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9. 衝突下的好壞悖論交織
送交者: luis 2022年10月06日16:37:3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9. 衝突下的好壞悖論交織

 

解釋了行為的成敗後,又有個問題出來了:既然按照人性邏輯,人人都想成功,得到快樂的獎賞,不肯經歷失敗,遭受痛苦的懲罰,甚至形成了“成功學”的當紅心態,那為什麼還經常發生,事與願違,一敗塗地的倒霉現象呢?

 

實然角度看,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主體將自由意志付諸實施的時候,不了解工具好的內在有限,不足以幫助自己實現目的好,結果輕舉妄動,一意孤行,霸王硬上弓,儘管只有個銀樣鑞槍頭,卻硬要攬下大筆瓷器活,如同為了討好那誰誰,想把天上的星星摘下來那樣子……

 

英語的can”,和德語的kann”,擁有能夠”“有能力”的核心語義的同時,還有“會(懂得)”“知道如何做”的意思,奧秘也就在這裡,提醒各位注意了:這個意態助動詞,在整個系列中相當獨特,與眾不同,單純位於實然的維度上,僅僅提出了一個認知上的訴求:你應當如實了解各種工具好的真相,看它們是不是允許你達成目的好,文言又叫“量力而行”,並從這個角度展示了,洋人們為什麼愛說,“我知道我在幹什麼”的深層原因

 

雖然由於“情理”精神的悠久積澱,咱們的傳統如同聖人那樣子,看重“樂”遠勝過了“知”,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成語,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能夠”的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鮮明特徵(淺人註:拜託各位留意,這個說法與“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說法,有着微妙而深刻的區別哦):儘管人們總在謀劃這樣那樣的事情,但能不能成功,就不僅僅取決於主體的意願訴求了,首先還是要看主體的能力,以及非主體的相關因素,實然維度上是不是答應?

 

說白了,就是瞎貓碰上死老鼠,稀里糊塗成功了,同樣離不開這個前提:人們用的工具好,雖然作為耗材被“代價”了,卻足以支撐起目的好;也因此,儘管他們沒有訴諸事先的評估,判斷自己擁有的工具好,能不能允許自己成功,而是單憑一時興起,就將自由意志實施了,後果畢竟是差強人意,勉強湊合滴。暖心。

 

說穿了,常常被貶成“不自量力”“螳臂擋車”“以卵擊石”“蚍蜉撼樹”的失敗行為,大多是因為主體事先不做評估,或是評估出現了嚴重偏差,在各種工具好無力支撐目的好的情況下,依然按照“應上盡上”的訴求,一拍腦袋,倉促決策造成的。不幸的是,紅朝儒國所謂的“長官意志”工程,包括近年來的各種彎道超車,少不了這類毛病。

 

說破了,“失敗乃成功他媽”的辨證轉化,也要把有關工具好的如實評估,當成了認知上的前提,才能順利完成,從而再次體現出,西方“認知理性”精神的理論貢獻。否則的話,要是一味抱着“知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儒式態度,聽憑情感快活變成助推的動機,乃至趨於的目的,更有可能的結局,就是一敗再敗,屢敗不改,從失敗走向失敗,永遠當不上成功的母親啦,嗯哼。

 

那麼,是不是只要如實評估了工具好,成功實現了目的好,就萬事大吉,人性邏輯也走到頭了呀?不好意思哦,親,答案就倆字:非也,因為我們還沒有談到,那個最要害的問題,也就是從好好衝突中,勢必生成的好壞悖論交織呢。

 

其實吧,單就行為的成敗來說,無論某人怎樣完美地實現了目的好,在某方面達成了從心所欲的自由,他都不得不因為把工具好當成了耗材,在另一些方面落入違心背欲的不自由,包括但不限於,精疲力盡,時光流逝,等等。

 

比方說,為了學點靈活就業的技能,你就只好用掉,十幾年寶貴的青澀光陰,在小考中考大考中,把自己累得才昏過來,又暈過去;為了將來活得長一點,你也不得不每周去健身房,在充滿體臭的渾濁空氣里,把自己折磨得一身酸汗……

 

說白了,你就是打出“老子樂意”的響亮口號,提供了收益遠遠大於支出的平衡表,甚至給出了對沖後,純粹快活的淨剩值,也還是改變不了,對你來說,寸金都難買到的寸光陰,已經耗掉了好幾尺,這個禿神婆的事實,不是?

 

更惱火的是,這樣子的現象,也不僅僅發生在,目的好與工具好的衝突中,而是發生在,一切不可兼得的好好衝突中:任何情況下,只要你為了實現某種好,放棄了另一種好,無論它是工具好,還是目的好,你都會由於缺失了後一種好的緣故,落入到某種壞的坑裡,毫無懸念。

 

正是在這個意思上說,好好衝突的情況下,好壞之間勢必形成,某種既不同於“語義對應”,又不同於“現實並存”的糾結關聯,姑且叫做“悖論交織”哈:你做某件事,原本是為了得到某種好,可不管你怎樣做,也不管如何成功,都一定會有某種壞,和它如膠似漆,卿卿我我,糾結在一塊,沒有例外。

 

比方說,聖人為啥悲痛欲絕地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呀?道理不複雜:德色都很好(hǎo)”,誰都會去“好(hào)”,可由於人的深度有限,要是你玩命去好色,就拿不出精力來好德;要是我竭力去好德,也擠不出時間來好色,結果都沒法用好德如好色,好色如好德的類比方式,在“好好與共”的“德色雙馨”中,將二者一舉拿下,最終只能陷進要麼缺色,要麼缺德的片面性,嗯哼。

 

理解了人生為啥不夠玫瑰色的這個原因,我們也就容易理解,賢人為什麼會以好吃如好德,好德如好吃的相似方式,心如刀絞地宣布:“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結果雖然滿嘴流油地嚼着烤熊掌,可心裡頭還是戀戀不捨,惦記着那條沒吃成的石斑魚,饞涎欲滴,不是?

 

你想啊,他倆都到了聖賢級別啦,面對兩種同樣“悅我心”或“悅我口”的好東西,照樣痛苦地發現,自己沒長三頭六臂,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即將到手的德兒或魚兒,遠走高飛啦,結果給自己留下了,缺失這些好東西的無盡悔恨,只能用一句山寨的順口溜,安慰自己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無論古今中外,啥事不都難全?誰能長久如願,千里咋共嬋娟?無奈。

 

無奈的要害在於,一方面,不僅人的需要多種多樣,而且能夠滿足這些需要的好東西,同樣多種多樣;另一方面,人的存在本身,不管哪方面,都是極其有限的。於是乎,人的有限性和好的多樣性一撞,就撞出了一個晦氣的結晶:儘管誰都想得到多樣性的好東西,但無論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還是從生到死的全部流程中,人永遠只能達成自己想要的某些好東西,卻沒法將所有的好東西一網打盡……

 

更晦氣的是,只得到十分有限的好,也還罷了;由於語義對應的倒霉效應,人們每缺失一個好東西,還都會遭遇一個壞東西,沒法躲避,結果就被逼進了好壞悖論交織的怪圈,誰也跳不出,逃不脫,嗯哼。

 

前面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自由總在枷鎖中”的道理。不過哈,或許沒有別的什麼證據,能比好壞之間的緊密捆綁,更有力地表明這一點的啦:你得到了某種好,達成了某方面的現實自由,卻同時又在悖論交織中,遭遇了某種壞,承受了某方面的現實不自由,如同孟賢人那樣子,一邊享受了吃熊掌的自由,一邊套上了沒魚吃的枷鎖,不是?

 

為什麼要給這種“交織”,加上“悖論”的標籤呢?理由不複雜:自由意志的唯一意向,就是趨好避壞;但好好衝突的出現,卻決定了人們趨於任何好的同時,都沒法避開某種壞,並且從中透露出,人的存在如何深度有限,是謂“悖論”。

 

也因此,好壞的這種悖論交織,就決定了人性邏輯的綿延,不會終結在成敗的環節上:一方面,人總是基於自由意志,趨好避壞;另一方面,哪怕人成功地趨到了好,也還是避不了壞。既然如此,怎麼辦呀?這個同樣迴避不了的問題,就將人性邏輯的關注點,從“好壞”的關聯,進展到了“好對”的互動,尤其是下面這個十分重要,但國內外學術界,好像很少提起的話頭:“正當為何必要?”

 

不好意思哦,親,俺老漢十多年前,轉過來研究西哲後,用這個標題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正是想搞搞清楚,一個或許在其他人看來,有點傻太拿衣服的話頭:既然人們已經有了好壞這對價值標準,為什麼還要再弄出來,另一對對錯(是非,正當與不正當)的價值標準?前者何以不充分,後者何以不可少?

 

說來你也許不信,就連自由意志和因果鏈條的兩位一體,這個現在看來,幾乎全新的理論發現,也是因為淺人當年別出心裁,問了下這個怪怪的問題,然後花了五六年時間,草成了一本20萬字的小書,卻又不願花大錢正式出版,於是乎拆散了,改成單篇文章發表的緣故,寫着寫着的過程中,順便弄出來的。

 

換個方式說哈,當時要是能用不多的費用,就把這本小書給出了,爾後俺老漢又懶得把其中的內容拆開,分別改寫成單篇文章(現在合起來都一百多篇啦),或許就不會特別注意到,書中只是一筆帶過,沒怎麼展開的自由意志問題,以致很可能就與這個顛覆性的原創發現,失之交臂啦,嗯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外匯交易課程實戰例圖10-6
2021: Small molecules as catalysts
2020: 毛澤東思想正在武裝美國
2020: 932
2019: 《閱兵式——豺狼野獸、爬蟲類的伎倆!
2019: 827、帶領香港走出困境的偉人會出現嗎
2018: 無相拜佛動作要領
2017: 好文:中國農村低質量教育將是可怕的社
2017: 283 神降為靈;炁聚為寶 推背圖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