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人性邏輯13. 里貝特的成功實驗和自敗解釋
送交者: luis 2022年07月16日16:28:4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13. 里貝特的成功實驗和自敗解釋

 

西方的哲學家,在自由意志的問題上犯傻,還好理解,因為他們玩的東西,大多都高深莫測,再加上不接地氣,鬧出些進水量高達250毫升的笑話,不算什麼稀罕事。前面已經談到,在事實與價值的關係,以及給“好”下定義的問題上,他們的各種無厘頭了,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例證,拜託各位耐心期待喲,歐耶。

 

不過哈,西方的科學家,也這樣子糊塗,就有點怪了:他們琢磨的,多是些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採取的方法,通常也靠得住,許多情況下,還要反覆做實驗……可是哦,千萬別低估了,西方哲學的誤導效應,因為這裡就有個現成的案例。

 

20世紀80年代,美國有位神經科學家里貝特,針對自由意志的事兒,做了個著名的實驗,要求受試者在實驗中,全憑自願地隨意彎曲手部,結果發現,儀器記錄到他們大腦的某些神經活動增強後,過了350毫秒,受試者才報告說,有了想要彎曲手部的自覺意向,又過了200毫秒,儀器才記錄到,手部肌肉活動爆發了。

 

里貝特因此解釋說,受試者是先有了大腦無意識的活動,再有了有意識的決定,可見“啟動”自願行為的,只是生理的神經活動,並非心理的自覺意向。當然嘍,他還比較謹慎,沒有全盤否定自由意志,認為它或許能夠“中止”自願行為。可某些搞哲學的,立馬就亦可賽艇地激動開了,說這是場裡程碑式的實驗,證明了關鍵的一點:既然人的行為取決於神經活動的因果鏈條,自由意志就純屬幻覺了。

 

單就其本身看,里貝特的實驗無疑十分成功,後來還得到了反覆驗證。他也因此聲名鵲起,據說還差點拿到了,備受崇拜的熱被窩獎。可惜有點小遺憾,他對這次實驗的理論解釋,卻屬於嚴重的自敗,沒看到實驗所證明的,是個相反的事實:自由意志恰恰是在內外各種因果鏈條中,啟動人們自願行為的。

 

淺人不知道,里貝特是不是精通西方哲學,或者拜讀過康德的大作,但有一點很明顯:他也仿效大哲當年解釋“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光輝榜樣,要把自由意志說成是“絕對自生”的“第一開端”,所以特別強調,受試者在實驗中,“不受外界的刺激或強制”,認為只有這樣子的“無因而生”,或者改用那個誰也講不清楚怎麼回事的說法,只有這樣子的“自因而生”,才能確保他們的意志自由。

 

結果呢,具體解釋的時候,他一個不小心,同樣以抽刀斷水,無中生有的派頭,把受試者自由意志的來龍剪斷了,居然把自己參與其中,還明文記下來的一個“先行序列”,當成沒發生的了:“受試者同意服從實驗者的指令:實驗開始後的某個時間點上,被期望從事指定的肌肉動作。”

 

很明顯,一旦將這個先行的序列考慮進來,所謂“不受外界的刺激或強制”,也成了笑話啦:受試者隨意彎曲手部的自願行為,恰恰來自實驗者的刺激(指令),其中甚至還隱含着強制呢:“親哦,你應當照着指令做,不然就別參加實驗啦。”

 

無論如何,在後來的一本書裡,里貝特的確這樣子寫道:實驗開始前,“受試者覺得自己對這個動作負有責任。”不用說,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只能來自受試者同意服從的事前指令在實驗過程中,必須按照這條指令,隨意彎曲手部不然就辜負了實驗者的期望,得承擔實驗完不成的責任了。

 

溫馨警示一點:儘管存在這種外在的強制,既然受試者同意了接受指令,他們就還是基於自己作主的自由意志,自覺自決地參加實驗滴;不然的話,你憑什麼要他們承擔,實驗沒完成的責任呀。是謂“自作自受”,嗯哼。

 

這樣子重新解釋里貝特的實驗,自由意志起作用的奧秘,就一目了然了:受試者同意服從指令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實驗中隨意彎曲手部”的“需要—想要”了,並且留在了記憶里;實驗開始後的某個時間點上,這個特定的心理需要,先是通過某種尚不清楚的生理機制,激發了受試者大腦的某些神經活動,隨即讓他們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想要彎曲手部的念頭,最後再通過手部肌肉活動的爆發,完成了事前指定的那個自願動作——彎曲手部,不是?

 

換個方式說哈,這裡的因果鏈條長得多:1.實驗者事前發出指令;2.受試者接受指令,形成在實驗中隨意彎曲手部的需要;3.在實驗中儀器記錄到,受試者大腦的神經活動增強了;4.受試者報告說,有了想要彎曲手部的意向;5.儀器記錄到,受試者的手部肌肉活動爆發了。所以呢,真正啟動受試者自願行為的,那個原初動因,既不是他們在實驗中想要彎曲手部的自覺意向,也不是此前開始增強的某些神經活動,而是在實驗前接受指令的因果鏈條中,業已產生的需要—想要。

 

也因此,里貝特的自敗解釋,等於把長鏈條的後面三個環節,單獨抽出來了,只關注實驗中,受試者神經活動和自覺意向的先後次序,結果憑藉“神經活動先於自覺意向”的實驗數據,得出了“自由意志沒法啟動自願行為”的片面結論,卻沒有看到,他的成功實驗,展示了一個更複雜的事實:受試者的自由意志,存在於“接受指令—形成需要—記憶留存—神經活動—自覺意向”的整個因果鏈條中,藉此啟動了隨意彎曲手部的自願行為。

 

問題很簡單:要是受試者沒有在事前指令的強制性刺激下,形成特定的需要,並且銘記於心,為什麼他們在實驗中,恰恰是大腦的某些特定神經活動增強了,隨即又恰恰意識到了,想要彎曲手部的特定念頭,最後還恰恰通過手部肌肉活動的爆發,完成了隨意彎曲手部的特定動作,而不是別的隨便什麼動作——比方說,朝着實驗者,咧嘴傻笑的動作呀?

 

一言以蔽之,假如沒有事先形成的相關需要,受試者麼會正好想要在實驗中,從事“隨意彎曲手部”這個事先指定的動作呢?從科學角度看,承認這種一環套一環,嚴絲合縫的因果效應,豈不是要比斷言,受試者的大腦神經活動,是沒有任何先行原因,絕對自生地突然增強的,更有說服力啊?

 

再舉個日常的案例,支撐俺老漢的淺薄解釋哈:張三預訂了第二天早上的火車票,因此當晚睡覺前,業已形成了“明早要六點鐘起來”的需要,並且銘記於心,甚至專門定了鬧鐘,可第二天凌晨五點多,鬧鐘還沒響呢,他就“絕對自生”地醒過來啦。不好意思喲,淺人就有過幾次這樣子的經歷,嗯哼。

 

不難想象,要是張三睡覺的過程中,也有里貝特的實驗儀器在記錄,指不定會給出相似的數據:先是他大腦的某些神經活動增強了,然後他意識到自己醒過來啦……可是哈,難道我們因此就有理由宣布,不是他當晚睡覺前形成的自覺需要,而是半夜三更,神經活動莫明所以的自發增強,決定了他幾乎準點醒來的麼?

 

說白了,康德和里貝特強調的“自生(又譯‘自發’)”,儘管在“無因而生”或“自因而生”的意思上,貌似接近自由意志的“由乎自己”,兩者的區別其實大着呢:自由意志的“由乎自己”,只是指它源於主體的“需要—想要—意志”,根本不是說,它沒有任何先行的外部因果鏈條,構成了絕對自生的“第一開端”。

 

比方說,即便“我想出門遛個彎”的動機,完全是由於“天氣太好了”“街上很熱鬧”等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但只要它以“隨意任性”的“我想”為基點,就足以成為我的“由乎自己”的意志自由了;倘若再能“從心所欲”地得到滿足,也就意味着,我實實在在地達成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現實自由,不是?

 

友情提醒一句:不少科學家和哲學家,當初評論的時候都指出,里貝特的解釋,忽視了事前指令的作用。可是呢,非但里貝特沒有據此重新解釋實驗,批評者們也僅僅強調,受試者既然同意服從指令,嵌入了先行的因果鏈條,就不可能有自由意志了,結果同樣傻到了荒誕的地步,居然相信,世上真有無因而生的東西。

 

現在各位理解了,前面為什麼說,千萬別低估了,西方哲學的誤導效應:哪怕沒讀過康德的大作,里貝特及其批評者們的腦海里,仍然深層地積澱着,二元架構的扭曲基因,如同今天的儒人們,就算沒讀過四書五經,毛細管子裡,照樣歡快地流淌着,忠孝節義的三綱血液,嗯哼。

 

進一步看,里貝特及其批評者們,或許還有個失策:由於忽視了“相關需要—記憶留存—神經活動”的先行序列,結果沒能通過實驗,探究記憶里的有意識需要,如何以無意識方式激活大腦的神經活動,再通過隨後形成的自覺意向付諸實施——拿剛才的事例說:結果沒能通過實驗,探究睡前形成的有意識需要,怎麼能在睡夢中,以無意識方式激活大腦的神經活動,讓張三在特定的時間點醒來。

 

很遺憾,這個意思上講,二元對立的理論架構,既讓哲學家們在自由意志問題上面臨着困境,也讓科學家們在神經活動和自覺意識的關係問題上錯失了機遇……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民主”走向“智主”最終走向無人智慧
2021: 科學研究的藝術 【附錄】機遇在新發現
2019: 聽拆字先生論哲學的定義
2019: 792、川普稱習近平不再是哥們兒;場方
2018: 中國老教師考察美國後信仰崩塌
2018: 曜變天目茶碗(18)
2017: 曉波死了,一絲遊魂到了地府
2017: 淺釋‘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