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铲除腐败之源—院士制度
送交者: 亦明 2005年12月08日22:31:0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一) 斩草除根,擒贼檎王:铲除腐败之源——院士制度
    
    在《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一文中,我曾把中国的学术腐败定义为“学术界的系统腐败”,它包括三个层面:个人的学术行为腐败;团体的学术权力腐败;整个系统的学术原则腐败。按其发展方向来分析,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人靠腐败行为攫取了学术权力,然后利用这个权力来保护腐败和扩大腐败,最后腐败现象蔓延到整个学术界。因此,学术权力的腐败是学术腐败的核心,如果想要消除学术腐败,必须拿学术权力来开刀。
    
    什么是学术权力呢?学术权力包括有形的行政权力和无形的影响力。目前,在中国学术界掌握学术权力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拥有法定“最高学术权威”头衔的院士们;一种是占据学术界各个部门领导职位的大学校长、科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们。他们运用学术权力的实质就是实行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再分配,也就是掠夺、瓜分学术和社会资源。(亦明: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
    
    如果在中国的学术界随便找一个人问问:“在中国的学术界谁的权力最大?”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说是院士。确实,说院士在控制中国的学术界一点儿也不过分。看一看中国科技部的正副部长们,看一看中国科学院的正副院长们,再看一看中国名牌大学的校长们,以及中国学术界的那几个“泰斗”,没有几个人没有院士头衔。即使是那些没有正式官衔的院士,在各自的工作单位都被尊崇得象太上皇似的。所以说,院士们实际上是集有形和无形权力于一身的。
    
    中国的院士制度开始于1948年,当时中央研究院仿效欧美各国先例,评选出了中国第一批81名院士。新中国建立后,院士制度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就是中国科学院在1955建立学部,遴选出了233名学部委员。第二次就是在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并且建立了中国工程院,从此中国的院士人数开始大幅度窜升,而院士评选也日趋激烈,被媒体喻为“选战”。目前,中国有两院院士一千四百余人。
    
    细心人可能已经注意到,院士人数的爆炸和学术腐败的大规模爆发几乎是前后脚发生的。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的院士制度是学术腐败之源。我这么说的理由如下。
    
    1 中国目前的院士是腐败制度的产物
    
    在《中国院士制度的演变》一文中,我曾指出,从中华民国的院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部委员的转变过程中,发生了四个明显的变化,它们为目前的学术腐败种下了祸根。这四个变化中的第一个就是,“学部委员” 不是经过选举产生的,而是经过内部提名、内部评定、最后报请中共中央批准这么几道程序。因此它既不是民主选举,也不是学术评选,而是政治加学术的遴选。学部委员的遴选制度抛弃了中国第一届院士评选时建立的规矩,也不同于西方各国院士选举通例,倒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察举”制度极为相似。
    
    “察举”是汉代设立的挑选官员的制度,一般是由地方官员或士绅向中央政府举荐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充当官吏。当时被推荐的人才有孝廉、秀才、贤良、文学、方正等名目。应该说,“察举”制度在建立之初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为出身贫寒的士人开辟了一条进入高层社会的门路。但是,慢慢地,“察举”制度趋於腐败,到东汉时,由於宦官、外戚专权,士人的这条晋升门路几乎被完全堵死,当时民谣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的腐败酿成“党锢之祸”,并且间接导致东汉灭亡。
    
    到了魏晋时期,“察举”制度演变成了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由官员担任的“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这三条标准来臧否众人,将他们分成九种不等的“品”。由於在三条标准中,“家世”的份量越来越重,到西晋时,“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当时诗人左思写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可见当时“察举”的腐败和黑暗。到了隋唐时期,“察举”制度被科举制度取代。
    
    可以说,当年的学部委员遴选制度,实际就是中国一、两千年前“察举”和“九品中正制”在借尸还魂,是腐朽、腐败的封建制度的翻版,只不过政治标准替代了古代的“道德”标准。时至今日,遴选虽然在表面上变成了选举,院士选举的政治标准日渐松弛,但这个标准却有被“家世”标准取代的趋势。谁能被选上,看的不是他的学术水平,而是看“单位实力、推荐力度、本人背景——比如哪个学校毕业的、学部里校友和同事多不多、竞争者的实力强不强。”(时捷:两院院士选举争论不断 选举为何退化成“选战”)。实际上,目前的院士选举是半公开的贿选,其腐败程度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察举”和“科举”都要严重。
    
    2 中国的院士制度腐蚀了学术界本身,败坏了学术界的风气
    
    从1948年第一届81名院士到1955年第一届233名学部委员,中国的院士人数增加了近两倍,但在第一届学部委员中,仅有1948年的老院士46人。也就是说,第一届学部委员中,80%以上在7年前没有资格成为院士。这个数字本身就可以说明,学部委员的学术水平在大幅度地下降。院士人数的另一次大爆炸发生在世纪之交。从1990年到2001年短短的11年间,中国的院士总人数从400人猛增了两倍多,达到1269人。这些院士的水平是那么低,以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都不敢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他们的学术论文清单,而只是罗列他们的自吹自擂。不能够保持学术上的高标准,实际就是容忍低劣。这是中国院士制度对学术界的最大破坏。
    
    院士制度不仅降低了中国学术界的学术标准,而且降低了道德标准。目前,中国院士中靠掠夺手段、靠欺骗手段、靠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得院士称号的大有人在,有案可稽、并且世人皆知的就有山东大学蒋民华院士,中国科学院洪国藩院士,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贺福初院士。而那些在得到院士称号之后大搞学术腐败的可以说比比皆是。但中国科学院从来就没有因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惩罚处分任何人,反倒替自己的无耻行径百般遮掩,数次派代表团到欧美国家学习“科学道德建设”。这实际上是在承认中国的院士没有科学道德。
    
    中国院士制度在1955年发生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学部委员的产生,必须要首先在政治上合乎标准。这就使当选的学部委员成为政治势力的附庸。而在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从反右到文革这段时间,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顶戴花翎,就必须以卖身投靠、出卖良心为代价。
    
    早在半个世纪前的大跃进时代,学部委员钱学森就为了迎合“上意”,利用物理学方法证明亩产万斤的可能性。当时,尽管这样明目张胆地出卖科学良心的学部委员尚属少数,但绝大多数,也可以说是全部学部委员,却都昧着良心对这个违背科学的行为默不作声。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院士已经不再满足于以这种帮闲的身份来捞取好处或者自保,他们要亲自、主动地参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强伯勤为国外的骗子捧场,被聘为骗子所办公司的首席科学顾问。还有的院士昧着良心,哄骗中国人民掏钱购买百无一用的核酸营养品。实际上,在学术界的所有角落,人们都可以发现腐败院士的身影。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招摇撞骗,不一而足。详见笔者“扯下中国院士的神秘面纱”系列文章:(一):丧失了社会良心的院士 ;(二):欺世盗名的院士;(三):蒙骗政府、愚弄人民的院士。
    
    降低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和道德标准,靠出卖学术良心来换取个人好处,并不是院士制度对中国学术界危害的全部。实际上,中国目前学术界官气浓厚,霸气嚣张,匪气十足,无不与院士有关。一些学术水平极低的人在当上院士之后,有了国家授予的“副部长”级别,有了国家认定的“中国最高”权威,於是不由自主地就成了学霸。学霸都干些什么呢?巧取豪夺他人研究成果,霸占鲸吞国家科技资源,拐骗敛取社会财富。这些学霸在掠夺科研基金时是这么为自己辩护的:如果我不抢,这些钱也会被其他人抢走浪费掉,所以还不如给我。由于院士成了有权有势的捞钱能手,所以目前在中国社会刮起了院士热潮。如果自己单位没有院士,就花高价请外面的。因此,现在几乎每个院士都在好几个单位挂名兼差,美其名曰“兼职”,实际就是拿干饷,分干股,不劳而获。
    
    对於院士兼职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科学道德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告诫说,“一个院士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是可能的,一天干两份工作也是可能的,但更多就不好说了”。(李健、张东操:署名剽窃兼职过多 让院士和学术以外的东西脱钩)。许院士的话可以这么理解:一个院士领两份薪水还是可以的,再多,我们就有些不好交代了。请问许院士,中国的上千名院士,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他们之中有谁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呢?那些七老八十的院士中,又有几个人每天能够坐满八小时呢?这不就是施蕴渝院士的“405天等於18个月”理论的翻版吗?[亦明:流氓教授与骗子学生(三)]。
    
    3 中国的院士制度不同于西方的院士制度
    
    在《从SARS研究看中国的院士》一文中,我曾用这样的话结尾:“中国有句古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对中国的学术界来说,也同样:院士不废,学术无望。”一位院士在媒体上反驳说,欧美也有院士制度,人家的学术不是好好的吗?(张静:科学界有七种不道德行为)。
    
    国家科学院院士制度是欧洲在十七世纪起开始逐渐形成的,其目的实际上有两个:一个就是要通过专制政府的承认来提高科学家的地位,另一个就是要在学术界内部建立一个权威,以促进科学研究的规范化,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在21世纪的今天,院士制度的这两个功能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欧美科学院已经完全转变成了荣誉团体。这是因为,首先,由於科学技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及其巨大,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在任何文明国家都是相当高的,不再需要通过政府的承认这样一个落后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其次,科学研究的规范已经基本形成,各个学科一般都有自己的本国的和国际学会,他们组织定期集会并且发行出版物。再其次,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化,新的学术领域的不断出现,使“学术权威”这个概念不仅是落后的,而且是愚昧的。实际上,现代西方学术界目前正处在一个你追我赶、新人辈出、新老交替时刻发生的时期,一个人可能领先一时,但决不会领先永远。因此,在那里,几乎没有人敢於并且乐于象中国院士那样被树立为学术权威。再说,学术权威即使有,那也是在学术界内部自发地产生的,而不是由外界任命的。所以,在西方,称号和荣誉是对一名科学家过去贡献的承认,而不是为他将来的学术地位的确定。有人说,中国院士与欧美院士的最大不同就是,当你与中国院士交谈时,他们最想告诉你的就是他们是院士;而当你与欧美院士交谈时,对方总是忘记自己是个院士。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这就不仅仅是承认他们以前的贡献,而是在确定他们以后的终身学术地位:他们有官衔,有津贴,他们有特权,他们有地位。“在官本位的官场,院士是高官;在钱本位的社会,院士有厚禄;在以知识为本的学术界,院士是法定的权威;而在优胜劣汰的生物界,院士是永远的胜利者。除此之外,许多院士还控制着国家科研经费的分配权力。”(亦明:中国院士制度的演变)。
    
    所以,即使中国的院士真的是一些能够与欧美院士在学术水平上不分高低、在道德水准上不相上下的人,在这样荒谬的制度下,他们也会被惯得成为无赖泼皮,更何况他们当中很多人本来就是靠无赖的手段当上院士的。实际上,中国院士学术水平之低劣,在世界大国和经济强国之中,是绝无仅有的。把他们确定为“学术最高”,就如同把武大郎的炊饼铺钦定为全国唯一的五星级饭店,这实际就是在告诉世人,你们再好也得比他们少一颗星!真不如干脆明说:不允许你们比他们强。这样的制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耻辱!
    
    4 中国的院士制度遏制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院士制度的建立,其本来目的是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但在中国,这个制度所造成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它实际上是在阻碍、遏制中国在这方面的进程。
    
    如上所述,目前的国际学术界正处在一个你追我赶、人人力争上游的时期。人为地确定“最高”,实际上就是在阻止新人的出现,阻挡人们对学术的追求,而把精力放在了对院士这个称号的追逐之上。不仅如此。中国的院士还在利用手中的权力,霸占科研经费,抢夺他人的科技成果,并且一个人占据好几个人的位置。(李健、张东操:署名剽窃兼职过多 让院士和学术以外的东西脱钩)。那个在去年非典期间暴得大名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在2002年的机构调整中,建立了这么三个实验室:朊病毒实验室,腹泻病毒实验室,洪涛院士实验室。而这三个实验室的前身只有一个,就是病毒形态学与腹泻病毒实验室。(徐彬:“疾控中心问责事件”再追踪)。也就是说,多出来一个院士,不仅多出了两个实验室,而且其中之一是连自己都不知道搞什么的“院士”实验室。难怪这些人不仅不能为国家分忧解难,反而为国家添乱。笔者就曾亲眼看到,一个所谓的资深院士,控制着价值数百万元的实验室,而里面却空无一人。就因为他是院士,别人对他敢怒而不敢言。也是这位院士,手里摇晃着几张印着早就被存放到GenBank的基因序列的纸,宣称那是什么科技机密。可见他的那点儿知识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
    
    实际上,那些早就丧失了创造能力(其实他们之中很多人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创造能力)的“权威”们,最忌怕的就是被别人瞧不起,怕被别人超过去,於是他们在学术界培植了一个个嫡系,一个个帮派,帮派之间竞争的目标不是谁有了新的学术成果,而是谁得了奖,谁捞到了大钱,谁的弟子当上了院士。那个今年又把非典病毒释放出来的实验室,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腹泻病毒实验室,其主任就是洪涛院士的得意门生。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院士制度还给中国的学术新人树立了这样的榜样:认真干活搞研究的人是笨蛋,而能够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人才是具有领袖才能的“牛人”。
    
    面对社会上对中国院士制度的指责,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和中国工程院的研究员郗小林曾专门撰文反驳。(张寿荣、郗小林:院士制度不是误区)。在这篇文章中,他们提出了三个论点:1,“院士制度在世界上普遍存在”;2,“院士制度不会‘必然’阻碍创新”;3,“院士制度促进我国工程科技创新”。对於任何了解中国学术界现状并且思维正常的人来说,仅看看这个三个小标题就会哑然失笑。“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院士制度与中国的半封建、半官僚、半土豪恶霸帮会性质的院士制度是一回事吗?“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院士与中国的院士是在一个水准之上吗?至於说中国的“院士制度不会‘必然’阻碍创新”,中国的“院士制度促进我国工程科技创新”,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远的不说,就从2003年非典研究说起。当时如果没有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洪涛力主衣原体病原说,压制其它不同观点,中国军事科学院的科学家怎么会吓得把自己发现的冠状病毒证据藏起来,不敢公诸于世?如果他不是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会围绕着他的错误假说组织联合攻关吗?
    
    其实,类似洪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学术界多得数都数不清,只不过洪院士造成的危害太大了,所以才最终暴露了出来。实际上,就在不久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的院士们终於承认“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进程中,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浦树柔、戴廉:两院院士:缺乏“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是中国软肋)。可奇怪的是,这些院士虽然承认这个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但这个问题只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他们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深深的担忧”。这看上去似乎是说,这个问题是别人造成的,中国的院士们是局外人,没有任何责任。可事实却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院士制度。
    
    为了替中国的院士制度唱赞歌,张寿荣院士在文章中作为论据一再提及几个老院士的贡献,其中就有钱学森和张光斗。钱学森院士鼓吹“亩产万斤”理论在先,提倡“特异功能”在后,时至日薄西山的今天,仍旧不肯向社会向人民赔礼道歉,不知还在等待什么。而张光斗院士更是枉为学者。如果说钱学森的一生是功过相抵的话,终张光斗一生,是功不抵过。(亦明:超一流的梦想,不入流的作为:评清华大学计划在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把这两个人拿出来为中国的院士制度辩护,可见这个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根据中国工程院网站介绍,张寿荣院士生于1928年,目前是武汉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在一篇述怀性质的文章中,张院士是这么结尾的:“社会主义强国必须是钢铁强国。作为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必须奋发图强,为建设钢铁强国努力奋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张寿荣:我的人生) 。从这些与政治口号没有什么差别的语言中,我看不出它含有一点一滴的学术气息和科学精神。请问张寿荣院士:在您担任总工程师的武汉钢铁公司,其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生产设备中,有多大比例是自主研制的?在全世界,有哪家象武钢这么大的企业用一个年逾古稀、正规教育在半个世纪前完成的老人担任总工程师?曹操在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诗句的时候,只有52岁。对於政治家,那正是黄金年龄。而您呢?不仅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早已杳如黄鹤,事实上您的生理年龄也已接近尾声,您的恋栈不退,到底是为了什么?您声嘶力竭地为中国的院士制度呐喊,又为的是什么?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在为谁而战斗?
    
    总之,中国的院士制度对中国的学术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半个世纪前建立院士制度确实有其可取之处。但这个制度演变到今天,已经完全成了另外一种东西:它是学术腐败的摇篮和温床。“院士不废,学术无望”,不是“个别极端人士”的妄语,而是具有学术良知人们的共识。(顾海兵:院士制度--中国科技创新的障碍;顾海兵:人才问题上的六大误区)。一位“长期在第一线的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在读了我的《从SARS研究看中国的院士》一文后写到:“院士们应该捂心自问:国家给你们那么多待遇,不给国家作贡献已经很羞愧了,若再在有生之年破坏、阻挠中国的学术发展则实在太可耻了,千古罪人啊!”(肖斌:现行的院士制度不废,中国学术无望)。
    
    废除院士制度最彻底的途径就是通过人大立法来解散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工程院,而他们的一些职能,如充当政府的科技顾问,完全可以由各个专业学会或中国科协来承担。但在实际中,废除现有院士制度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要釜底抽薪,要取消他们的副部长级别,取消他们的特殊物质待遇,取消他们在分配科研基金、评定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特权,限制他们的兼职,并且要坚决处理那些欺骗政府和社会、剽窃掠夺他人成果、以及在科学研究中明显不称职的院士。没有了特权,没有了物质利益,没有了这样那样的好处,那些名利之徒就不会对院士头衔趋之若鹜,如蝇逐臭。废除现有院士制度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扬汤止沸: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公布所有院士及院士候选人的科研成果清单及相关资料,也就是他们的论文和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的奖励,并且附上发表论文杂志的影响因子、论文的引用次数,等等。互联网这么发达,做到这一点极为容易,而不这么做却一点儿理由也没有,反倒说明院士们心虚。就象当年齐湣王要乐师单独吹笙一样,公布院士的学术成就会使那些南郭先生们自动地逃之夭夭,根本就不用谁去撵他们。
    
    如果这两条计策真的被采纳了,中国的院士制度实际上也就与目前欧美各国的院士制度相同了:院士是一个纯粹的学术荣誉称号,仅此而已。如果真的是那样,这个制度废不废除,还有什么关系呢?
    
    也许有人会问,废除了院士制度,学术腐败问题就解决了吗?回答是一个大大的YES!这是因为,院士制度这颗毒瘤如果能够被摘除,本身就说明中国政府和社会有决心、有能力解决中国的学术腐败问题,因此其它问题都会势如破竹般地迎刃而解。反之,不摘除或消灭这颗毒瘤,学术腐败就会象患有癌症的病人一样,病症永远都不会减轻和消失,而只会越来越严重。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教育部: 你有脸面对中国农民吗?
2004: 中国近代四大数学家
2003: 国外二流大学v.s.世界一流大学
2003: 如何面对学术界不端行为?
2002: 美国意识
2002: 荒诞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