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23)
1、“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语译:生来就有知识的是上等,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次一等,遇到困难而去学习的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是不去学习的,是下等的老百姓。)
将事物进行排序不是容易的事情。要想把一个群体中的人排序,首先需要我们认清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特点——现在,我们发现了构成一个群体的四个人各自的特点:一个人是“生而知之者”,第二个人是“学而知之者”,第三个人是“困而学之”,第四个人是“困而不学”;其次,排序需要我们确立某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真正的排序——名言中对这四个人的排序所贯彻的标准,是人们获得知识所需中介环节的多少:“生而知之者”排在第一位,是因为这个人获得知识不需要任何中介,排第二位的那个人获得知识所需中介只有一个,那就是“学”,排第三位的那个人需要两个中介,它们是“困”和“学”,排第四位的那个人,有多少中介也是无济于事,只要他不去“学”,最终也就不会有任何知识。“排序”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语译: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要到远方游玩,游玩就必须有(固定的)方位。)
一个人在宣布过“父母在,不远游”之后,又说出“游必有方”,意味着他不再坚持这个“父母在,不远游”了,因为“游必有方”中的这个“游”自然包含了“远游”,按照这个人修改后的说法,人们可以远游,但从现在开始,人们不管是远游还是“近游”,出门之前都必须告知父母自己将要前往的地方——如果父母还活着。
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张三向李四宣布:“父母在,不远游”,后来更是宣布“游必有方”,可以说张三占据了优势地位,是强者。李四拒绝接受“父母在,不远游”的约束,于是奋起反抗,最终还胜利了。胜利来之不易,李四的胜利是顶住强者压力的成果;胜利还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李四争取到了“远游”的自由,却又必须连每一次近游之前都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胜利”受到了隐秘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