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濟群法師講唯識 1.2-唯識學在印度佛教史上的出現
送交者: pifu01 2022年03月30日20:07:4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二、唯識學在印度佛教史上的出現 

   唯識學出現於佛陀滅度後八百餘年,也就是公元四、五世紀期間。唯識宗的出現和形成,有三個關鍵人物:即彌勒菩薩、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 
   彌勒菩薩亦稱慈尊,也就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為娑婆世界下一任佛陀,目前居住於兜率內院。兜率天乃欲界第四重天,外院有眾多天帝,整日過着色身香味觸法的生活,是極盡享樂的花花世界。而內院則是彌勒菩薩的修行之地,許多祖師大德,如道安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及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都回嚮往生兜率淨土。他們不僅回嚮往生兜率淨土,在有生之年,還時常前去向彌勒菩薩請教。《大唐西域記》中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很多,那些大德們已證得阿羅漢果或有精深的禪定工夫,當他們對經教中的某些法義存有疑問時,就在定中上升到兜率內院親聆彌勒菩薩教誨。唯識宗就是這樣出現於世的。 
   在當時的印度,因對般若性空的過分弘揚而導致諸多流弊。無著菩薩在對空義進行思考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疑問,於定中上升兜率內院向彌勒菩薩請教。彌勒菩薩針對無著的疑問作了精闢開示,使其對空的真實內涵豁然開朗,並深感彌勒菩薩的教誨正可切中時弊。無著菩薩很想使這一殊勝的教法在人間得到流傳,但深知僅憑一己之力尚不足以使人生信,於是誠邀彌勒菩薩來到人間弘法。據有關典籍記載,彌勒菩薩應其所請,每日於黃昏時分降臨人間,相繼演說了《瑜伽師地論》等五部大論,並由無著菩薩記錄成文,成為流傳至今的“彌勒五論” 因為這一淵源,唯識宗尊彌勒菩薩為初祖,無著菩薩為二祖,世親菩薩為三祖 
   唯識學的出現,一方面是對治當時印度所出現的惡趣空的現象,一方面是弘揚唯識的中道思想,通過唯識理論來破除眾生的我執和法執,它的現實意義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當然,任何一個宗派的成立,不論空宗也好,有宗也好,乃至中國的八大宗派,都要以經典為依據。如天台宗依據《法華經》建立自身的理論體系;華嚴宗依據《華嚴經》建立自身的理論體系;中觀宗依據《般若經》建立自身的理論體系。唯識宗也不例外,它所依據的經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便是《解深密經》,依此建構了唯識學的理論體系 
   瑜伽唯識學的出現,也和早期瑜伽師的修學實踐有關。早期的唯識學也叫瑜伽或瑜伽唯識,根本論典為《瑜伽師地論》。瑜伽是梵文音譯,意為相應,指自己的心和真理或修觀的某種境界達到一定程度的相應。瑜伽師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禪師,而《瑜伽師地論》即為闡述禪師修行次第及方法的論典。所以說,唯識宗在建立之初是基於禪者的經驗,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純理論建構。當然,唯識宗有完整的理論體系,通過邏輯論證及因明的認識論來成立唯識,在理論建構上極為嚴謹。如《唯識二十論》是“釋七事以成唯識”,以破除外道的種種疑惑來論證唯識;而《唯識三十論》則以正面的闡述來成立唯識。但考察唯識思想出現的源泉,卻和禪師們的修行實踐是分不開的。 
   瑜伽師在修行中非常重視觀想,而修觀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種種境界。修水觀成熟之際,所見處處皆水;修火觀成熟之際,所見又處處皆火;修念佛觀成熟之際,能親見佛陀並聽其說法,這在《般舟三昧經》等諸多經論中都有相關記載。也就是說,禪師在修觀時會隨着意念顯現相應的境界。關於這些現象,《攝大乘論》以一個偈頌作為說明諸瑜伽師於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 
   《大乘阿毗達摩經》亦云:“菩薩成就四智,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不由功用知真實故。四者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何等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隨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才作意時諸義顯現;三、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菩薩成就這四方面的境界,方能更為深刻地體會唯識義理。其中還說到,八地以上的菩薩,可以隨自己的觀想將山川變為黃金,將大海變為酥油。而當無分別智顯現之際,一切境界都不再存在,這也正是禪宗所說的“虛空粉碎,大地平塵”。如果這個世界真實存在,怎麼會在無分別智顯現後便土崩瓦解呢?種種經驗表明,世間萬物皆是唯識所現而已。 
   瑜伽師在禪修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唯識無境的道理,感受到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並未獨立於認識之外,而是根據認識和經驗所建立,甚至會隨着我們心念的轉變而轉變,其中並沒有固定不變的外在實體。基於這樣的經驗,禪師們進而在經典中尋找依據,由此建立了唯識的理論體系,幫助我們破除我執和法執。 
   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這一部分,便為我們建構了明確的修行次第,尤其是禪定修行和定道資糧,這也是唯識觀得以成立的基礎。在佛法修行中,止觀是一體的。我們現在學習的大乘中觀,唯識宗的唯識觀,天台宗的三止三觀,以及華嚴宗的觀法,都屬於實相觀,是理論建構與修行實踐的統一。但我們往往發現,這些觀法很難實際操作。學習唯識的有幾個在修唯識觀?學習中觀的又有幾個在修空觀?之所以修不起來,主要是感覺大乘觀法很抽象,沒有着手之處。而小乘的觀法就非常具體,如白骨觀、不淨觀,讓我們去觀想一個具體的事物,更符合常人的思維習慣。 
   那麼,是不是大乘的觀法就無法付諸實踐呢?其實也不盡然。其中涉及到幾個原因,首先,任何一種觀法都要有禪定的基礎,而我們現在的學習只是從理論到理論,並沒有落實在修行中,當內心尚處於散亂之際,怎麼可能去觀呢?但也不是有了禪定基礎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外道也有四禪八定,可他們雖禪定功夫了得,終究沒有聞思經教,沒有正見作為指導,既沒有無常見、無我見,也沒有性空見、唯識見,自然不可能引發智慧,只能停留在世間定而已。所以,要修唯識的觀法,必須對唯識理論有透徹的了解,確實知道唯識究竟是怎麼“唯有識”,否則還是觀不起來。由此可見,正觀應以正見為保障,禪定固然重要,但正見更為關鍵。 
   唯識和中觀的不同之處在於,中觀是對世間心物現象進行智慧的透視,而唯識則是從認識論着手,對一切現象進行分析和論證。有情的煩惱痛苦都是來自於認識,正是因為認識的偏差,才對世界產生了種種錯誤知見。如果認識能夠得到糾正,由此導致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唯識宗是建立在因明的基礎上,因明為五明之一,相當於現在的邏輯學。所以唯識理論有着非常嚴密的次第,通過理性的、層層深入的方式去表現,更易為現代人接受。我們通過對唯識的學習,一方面要對自己的認識有正確了解,一方面要積極改變原有認識,對世界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審查,從而淨化我們的精神主體。這也就是唯識宗所強調的轉依的過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種族歧視,不不應成為西方政治的“玩物
2021: 五四新文化是一種在地球上從未出現過的
2020: 新冠病毒到底從哪來?(zt)
2020: 緣起贊釋, 之二。初中後善,文義巧妙
2019: ▲何清漣專欄:重溫亨廷頓《文明的衝突
2019: 唐詩天天讀(62)
2018: "我" - 的證明
2018: 彭運生談藝錄(195)
2017: 華裔之所以被欺凌成弱雞族完全是幾十年
2017: 論學習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