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7. 工具好與目的好不能兼得
送交者: luis 2022年09月26日16:33:1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7. 工具好與目的好不能兼得

 

如何越過“想要”與“能夠”之間的鴻溝,實現自由意志呀?不好意思哦,親,只能靠能力和時間等等工具好,與目的好的張力衝突了。聽起來很殘酷,不是?

 

第6篇帖子裡,用了廢話一句的方式,談到過這兩種好的區別:凡是被人當工具使的,就是工具好;凡是被人當目的看的,就是目的好。人生在世的好好衝突,首先發生在它倆之間:任何人想要實現任何目的好,都不得不消耗工具好,特別是能力和時間這兩種最基本的工具好,否則壓根就辦不到。

 

當然嘍,能力和時間本身,某些情況下,也能成為目的,如同大傢伙小小年紀,就開始學各種技能,長大了後,又盼着延年益壽,長命百歲那樣子。不過呢,更多情況下,它倆主要還是個工具,被用來幫助人們,達成其他目的好。

 

其實哈,“付諸實施”的意思就是指,人們不再把自己對目的好的“要”,停留在單純的“想”上面,而是利用能力和時間等等工具好,採取各種措“施”,設法把它從應然變成“實”然。這個意思上說,離開工具好,就談不上實施了。

 

請注意,這裡說的,不是“心想事成”那種雖然豐滿,卻又空幻的“把應然當實然”,而是“付諸實施”這種儘管骨感,畢竟紮實的“讓應然成實然”。至於它的殘酷性,首先就表現在:人們做某件事之前,或多或少,都會從認知視角評估一下,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把這件事干成。要是答案是否定的,心心念念的美好目的,就只好殘酷地泡湯啦,嗯哼。

 

有沒有不做評估,沒頭蒼蠅似地,上去就干的呢?肯定有了,並且結局也可能是正面的:瞎貓雖然啥都看不見,但指不定也能碰上個死老鼠呀,不是?

 

不幸的是,更多的結局是負面的,就像“不自量力”“螳臂擋車”“以卵擊石”“蚍蜉撼樹”這些成語,明里暗裡形容的那樣子。更不幸的是,由於是主體不做評估,心血來潮,上去就干造成的,沒法算做俄狄浦斯式的“知其不能而為之”,人們很少把這類結局,當成了悲劇乃至崇高來肯定。難過。

 

這樣子“讓應然成實然”的殘酷性,其次又表現在:要是答案是肯定的,人們就不得不花費各種工具好,才能把自由意志付諸實施;否則的話,他們意欲的那個目的好,就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也是在這個意思上說,工具好和目的好是沒法兼得的:你不付出工具好的代價,就別想享受目的好的快活。糾結。

 

比方說,不管是學習技能,以求得到能力的目的好,還是養生健體,以求得到時間的目的好,你都不得不首先消耗時間和能力的工具好,才可能通過“曲線趨好”的途徑,提高技能,延長壽命。反諷是有點反諷,但可惜是事實呀,嗯哼。

 

再比如,為什麼說,天下連免費的早餐也沒有呀?理由不複雜:哪怕不用花一分錢,你也得付出寶貴的光陰,嘴巴的咀嚼,拉肚的風險,等等一系列的“機會成本”,才能把酒店擺出來的自助食品,“免費”地吃下去,不是?

 

不過吧,最殘酷的,要數著名的“白日夢”了。本來呢,它的實質,就是能以主觀想象的快捷方式,實現人的所有“想要”:既品嘗了魚,又吃到了熊掌;既好了色,又好了德;既升了官,又發了財;既考上了狀元,又娶回了公主;既成就了內聖,又開出了外王;上午當畫家,下午做木匠,晚上玩得爽,夜裡睡得香……

 

嚴格講,這種白日夢,甚至不像來個邏輯推理,心算一道數學題之類的認知活動,畢竟構成了和言說行為以及實踐行為,三足鼎立的內心行為。毋寧說,它其實就是“想要—意志”的訴求本身,沒有多少要付諸實施的意思。

 

按理說,這樣子天馬行空的白日夢,是不會逼着你付出機會成本,遭受殘酷折磨的,因為只要憑着“眼睛一閉,按需分配”的方式,就能讓人圓滿無缺地心滿意足啦。於是乎,“做夢去吧”的口頭禪,也就等於以慫恿的口吻忠告閣下:假如能夠“心想事成”地活着,小日子要多美,就有多美……

 

然而呢,直面白日夢的主觀現實,您會痛心疾首地發現,就連這樣子的快樂體驗機,看起來輕鬆愜意,到末了也還是躲不開目的好與工具好的嚴峻張力:說穿了,閣下忙裡偷閒,來上一場夢幻泡影的時候,不是也要花掉寸金難買的寸光陰,拋灑幾滴寶貴的心血,甚至因此有可能罹患神經病呀?說白了,哪怕您一輩子都對酒當歌,人生不也就那麼點幾何嘛,嗯哼。

 

西方的哲人們,各種角度渲染時間和死亡的高深莫測。其實吧,從此處的下里巴人視角,也能淺薄地反思一下:它們是以不可重複的一次性方式,或者為趨好避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或者直接決定着趨好避壞的絕對有限,因而深刻影響到人生意義的規模範圍。所以哈,時間才那麼寶貴,死亡才那麼可怕。鬱悶。

 

可是哦,無論“讓應然成實然”有多殘酷,你也不得不去做;否則的話,你就得不到你想要的任何好,用來彌補你的缺失,維繫你的存在了。換個方式說哈,只有需要—想要的自由意志,對人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意志自由付諸實施,藉助各種工具,從事各種行為,達成現實自由,人生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這個節骨眼上,我們就能隆重推出“(人的)行為”概念了:按照第3篇帖子給出的,《墨子》有關志、行,為也的語義分析,人們一旦將“意”志付諸於“行”,就有了嚴格意思上的“為”啦。

 

經過前面的討論,現在還能把人的行為,分解成這樣子的幾個要素了:“主體”(從事者),“動機”(滿足需要),“目的”(得到好東西,避免壞東西),“實施”(動用各種工具),“後果”(行為的結果:實現了或沒實現目的)。

 

友情提醒一點,與西哲的“認知理性”精神形成了對照,中國傳統哲學的“人為情理”精神,特別看重“為”的“屬人”特徵,還從象形文字分崩離析的角度宣布:“‘為’與‘偽’古通用;凡非天性而‘人’所造作者,皆‘偽’也。”

 

本系列因此才主張,所有“動”物都行“動”,唯有“人”類才行“為”。比方說,就連那些貌似單純基於本能的行“動”,諸如聞到了美味流口水,聽到了響雷掩耳朵之類,只要以人為主體,處在自覺意識中,都叫“人為”。

 

溫馨警示一句,俺老漢的這種用詞,儘管能找到中文語義的強有力支撐,但在當下的漢語學界,卻是相當的反潮流,因為主流的做法是,基於對“behaiviorism”的某種奇怪譯讀,把人特有的活動叫行“動”,把人和其它動物共有的活動叫行“為”,所以用詞正好相反,不是?

 

進一步看,根據實施的途徑,我們還能把人的所有行為,再細分成“內心”“言說”“實踐”三大類:內心行為主要在心理領域展開,所謂的“動心動念”;言說行為主要靠伶牙俐齒完成,所謂的“動口動嘴”;(廣義上的)實踐行為,則要動用肉身軀體了,所謂的“動手動腳”,嗯哼。

 

讓人萬分感動,以及無比敬佩的是,漢代的《毛詩序》,好像已經清晰地概括了三者的特點,甚至相互轉化了:“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譯成大白話,意思就是說:內心的行為以“情動於中”的方式實施,言說的行為以“嗟嘆詠歌”的方式完成,實踐的行為以“手舞足蹈”的方式展開。簡直是洞察秋毫,無微不至,太精闢了,不服不行……

 

這個意思上說,除了能力和時間,這兩個基本的工具好,人們在不同的行為中,還會訴諸其他五花八門的工具好,包括經常與時間並提,也有通用性,但沒那麼基本的空間工具好,來達成同樣是五花八門的目的好。說破了,也正是行為固有的目的好與工具好的衝突,促使人們着重從好壞的視角出發,評判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成功呢還是失敗,從而引出了下一篇帖子的話題。

 


0%(0)
0%(0)
    好有哲理喲!  /無內容 - 太山 09/27/22 (98)
  那你提及的, 一定是偽劣工具!  /無內容 - 太山 09/27/22 (85)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看破、放下是般若
2021: 善待別人,自會聽到愛的迴響
2020: 929、習近平的悲慘結局;秋陽地僻,松
2020: 929、習近平的悲慘結局;秋陽地僻,松
2019: 猶基倫理能挽救美國民主嗎
2019: 習是又一個“最後的獨裁者”嗎(二)
2018: 531、觀象台和傳教士
2017: 276 《再向虎山行》
2017: 怎麼美國還不出手摧毀朝鮮?各位左派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