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 4
送交者: pifu01 2021年12月09日06:23:4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佛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如來是否得到過實有的無上甚深圓滿正等覺果位?世尊所開演的法是否是真正實有的法?

  上文佛陀對須菩薩開示: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只不過是引導眾生的方便法而已,實際並不存在。在此佛陀為觀察須菩提是否正確理解了般若的意義,又提出兩個問題:“佛存在否?法存在否?”

  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從梵文直接翻譯漢文為無上圓滿正等覺。另一種是六祖的金剛經口訣中將“阿”釋為無妄念,“耨多羅”是無傲慢,“三”是心常住在一種等持中,“藐”是心經常住於智慧之中,“三菩提”是心常安住於寂滅中。眾所周知,六祖大師依靠《金剛經》而獲得證悟成就,眾人公認為一代祖師,我們理應承認他的講法。上師法王如意寶說過:一些沒有經過聞思的大成就者,與有些精通經論的持藏大師,從顯現的智慧上有很大差別,精通經論的持藏大師的教言相合佛經教典,而那些不是很精通經論的高僧大德的法語與經論相比較,不一定容易被人接受。漢地的一些大成就者,成就方面是大家共同承認的,但有些解釋經論的語言,不一定相合學教者的口味,不管怎樣,對成就大德的金剛語我們都應恭敬。通常的解釋是:“阿耨多羅”為無上,“三藐”是圓滿,“三菩提”是正等覺,合起來即:無上甚深圓滿正等覺,意義是無上圓滿三世如來應供正等覺。此段義淨譯為:“於汝意云何?如來於無上菩提有所證不?復有少法是所說不?”字句與鳩摩羅什所譯稍有不同,但意義不存在大的出入。

  於世尊所提出的佛與法是否實有的這兩個問題,須菩提不加思索,馬上回答: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回答:“根據我對佛所說法的理解,真正有實質的如來正等覺並不存在,如來所說的實質性的堅固不變之法一個也不存在。

  於實相中,佛果亦如虛空中的鮮花,唯是名言假立法。同樣,如來也未曾說過固定不變、在勝義中依然實有存在的佛法,真正的如來是一切諸法的本性,是大無為的法身智慧,因此不應當執著如來是有相法。佛出不出世是在眾生的迷亂顯現前安立的,實際本性中並不成立,如佛經雲:“佛出世或不出世,諸法法性無變化。”龍猛菩薩在《中論》中雲:“如無有自性,云何有他性,離自性他性,何名謂如來。”如果以色相執著成如來,違背法性真義,則必定為諸聖者所呵,如本經中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須菩提接着又說了為什麼不成立佛有所說法。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為什麼勝義中佛法也不成立?因為如來所說的法義都是不可執著、不可思議言說,不是有法,也不是無法。

  此段經文,須菩提主要回答了為什麼“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即不存在實有不變的如來所說法的原因。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轉了三次*輪,開示宣說了八萬四千法藏,這只不過是在無明眾生面前的幻現而已,其實佛陀恆安住於遠離一切戲論動搖的法界中,並未曾說過一法。雖然佛陀沒有宣說一點一滴的法,但在眾生面前顯現說了眾多的法,佛經有云:“雖未說一法,眾生現如是。”其他的高僧大德解釋時,也說以佛的智慧力而任運顯現,實際佛不會有分別念想說法,也沒有說過法。另有佛經雲:我從成佛始到最後涅槃之間未說過一句法,若有人說我有所說法,即是謗如來。《秘密不可思議經》雲:“我成佛至今,未說一句法。”因此,究竟而言,佛陀宣說的法也是不存在的。

  眾生的心識智慧或分別念去找尋如來所說的法,永遠得不到,文字與語言的限制,使如來所說的法義不能全部被表達,在語言文字方面,名詞法相根本不可取也不可得。如《法華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所謂如來說法都是方便、權宜,真正的法無法可說,要靠自證、自修、自觀來體驗,就象啞巴吃糖一樣,不可表達。《六祖壇經》中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所謂非法即無實方面的空性法,名言所立的諸法,本來就無生,故不可安立有無,不存在非法,任何戲論分別也不緣執,那時方是本來面目。以理觀察任何實質性的、成實方面的法也是得不到的,因此佛所說的語言再三伺察尋找也是不可得的,離一切戲論,言語思維無法衡量。一切戲論全部滅盡,一點也不可得,無所度的眾生,亦無能度的佛法,如《中論》二十五品雲:“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也無住,佛也無所說。”宗喀巴大師亦云:“世尊成道以來,不管在人間或天上,沒有說過一個字的佛法,這是在眾生面前的迷亂顯現而已,實際能說、所說離一切戲論。”因此我們應該知道如來所說的法既不可執取,也不可言說,依言語、分別假想安立,其本體從來就未曾生過,故真正的法與非法都不可得。釋迦牟尼佛所說法的最究意義,正是金剛經中所敷演的空性般若智慧。

  嗄單派在暫時的觀點上解釋非法和非非法,有點困難,他們認為非法不是名言中的空性,非非法也不是勝義中的名言,有和無都不敢承認只有用輪番方式來抉擇。寧瑪派的解釋則既從容又簡單:離一切戲論的法性不是法的緣故,遠離了常有的邊,不是非法的緣故,遠離了斷邊。勝義當中無一法立錐之地。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為什麼在本來實相當中一法都不存在,諸法離一切戲論?因一切諸法本性是大無為法,離一切所緣執著,但一切賢聖了知的無為法方面有差別。

  諸法本來等淨無二之理,可由淨見量推理:為什麼一切諸法本來清淨,本來平等呢?它是聖者根本慧定所抉擇所緣之故。一切諸法不存在實相,是一切聖者以入根本慧定智慧所抉擇。一切賢聖的差別都建立在無為法的基礎之上。差別的意思可以從兩方面理解,第一個理解方法,由聖者根本慧定所抉擇,除無為法以外,真實的實相執著,有、無、是、非邊執都得不到,而有境聖者根本慧——如來藏光明顯現方面有差別;另一方面是聖者入定的時候,離一切戲論,因為他們都是以空性般若法來抉擇,而出定抉擇空性的法有差別。

  對於無為法的認識,世親論師說聖者入定的時候,滅除一切散亂,即現前一切如來之智慧無為法。嘎瑪拉希拉的觀點認為,若是有為法即是無實剎那變化的,即非為無為法。為何如此?一切諸法的空性本體具足三種無為法的特點,不是無為法則會隨因緣有變化,非恆常就不可靠,就不是一切諸法的本來實相。因此依靠教理應該了知一切諸法本來無為的實相。

  聖者所證的空性無為法之反體而言則無有差別,但從顯現或能證方面而言,聖者智慧也有深淺差別。六祖雲:“三乘根機,所接不同,見有深淺,故有差別。”三乘所證悟的無為法空性無深淺,但能證智慧方面有差別,菩薩智慧較深,佛的證悟最究竟圓滿。六祖在解釋差別的時候與此以無為法解釋差別很相合,江味農居士也是從見解的深淺方面講差別。聖者智慧的差別,從所證的無為法方面不成立,僅從聖者有境智慧方面而言。如果所證空性的反體有差別,那麼無為法就變成無常的法,我們所說的無常也應該成了無為法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佛說:“須菩提,你是怎麼認為的?如果有人將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盛滿金、銀、珍珠、瑪瑙、水晶等珍奇寶物,在長時間中,對無邊無際的一切有情,做慷慨布施,此人所得的福德,難道不是很多嗎?”須菩提說:“是很多,世尊,為什麼說福德多呢?因為福德本體為空性,而非實有存在,可以隨因緣增長變化的原故,如來說此人所得福德多。”

  財布施的功德雖然很大,但與法布施相比還有較大的差別,法布施的功德更加圓滿,更不可思議。尤其是依靠這部經以殊勝方式作法布施,功德更是無法衡量。

  《百業經》、《賢愚經》等佛經,都已宣說在佛陀乃至在乞丐面前供養一頓飯或者布施一分錢,也有很大功德。如果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作上供下施,福德當然無法想象,所以須菩提回答:此人福德非常多。福德真正的本性非實有法,非恆常不變。它的本性是空性,以本體空性的緣故,福德可以輾轉增上。如果福德是成實不變的或是實有性的一個東西,那麼可以思維其量,但福德本體是空性的緣故,所以如來也讚嘆福德非常多。以比喻而言,三千大千世界用七寶裝滿,然後供養或布施三界眾生。一般人肯定不具足這麼大的福德,現在的人僅僅在自己碗裡裝滿七寶,供養上師的福報都不夠,何況用盛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世間人認為財布施有很大功德,法布施不一定有這麼大的功德,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三界教主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法布施的功德,財布施遠不能及。

  須彌山、日月、四大部洲以及天界是一個小世界,這樣的一千個世界稱為一個小千世界,這樣一千個小千世界算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有集歷算學家佛學家天文學家於一身的專家,說三千大千世界是十億個太陽系。在數量這樣多的世界中裝滿七寶,以清淨心布施無數眾生,如此多的財物,時間也是多生累劫,這樣供養所得福德肯定很大。《妙法蓮華經》中雲:“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以清淨心供養一朵花將來也能逐漸獲得成佛,故此功德不可想象。

  還有一個原因福德本性空性,如果它的本性不是空性,則不可言說有大福德。嘎瑪拉希拉亦云:勝義當中如果有一個真實的自性,則不可言說。一切法在勝義中自性本空離戲,無任何一個自性實有法存在,福德亦如幻化一般,勝義當中不成立,名言中依緣起成熟的時候,供養和布施的功德也可以幻化般出現。《入行論》中雲:“幻佛出幻德,如實佛實德,幻人生幻福,如供實有佛。”義為在幻化般佛陀面前供養,幻化功德可以出現,就象小乘行人認為在實有的佛前可以獲得實有的福德一樣。勝義諦當中,一切法自性本空離戲,無任何一個自性實有法,以真實空性緣起雙運故,名言中依緣起法福德可以顯現,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辯證勝義諦與世俗諦在文中經常出現,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勝義諦真正認識,令學者進一步懂得不管福德、法身等,對於任何法不應有相狀執著,而了悟諸法自性本空。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如果有人受持此經,經常專心致志念誦受持,乃至於給他人講解僅四句偈的法義,他們的福德已超勝於前人以七寶布施的福德。

  藏文和漢文翻譯本經時並非以偈文方式而是以散文方式翻譯的,在印度梵文中原來是偈頌的方式,因此當時譯者譯為四句偈。四句偈是四個句子組成的一個偈文,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四句稱為一偈。為人宣說般若一偈的福德已經超勝前人七寶布施的福德,《般若八千頌》中也經常說,如果善男子善女子讀誦、受持、言說般若法門,其功德超勝於財布施。如果讓他人讀誦、聽聞、修持金剛般若法門,也有不可思議功德。釋迦牟尼佛曾對阿難說,兩人一起所能造的最殊勝功德,是一個人聽聞,一個人講經。《法華經》中亦云:“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虛空藏經》中雲:“雖說俱胝劫,佛智無有量,如是持佛法,福德亦無量。”《獅吼經》也說:以七寶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和布施的功德,與在濁世之時為別人宣說四句偈的功德相比較,說法的功德更大。《慧海請問經》、《般若八千頌》中世尊對阿難也宣示過種種般若空性法的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為什麼受持般若經為他人說有如此大的功德呢?佛自問自答說:“須菩提,這是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所依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都是從這部經的意義里產生的。

  一切三世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多出生而顯現正等覺,般若空性智慧也稱為佛母,一切佛陀之母就是空性智慧。《入中論》雲:“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佛陀是從菩薩出生,菩薩的因是大悲心、無二智慧和菩提心。由此推論,諸佛實際是從般若無二智慧當中產生的。《現觀莊嚴論》中頂禮偈也雲:“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諸佛菩薩先修空性,證悟空性智慧以後才現前功德和果位智慧,因此稱般若為佛母。世間兒子的來源是母親,同樣,一切三世諸佛聖者之因,超凡入聖的根本依靠就是般若空性。此處經文直接闡述佛由般若空性中產生,間接引申出法也是依靠般若空性產生,《佛子行》亦如是雲:“利樂之源諸圓覺,從修正法即出生。”因此應該知道一切佛法全部依般若經而出生,所以佛說從《金剛經》中出生諸佛和諸佛成就之法,此般若空性智慧功德極大。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所謂的佛法,其本性並非實有,故非佛法。

  在名言現相中,釋迦牟尼佛在眾生面前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些都如陽焰、水月般存在,實相中無任何所謂的佛法存在。而名言顯現法中,所謂的佛法也是眾生通過積累資糧因緣才得以遇見。

  以勝義諦解釋佛法即是非法,為什麼呢?佛身莊嚴色身、言行等,通過布施等因緣可得,但在勝義中這些法猶如兔角與石女兒,是本體空性。《寶性論》雲:“善逝如虛空,六根現受因,所見無大色,所聞淨妙語,所嗅佛戒氣,所嘗聖法味,所受等持樂,所證深性理,若細思維者,則受勝義樂,善逝如虛空,遠離諸法相。”另一種理解方法:內道弟子共同承認佛法是滅除眾生痛苦的妙雨甘露,但以勝義理論深入細緻抉擇時,彼等僅僅是世俗中的假相,是引導眾生的方便法而已,真正的法是離一切戲論邊執的實相無為法。如《中論》雲:“何者耽余法,有實或無實,彼等佛教中,並未見真諦。”又雲:“若有為自相,及無為自相,彼由彼性空,是為自相空。”《現觀莊嚴論》中雲:“不執著諸法,不見自相故,智慧所觀察,一切無所得。”六祖也曾認定:佛經並非真正了義的佛法,因為這是肉眼的境界,而肉眼的境界並不究竟,了義佛經的內涵是慧眼境界。此外義淨法師譯文為“佛法者,如來說非佛法,是名佛法”,詞句上稍異,而意趣一味。

  下文闡述小乘聖果與般若空性的關係,小乘聖者與凡夫不同,其特點是證悟了人我空性,破除了實執。小乘預流果到阿羅漢果之間,如果未證悟般若空性,那麼沙門四果也是不能得到。麥彭仁波切在《辨答日光論》和對ra沙格西的辨論書等論著依靠教理再三重申:大乘所抉擇的緣起空性,聲聞、緣覺也必須要通達,如果沒有通達般若波羅蜜多,那麼聲聞自宗所承認的果位也無法建立。般若經雲:“凡執實相者,皆無三菩提之解脫。”《般若攝頌》中亦云:“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恆時不可得。”寧瑪自宗並非認定聲聞緣覺必須通達全部法無我空性,但如果法無我的一分也未通達則不能超離三界。

  小乘聖果指沙門四果或者沙門八果。四果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和羅漢果,八種果位分別為:預流向和預流果,一來向和一來果,無來向和無來果,阿羅漢向和阿羅漢果。向指的是即將到達而尚未到達,正朝果地前進,如預流向還未得預流果,時正向果的方面努力,是在凡夫人的基礎上向預流果方面修,稱為預流向。預流果則已經遠離了凡夫的庸俗分別境界,已超凡入聖獲得了小乘見道聖果,余者類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利他利己都歸仁
2020: 100萬億倍?
2019: 我在美國家中的書房
2019: 490誰將是中國的華盛頓;用世之學,莫
2018: 用國內法律追緝外國犯罪嫌疑人是國際慣
2018: 《評胡亥的博客“張首晟“師承無德”
2017: 彭運生談藝錄(144)
2017: 敦促華語電視台從速入場“以文促統”八
2016: To the coming President Trump
2016: 修禪30分,或是不修的3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