务,夜晚忙于著书立说
他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穷人经济学的提出者,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oWo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内地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他是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受到瞩目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内地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26年前,他从台湾泅过那道弯弯的海峡,来到内地,他的理由很简单,“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要对中国作贡献,就要到内地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这位当时已不年轻的学生用四年时间完成了别人需要五年到七年才能够完成的学业。
在他和一群学子的耕耘下,CCER-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个作为北京大学体制创新的研究机构,搭建成为连通东西方经济研究的桥梁,经由林的努力,马丁·费尔丁斯坦,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局长和他的经济学家团队———美国最大的非官方经济政策研究机构,和CCER开始了每年定期的交流互访,中国高层经济官员,数度与他们展开对话。十几年来,这里接待的国内外的政经名流难以计数。
作为一名教育家,他不只在给中心和北大国际MBA的学生们讲课,北大的本科生们也有机会聆听这位经济大家的声音。每周五,北大电教117大教室,都会人满为患,原本500多个位子通常会爆增到六七百人。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经济智囊,他出入于庙堂之上,却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作为CCER大家庭的主人,为了中心和北大国际MBA的发展,他不得不四处化缘,“白天忙于社会事务,夜晚忙于著书立说”是他生活的写照,在中心和国际MBA蓬勃发展的同时,他还能够坚持着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他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量经常是其他同事的数倍。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军人的理想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是累死在书桌前。”
在林毅夫看来,唯有勤奋、敬业才是成功的捷径。“悟性”固然重要,但是悟性说到底来源于勤奋钻研。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只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驱使一个人不断地刻苦前进。
国内MBA教育不能“邯郸学步”
“我们花那么多钱读MBA,为什么听完课后有种不实用的感觉?”《财富》(中文版)调查所示,近一半MBA毕业生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自己不会再攻读MBA学位。中国的商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林说,中国作为转型中国家,社会经济、市场环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大变化。80年代,经营的成功模式是搞好政府关系、拉拉批件。当时做得最好的企业,都具有倒爷性质。90年代初成功的企业大都搞金融、期货,当时的金融期货刚刚出现,一部分人利用政策的漏洞投机股票和期货成为巨富。到了90年代末,成功的企业大多是搞实业,像海尔张瑞敏、联想柳传志、远大空调张跃。当年柳传志如果不知道搞批件,也就不会有联想;如果,现在还想靠搞批件赚钱,联想也早就消失了。20年中国出现这种环境变化,在美国绝对没有发生过。
发达国家有着成熟的市场经济,相对稳定。发展中国家,大环境不断变化,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发展,西方的管理教育没有这样的内容。美国的管理学教授有谁会讲“顺应天时”?西方的管理教育适应西方发达国家的内容,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林认为,国内的MBA教育不能“邯郸学步”,这样会学不到别人优秀的内涵,同时又抛掉自己的优势。他说:“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上存在差距,造成很多人认定美国的、欧洲的教育模式就是最先进的。于是商学院教育就按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模式来办,但是学生学了以后发现许多内容并不适用。”
“发展中国家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商学院首先想到的是派唐玄奘到西天取经。问题是拿回来的即使是真经,也可能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更多的国内商学院没有派唐僧去取经,而是,国内的和尚拿几本国外的经来读,他们给学生念经,可能会出现‘鹦鹉学舌’的问题,教的人并不完全了解教的内容。”MBA学生也有类似“邯郸学步”的迷惑,觉得过去那套管理不好,但是学了西方的MBA教育,又有更大的疑问:毕业后不被市场认可,管理知识不能学以致用。
也正因此,在美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的商学院教育,到了中国似乎有点水土不服。
商学教育要结合“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
为什么经济中心主办的MBA,一个规模不大、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机构却这么成功,林毅夫说:“刚开始办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一个经济研究中心办MBA好像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但事实证明,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这种非驴非马的模式反倒是成功的。”
林认为,中国人讲要成就一件事情,不管是战争、政治还是商业活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必须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商学院教育要成功,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天时、地利、人和。他说,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人和”指的是内部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目标而携手奋进。“地利”是选准企业的定位,利用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优势。“天时”则是指大的社会、制度环境变化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MBA教育起源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那些国家的社会、制度环境相对稳定,国外的管理学者不太重视“天时”的研究,而是注重“地利”和“人和”,强调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利用经济中现有的优势,把企业做大、做强。缺乏适应大的社会、制度环境变化,以及把握这种大变革所可能带来的机遇的教育。而北大国际MBA的不同就在于,这里的教授恰恰多熟悉“天时”的大师。
在CCER,所有的教授都是国内长大,到国外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回来。他们把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这10余年来,他们出了许许多多学术成果,也参与了国内各种政策改革的讨论,而且很多的建议被采用。对宏观趋势、大的制度改革的研究,他们的优势无人能及。
“我们比较欠缺微观的管理部分,请外方合作伙伴来讲,他们的优势是真正懂得‘经’的人,这是跟国内许多商学院不同的地方。但是,外来的和尚也不见得就一定懂得怎样在中国念经。国外的老师来,我们不是马上让他上台讲课,而是先对他进行辅导,问他准备教什么,哪些合适,内容怎么表述,让他知道什么才对学生有帮助,尽量让教学的内容能够符合国内企业的需要。”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多优质商学教育
70年代曾有一位法国学者指出,美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强于欧洲,很大原因在于美国的商学教育优于欧洲。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当两家知名商业杂志同时把“中国最具价值MBA”的称谓给了北大国际MBA时,林教授希望其他商学院能够分享他们办学经验的同时,更希望有更多的学院可以超越自己,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商学教育。
“其实我自己看《财富》跟《福布斯》评选,想的更多的是应该怎么总结北大国际MBA办学成功的经验。北大国际MBA的模式是我们一开始就有意为之,希望为转型中、发展中国家的MBA教育开创一种能够给学生最高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新模式,现在很高兴我们的探索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在林毅夫看来,坚持天时、地利、人和的教学内容观可以为转型期的中国MBA教育,甚至为发展中国家的MBA教育创出一条新路。“我希望把我们的教学理念传播出去,提高整个中国MBA教育水平、为发展中国家MBA教育提供借鉴是我们的目标。”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被看做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和科研的特区、试验田,成功的经验应该推广。
林毅夫说:“当第一不是我们的目标,而别人做得比我们更好,我们会很高兴,因为这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存在的原因之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商学院教育的试验田中播下一颗种子,让它开花结果,给MBA教育提供借鉴的经验,如果是那样我会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