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中隐藏的身份信息你知道吗
在华夏文明的早期就出现了姓氏,姓和氏在一开始是分开的,姓比氏出现的早,姓的出现主要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而氏的出现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姓这个字,是由女和生组成的,正像这个字想表达的意思,姓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区别血缘关系的,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后代就是同姓,以此来分别不同部落的人。
当人口不断发展,部落里的人多了,就会分出去一部分人,也就产生了氏。因此氏是姓的分支,给你们举个列子。黄帝的部落是在姬水旁居住,因此黄帝姓姬,部落里分出去了一只族人,这只族人来到槐树旁居住,那么这只族人的姓氏就可以叫姬槐,姬是姓氏,槐是氏。以此类推,就会有姬杨部落、姬山等等。所以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姓,是为了区别你的老祖母是谁的,是为了确定你的血缘来自哪里的,是不能改变的,要一直传承下去;氏,是为了区别子孙后代的,是可以改变的。同姓不同氏者,不能通婚;不同姓同氏者,可以通婚。
姓和氏的发展到了商周时期,姓和氏就合二为一了,没有了那么多分别。这个时期也是姓氏产生的爆发期,大量封国的产生,也催生出了许多姓氏,有许多姓氏都是那时候产生的,比如,周、吴、郑、王、陈、胡、鲁、曹等等许多现在常见的姓氏,都是那时候产生的。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因此我国最古老的姓氏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嫪等。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完善,姓氏成了身份的象征。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贵族才有姓,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
后来秦朝建立,奴隶社会结束,姓氏也不再也不再是贵族独有,一般平民也可以有自己的姓。汉代之后,姓的流传趋于稳定,姓氏的主要有这样几个来源。根据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归纳,姓的来源有这样几个方面:
以国家为姓。天子分封诸侯大臣,这个诸侯大臣就用所在国家名称或者封地作为姓氏。比如虞、鲁、卫、齐、宋、夏、周等便是诸侯所在国家名,而崔、卢、鲍、晏、臧、费、柳、杨等就是有功之臣所在封地名。
以居住地为姓。如果你的祖先没有封土。只能悲剧地用居住地的地势特点作为姓氏。迁徙至稽山的称为稽;如果守卫在桥山黄帝陵旁就称桥氏。有些隐姓埋名躲避灾祸的人,居住在满是绿树的深山老林,就被称为绿卫氏。住在某个地方的南边称他们为南氏,住在北边的称北氏。
以出生顺序为姓。比如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不能再称为公孙子,因此就用沿用“公孙”为姓氏。比如宋桓公的儿子叫公子目夷,他的儿子叫公孙友,他的孙子则叫公孙鱼莒。
以爵位或者官职来为姓。如司马、司空、钱氏之类还有皇、王、公、侯等。
以技能为姓。巫师的人后代就是巫氏,屠夫的后代就称屠氏。占卜的人后代就姓卜。工匠的后代就姓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