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月中旬以来,本报持续对“汉芯”造假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报道。真相在逼近,利用科研体制漏洞谋取个人私利,以及学术造假的双重事实可能,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已经介入调查。
在当今创新型国家,国家竞争战略和政府投入的准确定位,科学研究领域的独立和专业精神,以及市场经济相关体制的成熟完善,此三方力量的有效结合构成了发展的核心动力。“汉芯”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否认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环节的政府投入的合理性,它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再次表明,资源投入分配的体制和规则迫切需要改变。
在以行政手段为主构建的项目审批制度下,巨额的科研经费始终由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分配。与此同时,一方面,自主创新成果作为政府政绩的新兴指标,相关专家鉴定组织和机构受到各方的强大压力;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领域自身也存在行政化等痼疾。因此,围绕国家的科技资源投入,相关利益主体的种种行为也就不难理解。
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国家理性和市场理性的支撑,而理性的自我认知态度,也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只有在科学精神和市场法则的双重指引下,自主创新才不会沦为民族主义情绪的奴隶,更避免成为各级政府急欲表明政绩的工具。
因此,政府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的监管和投入,需要尊重专业而独立的评判,保证公平的资源竞争和分配过程;同时,提供相关制度和政策支持,加快发挥作为市场经济中自主创新的最重要主体———企业的作用,也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汉芯”事件首次媒体曝光之后不到一个月,2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强调深入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可以说是避免今后出现“汉芯”事件的一剂良方,也标志着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张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