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光明日報:諾獎不值得追求?
送交者: 周文斌 2005年06月16日16:06:0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光明日報:諾獎不值得追求?

光明日報 6月16日 B1版 作者:周文斌


在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獎項中,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無疑是一個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品牌了。各國科學家都把獲得這個獎勵作為奮鬥目標,實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近幾年來,我國科技界也有關於諾貝爾獎的熱烈討論,充分表現了我們對諾獎的關注與期待。

在這場討論中,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一是認為諾獎存在瑕疵,其權威性受到了挑戰;一是認為科技大國不能以諾獎為標準,其重要性值得懷疑。

從一定的角度去考察,這些說法也都出之有因,持之有據。但若由此認為諾獎不值得嚮往和追求,那就大錯而特錯了。一百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確實有它不可動搖的權威性。在這段時間裡,凡對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發現與創新,幾乎都在它的視野之內;它那不分國籍、不分膚色、不問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的評獎原則,使世界所有科學家有了平等競爭的權利;它那始終如一的評獎程序也基本保證了評選的公正與公平。正因為如此,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項目,才能在國際科技界基本成為共識;它給獲獎者的榮譽,才能成為人們普遍崇敬的最高學術榮譽。

當然,諾貝爾獎確實有過瑕疵,但卻瑕不掩瑜。它的那些瑕疵,主要是時代局限性的反映。既然科學會有時代的烙印,諾獎的局限性也就不足為奇。我們既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權威性。

諾貝爾獎也確實不等同於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獲得一兩項諾貝爾獎並不能證明科技大國的身份,但要做一個科技大國,卻絕不能沒有諾貝爾獎,而且越多越好。美國是舉世公認的一號科技大國,難道與它占有約25%的諾獎沒有必然聯繫嗎?

我國現在還沒有拿到一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若一味貶低諾獎的價值和意義,難免會讓人想起那句“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諺語。這絕不應當成為我們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我國擁有人數眾多的科研隊伍,又有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創新的提倡和支持,我們有理由相信,拿到諾貝爾獎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過去,奧運金牌也曾與我們無緣,現在的情況卻完全改變了,靠的就是自強不息、艱苦拼搏的精神。今後要奪取諾獎,也還要靠這種民族精神。氣可鼓而不可泄。我們既然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也就應當有奪取諾獎的決心與信念。

當然,要奪取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還有許多艱苦的工作要做。首先要建立科學精英機制,培養科學高端能力。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不是缺少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家,而是缺少國際量級的大科學家和大發明家,因而也缺少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創新成果。要競爭諾貝爾獎,沒有國際一流的尖端人才是絕對不可能的。培養、造就、遴選出這樣的人才應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其次,要改變我們的科研戰略。一方面,我們要根據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制定科技發展戰略規劃,同時也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制定“局部超越型”發展戰略,爭取在某些優勢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走在世界的前面。另外,要建立與重大科技創新相適應的決策、評價、推進機制,不要埋沒創新人才,不要扼殺創新思維。完成上述任務,需要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共同努力。只要這兩股力量能夠形成一個共同的意志,我們就一定能在世界高科技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中國人的名字必將出現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獲獎名單中。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美國如何培養新一代科學家
2004: 以色列的教育與科技立國
2003: 再論黑洞宇宙霍金熵,信息論,測不準原
2003: 再論弱相互作用中黑格斯機制中的能量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