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原论(四):画如其人 |
送交者: 神弓爆紫 2018年11月11日19:40:1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画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自古就有论见。不过类似观点更早的时候不是论述在品画上,在《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这是现存最早记载古人对写诗著文与人的精神内在之间关系的理解与认识,可以说是后来历代文人提出的“诗如其人”、“文如其人”观念的发源。而西汉扬雄在《法言•问神卷第五》中又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也指出人的一言一行是内心真实道德境界的显现,随着这种观念被大众接受与广泛适应于各种文艺事业上,“画如其人”的观念也就自然出现了。 由于在古代社会,社会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普遍都强调道德价值观念,强调“德”的作用,看重“人心”,所以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衡量人与事物的标准首先是观其道德境界的高低。世间之事,多是人之所为,人的道德境界不同,自然也会在做的事情中体现出差异。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体现,因为文艺作品直接是人的精神主导创造的,是人内心世界的展现。所以人有品格的差异,艺术作品也同样有品格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说,画如其人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当然要想系统的说清楚人的道德与其作品的关系,我们就不能脱离历史、脱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道德观念体系去谈论了。 人的审美外源于天地自然,内生于先天本性,但是也可以被后天塑造,关键在于它建立在一个怎样的价值观的基础上与如何被引导。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很强调道德,因为道德观念不但塑造了人对善恶的辨别能力也同时塑造了人对美的认识,所以对艺术的审美同时也体现着人的道德观念。那么符合道德观念的审美,自然是崇尚自然美的,和纯正纯善的。而如果人的头脑里装了不正确的观念,加上错误的引导,人的审美趣味可能就会被塑造成变异和反传统的。那时人对美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甚至是与纯正纯善相反的。换句话说,当人们的审美观念普遍出现变异,把不美当作美的时候,就是人的道德观念不行了的时候。 我们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古人的审美基础价值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审美观念的变化,都是符合古代当时的文化背景特点的。比如大唐时期崇尚富丽堂皇的正大气象,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绘画,无论山水或人物,都崇尚色彩华丽,充满贵气。人物健硕丰美,神态昂然;壁画格局洪阔,大气非凡,充满正的气象。与当时人们的文化信仰及综合国力的强盛是相吻合的。到了宋代,则呈现出静穆庄重,作品气息相对是内敛的,更重于文质的韵味,刻画精微,细腻逼真,笔法精到。这是符合宋朝崇文重道,格物致知的理学(即道学)文化思想内涵的。而元代外族统治汉人的时间较短,这时期的绘画基本上还是对宋代绘画的继承,只是较之于宋画则稍显张扬随意,也是文人画发展的鼎盛时期,也许文人绘画推崇意境萧疏的特点也是与中原沦为异族统治的悲观心理有着一定的关系吧。所以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绘画气格都是与当时整体文化特点相吻合的。 但是无论总体上绘画风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所体现的主题思想都没有离开传统文化的核心:修炼和重德。而整个五千年文明的古代社会可以说都是处在对神有信仰的时代,对善恶有报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艺术创作中,都讲究崇尚善的美,而避讳表现不正的思想观念,这是传统绘画的一贯价值主流。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在人物创作题材中,历来是以佛、道、神的形象与宗教神仙故事以及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文人高士为主流的。而表现仕女题材则以传统女性的贤良淑美的道德韵致为主题,也都是围绕着以道德崇尚为核心的审美价值而创作。这也是符合传统绘画“承教化、助人伦”的绘画理念的。而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也往往是出自于人们天性朴素的审美观念去模仿自然造化之神工,或者借以寄托高尚的道德情怀,或者寻求内心的清净、忘却世俗的营营,或者予以美好的寓意和祝福等等。 在这一点上,今人绘画则与古人颇有不同,在绘画选材及表现上,今人多是出自以功利的目的和追求时尚风潮为主。因为在实证科学的普及观念中,对有神论的信仰往往是站在否定的角度上,认为那些都是不存在的。且不说这种科学的论断是否正确,我们从信仰对人的道德教化的作用来看,现在普遍认为今天人的道德是不及古人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对神佛信仰的存在给善恶标准提供了有力依据,因果报应也保证了世间一切利益得失的公平。这种文化思想是在历史上一直被演绎着贯通在古代社会从上到下一切体系中的。即使是皇帝也自称天子,权力是在天之下的,也会失道寡助的,治理国家,发号施令也要以“奉天承运”为前提,所以中国人所说的“天”成了一切有神信仰的统称。“天理”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谁也不能逾越,谁也回避不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神的信仰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并且在有神论的信仰体系中,认为行善得福,作恶必受惩罚,因果轮报。这对世间每个人人性中的恶给予了有力的自我约束,从而维护了人类的道德几千年。在上古时期,甚至国家都不需要设立监牢,对于犯罪的人,画地为牢,犯人都会严格自律而不会走出圈子。古人之善信,可见一斑。 如果按照这样的阐述来看,今天的人在失去信仰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对社会公正评判的依据,人们心底的善念也失去了保护,没有了对善恶有报的畏惧,人就可能会在现实利益和欲望的诱惑下为所欲为,而不用有道德上的顾忌。尽管现在人为增加了许多管控的律法,但是强制的手段并未能从根本上断绝人行恶的念头,人的欲望不会因人间的法律而自主控制,而掌管律法的人也是束缚在自己的欲望中的,难保不会借权谋私。那么在这样缺乏信仰的环境下的文化发展如何呢? 我们看到,今天的绘画从表面技法上来说,已经很少有人尊重对古法的传承,也不讲究笔墨基本功的训练,所以正统技法几乎失传。而这个时代又追崇所谓的创新,所以为了名利,出人头地,很多所谓艺术家在形式上出现了很多标新立异甚至很另类的艺术创作。由于对神佛失去信仰,自然表达神佛题材的作品早已不是主流,除却宗教中专门从事佛像绘画的僧人或居士,世上那些艺术家偶尔也会创作一些与神佛相关的作品,但是由于思想中没有对神佛的正念,很多创作都是不够庄重的,甚至是对神不敬的,把神佛的形像故意扭曲变形,画的很丑陋。有的则肆意涂抹,残形晦暗,毫无正统内涵可言。一改古人对待佛像绘画的状态,不能不说是这一时期的人失去了对待神佛信仰文化应有的态度造成的。而在人物画创作上,英雄的气概、高士的胸襟与淑女的雅意也被当下时代少男少女的潮流时尚占据了主流,颂扬道德美的绘画理念被时代潮流的欲望追逐所取代。这其实也比较符合当下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古代环境下,孺子受到圣贤书中道德的教化,从小立志不凡,要做有德之士。而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大比拼的年代,大多是受到金钱名利的怂恿,从小就养成争强好胜的心态,立志长大后要如何获取成功、如何满足自己的虚荣和争强等等。从这些对比来看,也更说明了道德价值观念在影响着一切。 另外我们也可以举出一些具体的正面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人品和画品的关系。唐代画圣吴道子,由其名亦可知其为修道人,精于道释、人物、山水、楼台等题材,并且画塑双工,尤精于道释画!修道人之境界,意在脱俗,道德自然是高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吴道子流传下来的画迹中,比如《送子天王图》中,感受到那一份飘逸出尘,超凡脱俗的神韵。线条笔法劲健,疏朗磊落;人物神采飞扬,视之如生。当时与后世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乃被尊为画圣。道子当年在长安还做过《地狱变相图》壁画,竟致翌日清晨,所有卖肉的摊铺都关门停售了,可见道子绘画所展现的力量,吴道子的境界在他的绘画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宋代,最被推崇的山水画作品当属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画将山的风骨真神表现的很震撼,高大雄伟,庄重威严,给人一种巨碑式的肃穆感。范宽的其它画作也都具有这一特征,独创的雨点皴将山的质感逼真的呈现,画中透出的雄伟深邃的意境,感动了古今无数绘画爱好者与文人墨客。而范宽史载其人素来好道,有大量,时人故以“宽”呼之。他的本名叫范中正,字中立。由此看来,他不仅可以说画如其人,而且名如其人。 画如其人这个说法不但适用于中国画家,对于西方画家亦然。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作为当时最杰出的雕塑家与画家,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赞美上帝的艺术创作中,留下了诸如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组画与祭坛画《最后的审判》、以及《哀悼基督》、《大卫》等雕塑的伟大创举,令后世无比瞻仰。没有对神虔诚的信仰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米开朗基罗的一生为人,可谓其志高、其志纯、其志洁,几乎一生都只活动于教堂中。创作时,不许任何人探视,一个人从设计脚手架到创作草图,调和颜料,时而仰面朝天,时而曲身躬对,从头至尾,全部独立完成。那样繁细的工作,那么宏大的构思,那么精湛的技艺,那么劳累的煎熬,如果没有惊人的毅力与天赐的智慧是绝难做到的。米开朗基罗的艰辛付出,对于人类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无不体现着他的虔诚的信仰、坚实的修为和深沉的性格。 那么今天有些人为什么对“画如其人”这个观点存有疑惑呢?甚至有的人看似还能找出一些反例来证明不一定画如其人。 其实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是与传统文化断层,失去了正统文化的道德衡量标准;另一个原因是接受了错误的教育观念从而被误导。现代人的审美是追逐潮流的,随着世风败坏,善恶颠倒,人们就很容易误将不好的东西当作好,而把一些好的东西当作了不好,这样就造成了审美观念上的错乱,他就会怀疑“画如其人”这个理念说法。比如我们现在学习水粉画,喜欢用带有块面感的笔触去堆积颜料,不讲究色彩的柔和过渡与真实,而且为了色彩丰富把描绘的事物原本没有的颜色也要硬往上画,以体现与环境色的和谐。这种做法被当下中国高考应试教育的观念普遍接纳,并被认为是美的,还有的美术学校崇尚“灰调子”的色彩理念,不喜欢色彩纯净、对比明亮的用色观念,一直以来我们也是这样被教育的。 而实际上这些都与西方古典正统写实绘画的理念相差甚远,而且也根本不存在水粉画这么个过渡产物,也没有对于这种画法本身的可靠依据。这种画法是从近代苏联传过来的,而且也早已渐渐被西方国家所扬弃,可是在现时的中国仍然还在继续这么教。比起现代西方绘画,古典西方绘画是讲究隐藏用笔痕迹的,这样才能准确表现和完美呈现事物本身的质感之美,而不是当下这种色彩的教育,以显露笔触为美。真正的正统古典绘画都不是以炫技为目的的,东西方皆然。包括对印象派、抽象派绘画的认识,我们正常人一开始都不太接受这种表现行为与效果,可是随着那些人的不断宣传与灌输,时间久了,看的多了,在随着被灌输的观念那样去看待美术作品时居然也觉得那是美的了,甚至还能具体说出美在哪里。其实这也就是钻了人观念形成的空子,比如身边一个长相丑陋的人,随着见的时间久了,也就不觉得难看了。我们的一些变异审美观念就是这样慢慢被塑造的。如果没有潮流的推崇,从人的天生本然的智慧出发,谁会认为抽象派、印象派以及充满现代意识的东西是好的?名头与价钱本来就不是传统道德价值的衡量标准,只是人在追逐名利中掩埋了自己原有的智慧而已。 在中国绘画中,“文人画”被宣传的影响甚至一度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名词,可是那恰恰不能代表正统的中国画,甚至是中国画开始走向衰落的开始。它就像西方的印象派绘画一样,不完全抽象,也不完全写实,只讲自我情感的表达,很容易迷惑人。那么这种观念一旦渗透到整个艺术领域,必然造成人们理性的混乱和审美的变异,由于影响的时间太长,后世之人从一开始学画接触的就是这种东西与这套错误的审美理念,就可能会造成道德观念与审美理念的错位。那么就会导致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个人的品行可能还不错,可是在绘画方面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却是变异的。这就给人造成一种假象的错觉,认为画品跟人品没有关系。 其实,历史上以及今天都有很多画家名不副实,但经过错误观念的一代代积存和误导,都成了鼎鼎有名的宗师和大家,甚至人的衡量标准可以荒唐到把厕所用具堂而皇之的摆在艺术殿堂中的行为都能当成是最高档的艺术,那么这种观念如何能分得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呢?甚至中国有的研究生导师,不准许自己的学生创作准确漂亮的人物肖像,一定要扭曲造型,越丑越好,这种以丑为美的思想观念还有没有审美的底线了呢?或者说还有审美可言吗?这样的人,这样的观念,是不会认同画如其人的道理的,但是反过来说那些搞变态艺术的人也正因为他有了那样变态的思想状态才能搞得出来,反而从反面证明了画如其人是真实不虚的。 其实画如其人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个人、道德和艺术三者的关系,道德观念起着绝对的作用,具体来说人品和画品是以道德观念为纽带的,人品的高低决定了绘画内涵境界的高低,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观念。画如其人并非是虚言妄论,只有恢复了人的正统道德观念,才能洗净变异的审美观念、回归正统的审美系统,才能为往圣继绝学,才能承担得起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弘扬。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7: | 以超高规格献媚进贡川普是全体中国人的 | |
2017: | 彭运生谈艺录(130) | |
2016: | 我批改诸位人生的一切作业, 没打过√, | |
2016: | 欲的心理,可缘所祈望之境 | |
2015: | 互联网颠覆了人类的存在 | |
2015: | 女星演 维米尔画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 |
2014: | 见义勇为变杀人犯,此判决错误 | |
2014: | 欧阳峰:谈谈美国公知(4/4) | |
2013: | 73.出家是出哪个家?(三) | |
2013: | 在美,Fair逻辑与沟通能力的极端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