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生物信息学家方舟子”考
送交者: 亦明 2007年11月09日14:29:0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4 “生物信息学家方舟子”考
  
  方舟子在摆脱了科学研究之后,并没有脱离科学界——这句话虽然听上去有些别扭,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事实是,方舟子虽然放弃了在美国的科学研究,但他却转行到中国的科学界当上了“学术警察”。 也就是说,他虽然前后干的不是一样的活儿,但却都在“一个部门”工作。另外,方舟子虽然不搞科学研究了,但他的学术头衔却象魔术师变戏法似的,召之即来。在方舟子的所有“学术后”学术头衔中,最受人们注意的一个,就是“生物信息学家”。
  
  (1) “生物信息学家方舟子”的来龙去脉
  
  据我们所知,在1998年底告别科学实验室之前,方舟子从来就没有公开说过自己是生物信息学家。那么,方舟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呼自己为生物信息学家的呢?
  
  2000年2月21日,《科学时报》发表刘华杰对方舟子的采访,题为《生物化学家•诗人•网民——网上访科学/人文两栖学人方舟子》。这篇文章总共八千多字,方舟子在其中披露了自己的不少隐私,但他并没有提到自己是生物信息学家。
  
  2000年6月14日,《中华读书报》发表王洪波的《网络奇才方舟子崭露锋芒》一文。方舟子的那个基因专利的消息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最早透露的,但其中也没有提到方舟子是生物信息学家。
  
  2001年7月18日,刘菊花在新语丝上发表《网络奇才方舟子》一文。全文八千余字,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方舟子的口述自传。但其中还是没有提到“生物信息学家”这个头衔。
  
  但是,在2001年6月15日的《科学时报•读书周刊》上,有一篇署名“本报记者于彤”的文章,题目是:《直面中国学术腐败:在溃疡处撒“盐”》。 文章开头第一段话就是:“6月11日,在第一次握手之后,方舟子与江晓原又将各奔东西。方舟子,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此次回国为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摄制。”这是大概是方舟子首次以“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的身份在国人面前亮相。
  
  在这篇文章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据方舟子所言,他的文章都是经人检举,然后多方收集资料,才在网上发表的。尤其是在生物学领域,这是方舟子本人的专业,而且至今他在美国从事的也是生物学信息咨询工作,因此在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细心的读者大概会注意到,于彤在文章中说的是“生物学信息”,并非“生物信息学”。这个细微的差异,我们暂且看作是于记者的笔误,因为他的这段文字本身就不大通顺——我们甚至搞不清“他在美国从事的也是生物学信息咨询工作,因此在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这句话,到底是“据方舟子所言”,还是“据于记者自己所言”。无论如何,这篇文章被方舟子在这年6月20日全文转贴到新语丝网站。所以,这段话,包括“有口皆碑”这四个字,在当时是得到方舟子认可的。
  
  2001年8月6日,《新民周刊》发表苏庆先的《方舟子访谈:活跃在网络上的啄木鸟》一文,其中方舟子自己说:“此外,我还在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兼任咨询科学家。”这句话与《科学时报》两个月前的报道相比,有两个异点。第一,方舟子任职的公司,不再是“美国生物信息公司”,而是“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也就是说,方舟子没有透露他任职公司的真实名称。第二,方舟子的身份从“咨询科学家”,改成了“兼职咨询科学家”。
  
  有人曾为方舟子辩护说,他说自己在一家生物信息公司任职,但这并不一定是说自己作的是生物信息学家的工作。这个辩解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在学术界工作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在作学术工作。但是,如果藉此说方舟子在这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的工作与生物信息学无关,我们就会感到有些奇怪。按照常理,一个人向外界介绍自己的身份,或者明确自己工作的单位,如说“我在新语丝生物信息公司担任咨询科学家”,或者明确自己工作的性质,如说“我在美国一家生物信息公司负责保安咨询”,当然更可以两样都明确,如说“我是新语丝生物信息公司的保安咨询科学家”。而实际上,方舟子却把上述“正常答案”中最含混模糊、最不明确的内容重新组合在了一起,结果使人们既不知道他在哪家公司工作、也不知道他干什么工作。很显然,方舟子这么作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因为这种既可显示自己的身份、又不泄露丝毫事实真相的做法,决不是一个光明正大的人能够做出来的。无论如何,方舟子这么说,其主观意愿只能有一个、其客观效果也只能是一个,这就是:给人一个“方舟子是美国生物信息学科学家”的印象。
  
  那么,为什么刘菊花的文章出现较《科学时报•读书周刊》的文章晚,却没有提到方舟子的这个新招牌呢?我的猜测是,或者刘菊花撰写此文时间较早,但发表较晚,在撰写时方舟子还没有开始“在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兼任咨询科学家”(据网友透露,刘女士此文原为《中国青年报》的采访任务,但很可能因为刘菊花对方舟子阿谀太甚,该报后来没有发表此文。最后,这篇吹捧方舟子不遗余力的文章,被方舟子发表在新语丝网站上);或者方舟子当时要在刘女士面前树立起自己“在中学立志献身科学”的高大形像,没有向她透露自己放弃科学研究之后又去商业公司打工这个经历。
  
  总之,在2001年6月前后,方舟子主动向中国媒体透露,自己“在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兼任咨询科学家”。记住这个日期,记住这个事实,对我们的下一步分析,至关重要。
  
  (2) 方舟子是“生物信息学家”吗?
  
  方舟子这个“生物信息学家”的头衔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猜疑。这是因为,方舟子的履历整天在网上挂着,但任何人都无法从他的那个自我介绍中,找出能够把方舟子与“生物信息学家”联系到一起的信息。而方舟子呢,一面继续对外得意洋洋地显摆这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招牌,但另一方面,却把这家公司的名称、他在这家公司具体干什么工作等等信息遮掩得严严实实,至今也没敢让它们见到一丝阳光。
  
  但是,方舟子的马脚最终还是露了出来。2005年,在那篇嘲笑方舟子“就他自己的本行生物学,他也是个二百五”的帖子里,网友直言了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海外业务里的人,曾问方舟子:您自称是‘有口皆碑的生物信息学科学家’【方舟子按:我从未如此自称过,也没有人如此称呼过我】,请问,HMM(隐马氏模型)怎么个用法?HMM是生物信息学里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之一,大学本科就学了。可那位‘有口皆碑的科学家’方某博士却答不上来。【方舟子按:我什么时候被这么问过?又有什么义务必须回答?你是我的老师吗?】”(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tsunami70.txt)。
  
  从方舟子的这个矢口否认,以及拒绝回答人家的质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方舟子心虚了。他既不否定、也不肯定自己到底是不是“生物信息学家”这个关键问题,而只是说“我从未如此自称过,也没有人如此称呼过我”。我们就算方舟子“从未如此自称过”,——且不管到底是谁向中国媒体透露的这个消息,——但《科学时报》却千真万确地“称呼过”你为“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而且说你“在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你总该知道吧?不是你把这篇文章列在2001年6月20日新语丝“新到资料”的第一条吗?你怎么能公然撒谎说“没有人如此称呼过我”呢?
  
  从方舟子的公然撒谎,我们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如此矢口否认?我们知道,方舟子好名之心极强,对於别人的恭维,他向来是来者不拒,坦然接受。对於粉丝们吹捧他的帖子,无论多么肉麻下作,方舟子都会让它们在新语丝上公开“发表”—— 刘菊花的《网络奇才方舟子》不过是小小的一例而已。这就是野鹤所说的“仿效古代贪官的‘万民伞’把戏”。(野鹤:《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尽管如此,方舟子还要不时地、情不自禁地干些“不得不吹牛一下”的勾当。那么,方舟子为什么对“有口皆碑的生物信息学科学家”这个金字招牌如此害怕,避之唯恐不及呢?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方舟子根本就不是什么“生物信息学科学家”。因此,假如他承认自己是“生物信息学科学家”,则不仅“HMM(隐马氏模型)怎么个用法”这个问题他必须回答,其他类似问题也必然会络绎不绝,纷至沓来,让他无法招架。但是,方舟子也不敢明确地说,自己不是“生物信息学科学家”,如果那样的话,他以前的谎言就完全露馅儿了。所以,我们至今不知道他当时说“我从未如此自称过,也没有人如此称呼过我”,要否认的到底是“有口皆碑”四字,还是“生物信息学科学家”这个身份。至於方舟子用不记得“什么时候被这么问过”、(我)“有什么义务必须回答?你是我的老师吗”这样顽童般的借口来掩饰自己以前的“答不上来”,只能使他的心虚显得更加可笑。
  
  根据中文维基百科,“生物信息学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这个定义与英文维基百科该词条的定义大致一致。(http://en.wikipedia.org/wiki/Bioinxxxxatics)。作为一门学科,尽管生物信息学的起源可以上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甚至更早,但实际上,目前的生物信息学是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才成长壮大起来的。“生物信息学”这个词,bioinxxxxatics,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叫得震天价响。1988年,美国建立了一个生物信息学机构,其名称是“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xxxxation”(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当时它并没有采用“生物信息学”这个称呼。直到1994年,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 建立“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uropean Bioinxxxxatics Institute,EBI), Bioinxxxxatics这个词汇才开始逐渐流行。1996年,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即方舟子后来在加州的“定居地”,建立了Structural Bioinxxxxatics, Inc.,据信是美国最早的“生物信息公司”之一。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生物信息学成了它的最大受益学科,以致有人说:“这个被称为生物信息学的新领域已经激起了学术界和投资者的兴趣。”(Christos Ouzounis. 2000. Two or three myths about bioinxxxxatics. Bioinxxxxatics 16, 187-189)。确实,在世纪之交,生物信息学是中国大陆最热门的学科之一,不论是搞生物的还是搞计算机的,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投资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芯片简直就成了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它们和纳米技术成了继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后最能够吸引投资人热情的名词术语。(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芯片本来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当时,中国很多人都把二者连在一起。)
  
  了解了生物信息学的上述背景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方舟子对生物信息学有什么造诣。从他的那篇博士论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方舟子曾作过蛋白质的序列分析。(“Applying a 2-dimensional sequence analysis method called Hydrophobic Cluster Analysis, we have aligned RAP30 to bacterial sigma factors.”)
  而Wang Bo Qing也曾在自己的论文中感谢方舟子帮助他们作序列分析。除此之外,笔者没有发现方舟子对生物信息学领域有任何涉足。
  
  又据方舟子自己说:“我计划做博士后时还差一点去做分子进化论,后来是我博士的导师告诉我那个方向太枯燥,天天在计算机前面做数据分析,才没有去。”(刘铮:《方是民(方舟子)博士采访录》)。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方舟子在MSU毕业前夕,仍旧对生物信息学一无所知——他连分子进化论是“天天在计算机前面做数据分析”这么简单的事实都需要巴顿来告诉他。
  
  应该承认,蛋白质的序列分析确实是生物信息学的内容之一。但是,这些东西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就象数学知识对於物理学研究一样。并且,这些生物信息学的知识、方法、手段大都可以无师自通,就象你不需要交钱请人指导你如何使用电脑视窗系统一样。所以,Christos Ouzounis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指出的几个关于生物信息学的“迷思”,第一个就是:“生物信息学人人可做”。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序列分析的简单容易。(方舟子所用的“Hydrophobic Cluster Analysis”,属於最简单的蛋白质序列分析方法,在进入21世纪之后,已经很少有人使用。)
  
  实际上,生物信息学包括的内容很深很广,维基百科罗列了十三个研究领域,“分子进化论”(Computational evolutionary biology) 就是其中之一。连一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都不知道,仅仅因为自己掌握了那么一丁点儿知识,仅仅使用了那么几下操作工具,就宣称自己是“生物信息学科学家”,那岂不是人人都可以说自己是电脑程序师、人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数学家了吗?——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如何使用电脑视窗系统、都经常使用加减乘除这些数学知识。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方舟子所具备的生物信息学知识,绝对不足以给他戴上“生物信息学家”的桂冠,他也根本不可能是什么“有口皆碑的生物信息学家”。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生物信息公司”会向他咨询生物信息学的问题——除非是一个骗子公司,或者是方舟子自己编造的公司。
  
  问题是,方舟子当时已经有了生物化学家、分子生物学家两顶桂冠,他为什么还要再给自己挂上一个“美国生物信息学科学家”的牌子呢?或者说,生物学的分支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看上生物信息学呢?现在看来,可能的原因至少有两个。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方舟子在当时并不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具体内容,但却对“生物信息学”的名气有所耳闻——就象他曾经听说过“中心粒”一样。而那家雇佣他的公司确实是要他干一些关于“生物学信息”的工作,所以他就以为自己是“生物信息学家”了。支持这个假设的证据,除了于彤记者在首次披露方舟子的这个身份时所说的“至今他在美国从事的也是生物学信息咨询工作”之外,还有一例。
  
  2004年底,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上与人辩论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为了显示自己的资格,方舟子说:“我虽然不从事转基因技术的开发,但是我受过分子遗传学的专业训练,曾经做过多年的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前沿研究。转基因技术不过是分子遗传学的具体应用,因此我看得懂这方面的论文,也一直关注这个领域的进展,与明显没有受过生物学训练的沈树相比,那是专得不能再专了。”(方舟子:《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答沈树〈质疑《别怕,不是要转你的基因》〉》)。
  
  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比人家“专得不能再专了”,方舟子以专家的架式说:
  
  “我认为安全可靠的,是上市或准备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因为这些食品都按要求做过了体外实验和动物试验,包括:‘机理研究’——转基因生产的外源蛋白质是否会让植物产生有害成分;‘消化性研究’——外源蛋白质是否能在消化道中被快速消化(不容易消化的蛋白质有可能导致过敏);‘生物信息筛选’——是否含有已知的过敏原和毒素;‘急性口服毒性研究’——用纯化的外源蛋白质,以至少比人类进食量高1000倍的比率喂养小鼠2周,看是否会中毒;‘动物营养研究’——把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同类食品做比较,确定它们有相同的成分、营养和功能。”
  
  我们且不管方舟子上面说的这一大套到底是从哪里弄来的,我们此时只需要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生物信息筛选”这六个字上即可。恕笔者孤陋寡闻,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生物信息筛选”这个词组,而且,我也搞不懂为什么(检查)“是否含有已知的过敏原和毒素”这样的“体外实验和动物试验”会被冠以“生物信息筛选”这个名称。用这六个字来google互联网,只得到9个“查询结果”,其中6个来自方舟子的文章,另外3个是“成都康弘集团研发部生物信息筛选中心”。“百度一下”这六个字,有72个网页含有这个词组,但百度只显示了19个网页,其中14个来自方舟子的文章,3个来自“成都康弘集团”,其余两个根本就不含“生物信息筛选”字串。那么,“生物信息筛选”会不会是方舟子“直译”英文之后的产品呢?我把这六个字“直译”成英文,“biological inxxxxation screening”,然后用它们来google。结果显示:“找不到和您的查询‘“biological inxxxxation screening”’相符的网页。”也就是说,这个“生物信息筛选”,完全可以说是方舟子的独家发明(假设成都康弘集团采用了方舟子的发明)。
  
  如果我们把“生物学信息”、“生物信息筛选”、“美国生物信息公司”、以及“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这些词汇综合到一起来思考,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重建”出这样的历史:“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雇佣方舟子从事“生物学信息”的“筛选”工作,於是方舟子自作聪明地创造出了“生物信息筛选”这么个独特的专有名词。方舟子当时以为这样的工作就是所谓的“生物信息学”,於是又对外挂出了“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的招牌。
  
  当然,方舟子悬挂这个招牌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这就是:当时正是国内投资生物芯片高峰时期。目前中国的几十家生物芯片公司和研究机构,绝大部分是在21世纪最初几年建立的。当时国内搞基因芯片的人才奇缺,任何具有欧美“生物学博士”身份的人,几乎都有被聘任为“首席科学家”的可能,不管他对基因芯片是否了解——当时很多投资商的目的是铺摊子,摆架子,以从股市赚钱,所以很多“首席科学家”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牌位,但物质利益却是相当丰厚的。面对当时中国的生物技术投资热潮,方舟子难免心动眼热,於是挂出“美国生物信息学科学家”的幌子,其目的就是想要吸引投资商的注意,就如同几千年前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吸引来周文王一样。当然,这个原因与前一个原因并不互相排斥的,它们完全可能是互相重叠的。
  
  很可能有人会对我的第二种猜测表示怀疑,因为方舟子向来给人一种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印象,而且,他打假的对象主要就是这类招摇撞骗之徒,他怎么会自己也编造一个身份来“招摇”呢?这就是我在下面所要讨论的问题。
  
  【下节预告:(3)、商人方舟子】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汉字为什么是世界上最龌龊的茅坑
2005: 北大,你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
2004: 保姆揭秘:我在名教授家看到腐败
2002: 鲍林晚年的失误及其启示
2002: 最新全球高校获诺贝尔奖人次大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