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一僵化汉语就退化 |
送交者: 孙振坡 2007年06月18日15:06:2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文字与语言,在两类(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和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上,有着不同的关系。在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上,文字的作用主要就是记录语言,所以它是语言的书面形式,对语言主要起了存储作用。有人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对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来说是对的;而对于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来说,这样说法只对了一小半。为什么? 现以汉语为例来解答这个问题。汉语是属于以单音节为基础的一类语言。按《新华字典》上记录的单音数量,只有1351个。要用这有限的单音来反映无限的词汇,就必然出现大量的同音异义词。例如《辞海》中共有15600多个单字,与“艺”同音同调的就有120多个。这些大量的同音异义词,一般可以通过对话现场的事物、对话表情、语气、手势、语言上下语意的关联等等的参照,予以区别出来。但有些时候也并不能区别,例如,有两位教师在办公室对话,甲向乙说:“我欲见校长,向他说明我去鸡场的原因”。在这句话里,会使乙出现两点误解,把“欲见”误解成“遇见”,把“鸡场”误解为“机场”。为了克服这种误解问题,汉语中出现了很多同意异音词或近意异音词。所以,教师甲为了避免教师乙的误解,他可以把“欲见”改为“想见”、“要见”、“打算见”、“企图见”、“准备见”、“计划见”。把“鸡场”改为“养鸡场”,以与“飞机场”区别开来。大量的同意异音词或近意异音词的存在和可以随机组词的现象,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和优点。而绝大多数的单音词或组合词,也有同音异义词与之交混,例如:“想见”与“相见”,“要见”与“要件”,“企图”与“歧途”。这一问题,在文字环境里,采用“异意异字”的办法,就十分顺利地解决了。所以,与“艺”同音同调的120多种语意,就用120多个不同形状的汉字予以表示和区别开来了. 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和文字的扩展与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和文字的扩展过程是不同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和文字的扩展过程是:新事物-----新语义----新语音-----新文字;而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和文字的扩展过程是:新事物-----新语义----新文字----旧语音。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上,是语音与语义直接对应的,文字只是语言的附属物,它只有一个功能,即记录语言。而在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上,是文字与语义直接对应的,也就是说,语音不能无条件地直接表达语义,在表达语义时,必须附加一定的条件(即对话现场的事物、对话表情、语气、手势、语言上下语意的关联等等)。例如,一位姓章的与一位姓计的初次会面,二人互相介绍,为避免对方误解自己的姓氏,姓章的说:“卑人姓章,是立早章”,姓计的说:“卑人姓计,是言十计”。由此可见,汉字的功能有二:1、标示和区别语义;2、记录语言。第一个作用是主要,没有第一个功能,就不会有第二个功能。 因此,汉字对汉语的而言,是汉语不能或缺的成分。没有汉字,在失去具体的对话环境的情况下,汉语就不能确切地表达事物;没有汉字,汉语单词也不能扩展,更谈不上发展了。所以,要发展汉语,就必须先发展汉字;如果汉字停止发展,汉语就必然被迫停止发展。汉字在历史上由最初的几千个扩展到现在的几万个,其文字体式随字数的增加而不断改进: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体----楷体-----宋体等,主要是为了支持汉语的发展才形成的。 汉字从唐朝发展为“楷体”以后,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了,体式上发展变化,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所以数量上的扩展也是很缓慢的。一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在不断发展,新事物在加速涌现,标示新事物的汉字数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其增加的趋势却是减速增加的。特别是到了近代,由于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量交往,新事物飞速涌现,旧事物大量退出历史舞台。反映旧事物的文字也大量退出常用文字版面和口语,而反映新事物的新汉字很少被造出来,常用汉字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因此,使汉语只能在有限的逐渐缩小的汉字范围内活动,如“被窝里翻身”,从而造成了汉语逐渐退化的现象。可是,有些人却把这种退化现象说成是发展现象。究竟是“退化”还是“发展”,那就得先定义语言发展的方向,才能分得清。汉语的发展方向应当是: 1、 言简意赅,准确清明。 2、 语法简单,变化无穷。 3、 易懂易学,无须专训。 4、 与时俱进,适应社会。 由于楷字体式常期停滞,导致如的下恶果: 1、 一字多意字巨增,由此使语言表达的准确度降低; 2、 为了提高表达准确度,不得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组合词,例如,“降”,说成“下降”、“降低”。语义没变,徒增加了罗嗦。 3、 新事物出现后,不造新字来表示之,用现有的字组合新词表示,既不准确也不简练。 例如中国古代用水漏壶、沙漏壶或日晷计时,这些都算计时器吧。当西方的机械计时器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不造个新字来表示它,却用“钟表”二字的组合来表示它,按字的原意来理解的话,与实物很不相符。纵观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记事文牍,就会发现,汉语的单句越来越长,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冗字越来越多导致的。现在,有的长句几乎会把人憋死。例如:他一点也不知道计算机中央控制器里面的极其复杂的信号传递和处理关系。如果造一个新汉字来表示“计算机中央处理器”这一新物,这句话就可以缩短7个字。现在有些用汉字表示化学名词,真是长得叫人没法读出来,记忆就更加困难了。 4、由于汉语的特点,对外来词的翻译,完全依靠汉字来表示之。而汉字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由此就使被引进的外来词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怪词”,从语音上无法理解,从文字上更不可思义。例如:“克隆”,“美比达”等等,全不能依字的本意来理解它的意思,全是“黑话”。对于这类引进的新事物,不造相应的新汉字来表示之,只按其外国的近似语音用汉字表示之,文不达意,这种做法,不但增加了语言的罗嗦,也直接冲乱了汉语的优良体系,使汉语体系乱了套,向着繁琐,模糊的方向退化。而有些人还以在中文中加杂上外国的原音单词和语法为荣,以显示自己的“博学”,这是对汉语无知的愚蠢的表现。要“规范”,首先应当规范这类字不达意的“怪词”。 现代的中国人为什么很少造新字来及时准确地表示新事物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1、 把汉字神化的保守思想产生阻力。 2、 在汉字楷体系统下,增添新汉字的基本方法是用独体字的联合来造字,这样,一是使汉字的笔画越来越繁杂,越来越来不便于记忆和书写,二是楷体字排序和检索很费事,新造字与已有字的重复性很大。所以不如将就着借用已有的字来得省事。要想解决增添新字难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创造新字,只有将目前的“楷字体系”发展为“意、音双表新汉字体系”才能达到。 在现代大工业商品经济时代,要求人们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而高效率的前提就是精确、标准、规范。对汉语汉字的要求也是如此。而汉字长期滞后社会的发展需要,汉语逐渐在退化,在外来语言的冲击下,体系开始乱套了。所以现在一些人说汉语汉字表达不准确,汉字太落后了,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那些认为汉字“最完美”的汉字保守者,不看目前楷体汉字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事实,对凡是要改进汉字的观点,都一概反对,并讥为“杞人忧天”。作为学术研究者,如果没有“先见之明”,不高于一般群众,与一般群众处在同一学识水平上,算是什么“研究”?他最多只是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拷贝”,是一般群众的“垃圾清扫工”,跟在群众屁股后边嘟噜,这也不符合“标准”,那也违犯“传统”等等。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认识,要想保持汉语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就必须保持汉字的发展性,让汉字“与时俱进”,不断向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形体上发展;如果只是“固守不变”,必然使汉语退化,乱了体系,最后成为更不适合社会需要的“大杂烩”,表意繁琐又不准确。广大群众会在实际利益的驱使下,逐渐从书面语言到口语采用更精炼和准确的语言,淘汰了汉语。汉语消失了,汉字还能保存吗?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6: | 谁在非议牛顿? | |
2006: | 自堕不息且三吟 | |
2005: | 只眼旁观沪上学界 | |
2005: | 中国十大学者背后的财团 | |
2004: | 科学中心的兴起和变迁 | |
2004: | 主要国家的科教体制的比较 | |
2003: | 发生在天津大学的惨案 | |
2003: | 五年直博经历与感受(转载) | |
2002: | 谈美国各大学的生物医学研究水平 | |
2002: | 普林斯顿大学---小而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