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的两个误区 |
送交者: 林磊 2005年10月05日20:45:49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教授丘成桐最近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两点:第一点,十多年前,从中国去哈佛念书的学生至少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从前中国来的学生至少考试成绩在班级里占到前1/3位置,但是这些年顶多排在后1/3”(见《北京科技报》2005年8月10日-16日)。第二点,中国有些名校的回国“全职教授”名不副实,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做一点二流的研究工作,却拿走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见《科学时报》2005年8月18日)。 事实上,与十多年前不一样,除了少数真正爱好数理的天才学生,目前国内最好的学生,正如美国的情况一样,进名校并不读数理,而是学习工商管理、法律、国际贸易等专业。这就解释了上述的第一点现象。这就是丘成桐的第一个误区。 没错,在美国的全职教授必须在受聘的大学全职工作至少9个月;在外面兼职不超过3个月是允许的。国内名校从美国聘请的“全职教授”,正如丘成桐指出的,在中国的工作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所以这些教授并没违反他与美国大学的合同。一个名教授能够给学校作出的贡献有几个方面:1.带出好的学生;2.为该校的体制、科系发展方向和管理提出宝贵的建议;3.提供该校管理人员、师生与国外名校的有效联系,比如安排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访问、介绍老师到国外做访问学者、把好学生介绍到美国名校等。第3点如果做的公平专业,对该教授的美方大学和在国内“兼职”的大学是双赢的。其实,第2和第3点的重要性和价值往往超过第1点。 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前教授基辛格在离开国务卿职位后,开办了一所顾问公司,利用他积累多年的经验和人脉,为大客户提供专业意见和搭桥工作,所收费用往往以几百万美元计算,也就是几千万人民币。与此相比,回国“全职教授”所收的100到200万元人民币,对国内名校来说,显然是物美价廉了。不同的是,基辛格的顾问公司是挂正招牌做生意,而在学术界,这种“生意”是双方心照不宣的。所以,对于回国“全职教授”的贡献,一般人只了解第1点。丘成桐也只是提到第1点,这就是他的第二个误区。至于该教授在做“生意”时是否公平公正,甚至沦为“学霸”,是该教授个人的职业操守问题,是另外一回事。 “全职教授”和国内名校双方,都知道一流研究是很难在3个月内做出来的。所以,如果该教授利用部分时间在国内游山玩水,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游山玩水是公认的能促进思维创新的方法之一,如果该教授能把研究生也一起带去,就更美满了。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