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丹:我所知道的清华物理系的光辉史 |
送交者: 阿丹 2007年04月28日15:41:52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受家庭熏陶,主要是老爸熏的,1985年考大学时念了个现代应用物理系。当时清华没有真正的物理系,只有一个工程物理系,一个现代应用物理系。当时为了报考北大物理系还是清华的现代应用物理系,着实地伤了一番脑筋。因为清华没有物理系呀。什么叫“现代应用物理系”?国外都没这么叫的。 清华现在又有物理系了。嘿,真是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点。 1958年,不知道是谁向伟大领袖进言,把全中国的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伤筋动骨。清华大学的物理系原本传统悠久,人才济济,却也不能幸免。诚实地讲,一个成功的物理系,没有三四代人兢兢业业的努力是根本不可能办出点成绩的。清华物理系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局面,几乎全部付之东流。整个物理系都搬到北大去了,就剩下了一个普通物理教研室,负责全校的普通物理课程。毕竟工科大学也要上物理课嘛。也许是考虑到堂堂的著名学府没有一个物理系不太好,清华在58年新成立了一个工程物理系,简称“工物系”,主要方向是核物理,并在北京北部延庆县的大山沟里建立了一个核物理研究所,即清华核能所,俗称“二百号”。搬到北大的原物理系的教师队伍,虽然受了些损失,却也在北大开花结果。北京大学物理系从此在全国首屈一指。 1979年,我考入清华附中的初中。同班的同学里有三分之二象我一样,是参加北京市统一考试考进来的,还记得分数线是大约192分,共语文数学两科。班上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二百号”的子弟,分数线大约是150。这些“二百号”的同学们住在清华大学招待所的宿舍楼,而我们住的宿舍楼在附中的校园里。“二百号”的同学们成绩良莠不齐,好的在班上能上前十前三,差的就垫底。这么大的差别源于不同的家庭,因为“二百号”有科研人员,也有普通工人,但是所有子弟一视同仁,都来附中上初中。当时王大中已经是“二百号”的所长了,他女儿跟我同班,后来顺利地考上清华大学,同班的另外一个同学,却勉强初中毕业。 等到1985年我考大学的时候,清华正开始办现代应用物理系。我们这一届(85级)大概是第二次正式招生,系里前面几届的学长都是从外系转过来的。不容置疑,清华当时正努力扭转从58年高校调整以后的弊病,试图恢复综合性大学的面貌。可是“现代应用物理系”,听着拗口。就应用物理吧,还“现代”什么呀。科学研究的课题不都是现代的课题吗?难道还有过去的吗?过去的还有什么好研究的?随着“现代应用物理系”的建立,清华也建立了理学院,特别聘请当时中科院的副院长周光召做第一任理学院的院长。在理学院年度大会上,周院长话说得非常明白:我们为什么叫现代应用物理系?因为我们是理科偏工的系,如果再办一个象北大那样的物理系就没必要了,让北大物理系多招两个班就是了。 真的是理科偏工。 听说过物理系的学生做电工实习吗?我们做过。焊了一个夏天的印刷线路板,收音机大电闸扬声器等等都焊过,我都觉得自己的手艺跟电工不相上下了;听说过物理系的学生上金工实习课吗?我们上过。车刨磨铸焊钳,最后是数控车床,干了整整半年。学过这门课后,感兴趣的同学被允许考二级工,有的同学居然考过了!此外,一年的机械制图,一个小学期的集成电路设计等等,都不在话下。清华作为工科为主的院校,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念应用物理的居然搞这些!当时觉得有点滑稽,甚至荒唐,现在却觉得很受益。 “现代应用物理系”在物理方面的师资从那里来?当然是工程物理系了。58年工物系刚建系时的那些年轻人,到八十年代都已经步入中年,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的教授。怎么58年的时候是年轻人呢?王大中那一批人,在“二百号”搞成了中国第一个核反应堆,当时平均年龄是28岁半。28岁半!这是“二百号”的一大光荣历史。让人想起了中央工农红军那时候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当然58年如果被划成“右派”就玩完了。我们上大一的时候,教我们普通物理的是著名的“老右派”张三慧教授。张先生没出过国,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全部普通物理课程用英语教授,令人佩服。张先生一生中搞科研的黄金时间都在当“右派”中度过,因此没有科研成果,很多年当不上正教授。他大学时代的同班同学周光召知道了以后,不点名地批评清华物理系:一位姓张的副教授,都那么大岁数了,还不给人家提教授!后来张三慧先生在退休前真的当上了教授。 大四的时候因为“六四”折腾了几个月。毕业实习本来联系好了去包头,因为我们固体物理班的同学周封锁关在秦城监狱,考虑到到外地实习会有些影响,我们全都去了“二百号”,在延庆的大山里干了五周。只有实习了才有信心,才发现清华“现代应用物理系”的教育虽然“杂”了一些,却真的管用。凭良心说,我很感激。 1990年,五年大学终于毕业了。当时的系主任熊教授说:你们不管是学什么专业的,毕业证书上就一个专业:现代应用物理专业。“现代应用物理”是个什么专业呀?物理学里根本没有这个学科,自欺欺人嘛。我学的是固体物理,其他同学有的学光学,有的学加速器,核物理以及理论物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科学又不是赶时髦,干嘛把自己打扮得跟孔雀似的。 转眼之间出国已经十几年。现在的校长是过去教我们固体物理的老师顾秉林教授。前一段传得沸沸扬扬的关于顾老师在宋楚瑜来访时念错一个字的故事,我认为报道得过分了。念错怎么了?顶多是没准备嘛。搞了一辈子研究,每天都徘徊在对于错中间。这个实验结果可能对了,那个理论可能错了。这个结果的可信度是99%,那个结论不可信......科学的精髓就是怀疑,读错一个字有什么大不了?改过来就是了。常事,每天都有。媒体不够厚道啊。 最近同事中间来了一位清华的博士,与我同庚,四年前在清华生物医学工程系拿下博士学位,前后只用了三年时间。三年!清华三年就给博士!我们在美国可都是干了六七年哪。我们的学位怎么这么难拿?我们笨吗?光是在Los Alamos做论文就用了我四年半,还不包括念学分的那两年。一个实验从设计,硬件建造,软件调试,在线取数据,然后离线分析,出论文,五六年时间疯狂地紧赶慢赶,还是紧巴巴的。......无语。据说这个系是医学院的。清华竟然办起了医学院!合并不了协和就算了吧,干嘛非要办医学院不可?MIT就没有医学院,就因为邻居哈佛的医学院太好了。如果没有几代人的时间,医学院能办出个样来吗?所以MIT索性不考虑办医学院的事情。 不过,最起码“现代应用物理系”给改回成物理系了,华而不实的东西去掉了不少。五年改成四年,现在还看不出好还是不好。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6: | 也说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 | |
2005: | 费孝通:行走一生 | |
2005: | 刘琼: 向丹麦人学习什么? | |
2004: | 关于留美同学未来出路的探讨 | |
2004: | 任教美国大学手记 | |
2003: | 整个纽约都是校园──自由、前卫的纽约 | |
2003: | 从伊顿到牛津 | |
2002: | 教育在“吃人” | |
2002: | 在哲学光辉下成长的数学大师希尔伯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