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对维州理工枪击案的反思
送交者: 林晓 2007年04月19日10:55:0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坦白地讲, 说不希望杀人者不是华裔那是撒谎. 所以换位设想, 可以理解韩裔社会的不安, 毕竟这是美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桩校园枪杀案件. 看到NBC晚间新闻在赵承辉的背景里放置的大韩民国的国旗, 就意识到, 这样的事件要使杀人犯的国家和族裔不受到牵连, 也是很不现实的.

然而美国毕竟还是一个成熟的社会, 一个多民族和平共处的大溶炉, 因为一个有色人犯罪而加罪整个族群, 就象因为一个恶霸黄世仁而憎恨整个地主富人阶级一样, 那是3K党和毛主席时代共产党的思维方式, 对于美国大多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来说, 除了对死者的哀悼和对杀人者的震惊, 人们的情绪仍然是平和的. 许多大学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尤如惊弓之鸟的韩裔和亚裔学生. 读到中国外交部对个别媒介违反职业道德的指控, 也在网上看到不少华人庆幸得手舞足蹈, 甚至用基因来证明中国人绝对优越于韩国人因而不会做这样的事的, 于是想, 真该利用这种幸运反思一下如果下次X大学的校园大屠杀中开枪的人果然是来自华夏的同胞应该如何应对. 毕竟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尽管已经习惯了美国枪击事件的报道, 总的感觉, 美国的人民在其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权利下, 并没有把这个国家变成伊拉克. 这里的大多数人虽然也有爱枪的, 但一般来说都还相安无事, 维持着社会平和的是利益的制约和人类的善良, 当然还有宗教的因素. 这对于一个刚刚从完全以法律制约持枪自由的国家来的人们来说, 多少有点不习惯. 记得自己有一次在美国渡假去打靶场的时候, 就曾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powerful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如果不经历二次思考, 很容易在情绪发生时被利用. 这也是新移民适应持枪自由的过程.

由于职业的因素, 对于维州理工事件不由不思考其防范. 首先是如何防止诱发学生个体的忧郁症. 学生是一个成长阶段高荷尔蒙群体, 是一个自尊的群体, 所谓人生识字忧患起. 每个进入大学的年青人都有一个理想, 从中国进入美国的留学生群体更是精英或是来自精英阶层的家庭, 大家都带着希望来. 然而处于强烈竞争状态的美国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十分的努力, 这里夹杂的许多的挫折因为离乡背井而无人可以倾诉, 久而久之, 忧郁症就会象传染病在这个群体中蔓延. 除了因为婚姻破裂和被MM抛弃等个人隐私他人无能为力以外, 还有什么我们力所能及可以做的呢?

综观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留学生史, 第一大忧郁来自学业的失败. 虽然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考试问题上已经是千锤百炼, 且都能名列前茅, 但也因此给失败者更大的压力. 记得当年一位校友就是在宾大博士资格考试失败后给教授写了勒索信件而被FBI立即送上回国的飞机的. 这类事件多有苗头, 因此对考试失败的学生应该多加关怀, 并随时注意他们的情绪. 另外对于考试作弊的问题也应该以预防为主, 譬如让学生分开座位. 一旦真正发生了, 除了制止以外, 仍然应该与人为善, 得饶人处且饶人.

留学生的第二忧郁高发时段是毕业前后, 这一阶段除了学校的资助接近尾端(老板有钱的例外), 还面临着就业的压力, 有配偶的还要面对劳燕分飞的煎熬. 随着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扩大, 就业的困难也将逐步从中国向美国延伸. 由于美国每年H签证发放数量有限, 这个群体中除了在学术界出类拔萃的少数派(这里的出类拔萃还不仅仅要求学业和文章的质量), 许多都将面临去留的选择. 时下流行的舆论仍然没有摆脱回国者是loser的框架. 倾向于海归创业的仍然是少数中的少数, 因此这一时期的困惑将是针对大多数留学生的.

有时我羡慕新生代是在甜水里长大的, 没有经历过我们那一代人的磨难, 却又为他们担忧. 记得我的老板曾经对我说过, 他打字的速度是一流的, 如果不当教授, 他还可以去当秘书. 我自己, 不瞒各位, 当年在农村当知青时的最高人生理想就是到城里的剃头店里当个学徒. 这个理想我一直记着它, 后来的一切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目标, 但它却让我们那一代人永远懂得知足.

真希望媒介报道更多海归成功的故事, 从而疏解回去者为loser的压力, 同时作为留学生的父母们, 给你们的孩子更多的关爱, 更少的压力, 让新生代健康成长. 维州理工事件最受伤害的, 除了无辜的学生, 更沉重的是杀人者的家长, 毕竟,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 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伤害别人.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美国学校: 人文环境和地域
2005: 纳米材料几个热点领域
2004: 中国院士中的亲属
2004: 校风保守的美国名校斯坦福
2003: 重理轻文不可取
2003: 一个高三学生的退学申请书
2002: 中国人:到底要给英语什么样的地位?
2002: 中国为什么感到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