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生物信息學家方舟子”考
送交者: 亦明 2007年11月09日14:29:0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4 “生物信息學家方舟子”考
  
  方舟子在擺脫了科學研究之後,並沒有脫離科學界——這句話雖然聽上去有些彆扭,但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事實是,方舟子雖然放棄了在美國的科學研究,但他卻轉行到中國的科學界當上了“學術警察”。 也就是說,他雖然前後干的不是一樣的活兒,但卻都在“一個部門”工作。另外,方舟子雖然不搞科學研究了,但他的學術頭銜卻象魔術師變戲法似的,召之即來。在方舟子的所有“學術後”學術頭銜中,最受人們注意的一個,就是“生物信息學家”。
  
  (1) “生物信息學家方舟子”的來龍去脈
  
  據我們所知,在1998年底告別科學實驗室之前,方舟子從來就沒有公開說過自己是生物信息學家。那麼,方舟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呼自己為生物信息學家的呢?
  
  2000年2月21日,《科學時報》發表劉華傑對方舟子的採訪,題為《生物化學家•詩人•網民——網上訪科學/人文兩棲學人方舟子》。這篇文章總共八千多字,方舟子在其中披露了自己的不少隱私,但他並沒有提到自己是生物信息學家。
  
  2000年6月14日,《中華讀書報》發錶王洪波的《網絡奇才方舟子嶄露鋒芒》一文。方舟子的那個基因專利的消息就是在這篇文章中最早透露的,但其中也沒有提到方舟子是生物信息學家。
  
  2001年7月18日,劉菊花在新語絲上發表《網絡奇才方舟子》一文。全文八千餘字,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方舟子的口述自傳。但其中還是沒有提到“生物信息學家”這個頭銜。
  
  但是,在2001年6月15日的《科學時報•讀書周刊》上,有一篇署名“本報記者於彤”的文章,題目是:《直面中國學術腐敗:在潰瘍處撒“鹽”》。 文章開頭第一段話就是:“6月11日,在第一次握手之後,方舟子與江曉原又將各奔東西。方舟子,美國生物信息公司諮詢科學家,‘新語絲’網站負責人,此次回國為參加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的攝製。”這是大概是方舟子首次以“美國生物信息公司諮詢科學家”的身份在國人面前亮相。
  
  在這篇文章中,還有這樣一段話:“據方舟子所言,他的文章都是經人檢舉,然後多方收集資料,才在網上發表的。尤其是在生物學領域,這是方舟子本人的專業,而且至今他在美國從事的也是生物學信息諮詢工作,因此在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細心的讀者大概會注意到,於彤在文章中說的是“生物學信息”,並非“生物信息學”。這個細微的差異,我們暫且看作是於記者的筆誤,因為他的這段文字本身就不大通順——我們甚至搞不清“他在美國從事的也是生物學信息諮詢工作,因此在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這句話,到底是“據方舟子所言”,還是“據於記者自己所言”。無論如何,這篇文章被方舟子在這年6月20日全文轉貼到新語絲網站。所以,這段話,包括“有口皆碑”這四個字,在當時是得到方舟子認可的。
  
  2001年8月6日,《新民周刊》發表蘇慶先的《方舟子訪談:活躍在網絡上的啄木鳥》一文,其中方舟子自己說:“此外,我還在一家美國生物信息公司兼任諮詢科學家。”這句話與《科學時報》兩個月前的報道相比,有兩個異點。第一,方舟子任職的公司,不再是“美國生物信息公司”,而是“一家美國生物信息公司”。也就是說,方舟子沒有透露他任職公司的真實名稱。第二,方舟子的身份從“諮詢科學家”,改成了“兼職諮詢科學家”。
  
  有人曾為方舟子辯護說,他說自己在一家生物信息公司任職,但這並不一定是說自己作的是生物信息學家的工作。這個辯解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因為在學術界工作的人,並不一定都是在作學術工作。但是,如果藉此說方舟子在這家“美國生物信息公司”的工作與生物信息學無關,我們就會感到有些奇怪。按照常理,一個人向外界介紹自己的身份,或者明確自己工作的單位,如說“我在新語絲生物信息公司擔任諮詢科學家”,或者明確自己工作的性質,如說“我在美國一家生物信息公司負責保安諮詢”,當然更可以兩樣都明確,如說“我是新語絲生物信息公司的保安諮詢科學家”。而實際上,方舟子卻把上述“正常答案”中最含混模糊、最不明確的內容重新組合在了一起,結果使人們既不知道他在哪家公司工作、也不知道他幹什麼工作。很顯然,方舟子這麼作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因為這種既可顯示自己的身份、又不泄露絲毫事實真相的做法,決不是一個光明正大的人能夠做出來的。無論如何,方舟子這麼說,其主觀意願只能有一個、其客觀效果也只能是一個,這就是:給人一個“方舟子是美國生物信息學科學家”的印象。
  
  那麼,為什麼劉菊花的文章出現較《科學時報•讀書周刊》的文章晚,卻沒有提到方舟子的這個新招牌呢?我的猜測是,或者劉菊花撰寫此文時間較早,但發表較晚,在撰寫時方舟子還沒有開始“在一家美國生物信息公司兼任諮詢科學家”(據網友透露,劉女士此文原為《中國青年報》的採訪任務,但很可能因為劉菊花對方舟子阿諛太甚,該報後來沒有發表此文。最後,這篇吹捧方舟子不遺餘力的文章,被方舟子發表在新語絲網站上);或者方舟子當時要在劉女士面前樹立起自己“在中學立志獻身科學”的高大形像,沒有向她透露自己放棄科學研究之後又去商業公司打工這個經歷。
  
  總之,在2001年6月前後,方舟子主動向中國媒體透露,自己“在一家美國生物信息公司兼任諮詢科學家”。記住這個日期,記住這個事實,對我們的下一步分析,至關重要。
  
  (2) 方舟子是“生物信息學家”嗎?
  
  方舟子這個“生物信息學家”的頭銜一出現,就引起了人們的猜疑。這是因為,方舟子的履歷整天在網上掛着,但任何人都無法從他的那個自我介紹中,找出能夠把方舟子與“生物信息學家”聯繫到一起的信息。而方舟子呢,一面繼續對外得意洋洋地顯擺這個“美國生物信息公司諮詢科學家”招牌,但另一方面,卻把這家公司的名稱、他在這家公司具體幹什麼工作等等信息遮掩得嚴嚴實實,至今也沒敢讓它們見到一絲陽光。
  
  但是,方舟子的馬腳最終還是露了出來。2005年,在那篇嘲笑方舟子“就他自己的本行生物學,他也是個二百五”的帖子裡,網友直言了透露了這樣一個細節:“海外業務里的人,曾問方舟子:您自稱是‘有口皆碑的生物信息學科學家’【方舟子按:我從未如此自稱過,也沒有人如此稱呼過我】,請問,HMM(隱馬氏模型)怎麼個用法?HMM是生物信息學裡的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之一,大學本科就學了。可那位‘有口皆碑的科學家’方某博士卻答不上來。【方舟子按:我什麼時候被這麼問過?又有什麼義務必須回答?你是我的老師嗎?】”(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tsunami70.txt)。
  
  從方舟子的這個矢口否認,以及拒絕回答人家的質疑,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方舟子心虛了。他既不否定、也不肯定自己到底是不是“生物信息學家”這個關鍵問題,而只是說“我從未如此自稱過,也沒有人如此稱呼過我”。我們就算方舟子“從未如此自稱過”,——且不管到底是誰向中國媒體透露的這個消息,——但《科學時報》卻千真萬確地“稱呼過”你為“美國生物信息公司諮詢科學家”,而且說你“在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你總該知道吧?不是你把這篇文章列在2001年6月20日新語絲“新到資料”的第一條嗎?你怎麼能公然撒謊說“沒有人如此稱呼過我”呢?
  
  從方舟子的公然撒謊,我們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他為什麼要如此矢口否認?我們知道,方舟子好名之心極強,對於別人的恭維,他向來是來者不拒,坦然接受。對於粉絲們吹捧他的帖子,無論多麼肉麻下作,方舟子都會讓它們在新語絲上公開“發表”—— 劉菊花的《網絡奇才方舟子》不過是小小的一例而已。這就是野鶴所說的“仿效古代貪官的‘萬民傘’把戲”。(野鶴:《欺世盜名的江湖騙子》)。儘管如此,方舟子還要不時地、情不自禁地幹些“不得不吹牛一下”的勾當。那麼,方舟子為什麼對“有口皆碑的生物信息學科學家”這個金字招牌如此害怕,避之唯恐不及呢?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方舟子根本就不是什麼“生物信息學科學家”。因此,假如他承認自己是“生物信息學科學家”,則不僅“HMM(隱馬氏模型)怎麼個用法”這個問題他必須回答,其他類似問題也必然會絡繹不絕,紛至沓來,讓他無法招架。但是,方舟子也不敢明確地說,自己不是“生物信息學科學家”,如果那樣的話,他以前的謊言就完全露餡兒了。所以,我們至今不知道他當時說“我從未如此自稱過,也沒有人如此稱呼過我”,要否認的到底是“有口皆碑”四字,還是“生物信息學科學家”這個身份。至於方舟子用不記得“什麼時候被這麼問過”、(我)“有什麼義務必須回答?你是我的老師嗎”這樣頑童般的藉口來掩飾自己以前的“答不上來”,只能使他的心虛顯得更加可笑。
  
  根據中文維基百科,“生物信息學利用應用數學、信息學、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方法研究生物學的問題。”這個定義與英文維基百科該詞條的定義大致一致。(http://en.wikipedia.org/wiki/Bioinxxxxatics)。作為一門學科,儘管生物信息學的起源可以上推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甚至更早,但實際上,目前的生物信息學是伴隨着人類基因組計劃才成長壯大起來的。“生物信息學”這個詞,bioinxxxxatics,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才叫得震天價響。1988年,美國建立了一個生物信息學機構,其名稱是“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xxxxation”(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當時它並沒有採用“生物信息學”這個稱呼。直到1994年,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 建立“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uropean Bioinxxxxatics Institute,EBI), Bioinxxxxatics這個詞彙才開始逐漸流行。1996年,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即方舟子後來在加州的“定居地”,建立了Structural Bioinxxxxatics, Inc.,據信是美國最早的“生物信息公司”之一。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基本”完成,生物信息學成了它的最大受益學科,以致有人說:“這個被稱為生物信息學的新領域已經激起了學術界和投資者的興趣。”(Christos Ouzounis. 2000. Two or three myths about bioinxxxxatics. Bioinxxxxatics 16, 187-189)。確實,在世紀之交,生物信息學是中國大陸最熱門的學科之一,不論是搞生物的還是搞計算機的,不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投資界,生物信息學和基因芯片簡直就成了生物技術的主要內容,它們和納米技術成了繼計算機網絡技術之後最能夠吸引投資人熱情的名詞術語。(生物信息學和基因芯片本來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在當時,中國很多人都把二者連在一起。)
  
  了解了生物信息學的上述背景之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方舟子對生物信息學有什麼造詣。從他的那篇博士論文中,我們可以知道,方舟子曾作過蛋白質的序列分析。(“Applying a 2-dimensional sequence analysis method called Hydrophobic Cluster Analysis, we have aligned RAP30 to bacterial sigma factors.”)
  而Wang Bo Qing也曾在自己的論文中感謝方舟子幫助他們作序列分析。除此之外,筆者沒有發現方舟子對生物信息學領域有任何涉足。
  
  又據方舟子自己說:“我計劃做博士後時還差一點去做分子進化論,後來是我博士的導師告訴我那個方向太枯燥,天天在計算機前面做數據分析,才沒有去。”(劉錚:《方是民(方舟子)博士採訪錄》)。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方舟子在MSU畢業前夕,仍舊對生物信息學一無所知——他連分子進化論是“天天在計算機前面做數據分析”這麼簡單的事實都需要巴頓來告訴他。
  
  應該承認,蛋白質的序列分析確實是生物信息學的內容之一。但是,這些東西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就象數學知識對於物理學研究一樣。並且,這些生物信息學的知識、方法、手段大都可以無師自通,就象你不需要交錢請人指導你如何使用電腦視窗系統一樣。所以,Christos Ouzounis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指出的幾個關於生物信息學的“迷思”,第一個就是:“生物信息學人人可做”。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序列分析的簡單容易。(方舟子所用的“Hydrophobic Cluster Analysis”,屬於最簡單的蛋白質序列分析方法,在進入21世紀之後,已經很少有人使用。)
  
  實際上,生物信息學包括的內容很深很廣,維基百科羅列了十三個研究領域,“分子進化論”(Computational evolutionary biology) 就是其中之一。連一門學科所包含的內容都不知道,僅僅因為自己掌握了那麼一丁點兒知識,僅僅使用了那麼幾下操作工具,就宣稱自己是“生物信息學科學家”,那豈不是人人都可以說自己是電腦程序師、人人都可以宣稱自己是數學家了嗎?——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如何使用電腦視窗系統、都經常使用加減乘除這些數學知識。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方舟子所具備的生物信息學知識,絕對不足以給他戴上“生物信息學家”的桂冠,他也根本不可能是什麼“有口皆碑的生物信息學家”。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生物信息公司”會向他諮詢生物信息學的問題——除非是一個騙子公司,或者是方舟子自己編造的公司。
  
  問題是,方舟子當時已經有了生物化學家、分子生物學家兩頂桂冠,他為什麼還要再給自己掛上一個“美國生物信息學科學家”的牌子呢?或者說,生物學的分支那麼多,他為什麼偏偏看上生物信息學呢?現在看來,可能的原因至少有兩個。
  
  第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方舟子在當時並不了解生物信息學的具體內容,但卻對“生物信息學”的名氣有所耳聞——就象他曾經聽說過“中心粒”一樣。而那家僱傭他的公司確實是要他干一些關於“生物學信息”的工作,所以他就以為自己是“生物信息學家”了。支持這個假設的證據,除了於彤記者在首次披露方舟子的這個身份時所說的“至今他在美國從事的也是生物學信息諮詢工作”之外,還有一例。
  
  2004年底,方舟子在《中國青年報》上與人辯論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問題。為了顯示自己的資格,方舟子說:“我雖然不從事轉基因技術的開發,但是我受過分子遺傳學的專業訓練,曾經做過多年的分子遺傳學方面的前沿研究。轉基因技術不過是分子遺傳學的具體應用,因此我看得懂這方面的論文,也一直關注這個領域的進展,與明顯沒有受過生物學訓練的沈樹相比,那是專得不能再專了。”(方舟子:《如何看待轉基因技術?——答沈樹〈質疑《別怕,不是要轉你的基因》〉》)。
  
  為了證明自己確實比人家“專得不能再專了”,方舟子以專家的架式說:
  
  “我認為安全可靠的,是上市或準備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因為這些食品都按要求做過了體外實驗和動物試驗,包括:‘機理研究’——轉基因生產的外源蛋白質是否會讓植物產生有害成分;‘消化性研究’——外源蛋白質是否能在消化道中被快速消化(不容易消化的蛋白質有可能導致過敏);‘生物信息篩選’——是否含有已知的過敏原和毒素;‘急性口服毒性研究’——用純化的外源蛋白質,以至少比人類進食量高1000倍的比率餵養小鼠2周,看是否會中毒;‘動物營養研究’——把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同類食品做比較,確定它們有相同的成分、營養和功能。”
  
  我們且不管方舟子上面說的這一大套到底是從哪裡弄來的,我們此時只需要把我們的目光聚焦到“生物信息篩選”這六個字上即可。恕筆者孤陋寡聞,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生物信息篩選”這個詞組,而且,我也搞不懂為什麼(檢查)“是否含有已知的過敏原和毒素”這樣的“體外實驗和動物試驗”會被冠以“生物信息篩選”這個名稱。用這六個字來google互聯網,只得到9個“查詢結果”,其中6個來自方舟子的文章,另外3個是“成都康弘集團研發部生物信息篩選中心”。“百度一下”這六個字,有72個網頁含有這個詞組,但百度只顯示了19個網頁,其中14個來自方舟子的文章,3個來自“成都康弘集團”,其餘兩個根本就不含“生物信息篩選”字串。那麼,“生物信息篩選”會不會是方舟子“直譯”英文之後的產品呢?我把這六個字“直譯”成英文,“biological inxxxxation screening”,然後用它們來google。結果顯示:“找不到和您的查詢‘“biological inxxxxation screening”’相符的網頁。”也就是說,這個“生物信息篩選”,完全可以說是方舟子的獨家發明(假設成都康弘集團採用了方舟子的發明)。
  
  如果我們把“生物學信息”、“生物信息篩選”、“美國生物信息公司”、以及“美國生物信息公司諮詢科學家”這些詞彙綜合到一起來思考,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重建”出這樣的歷史:“一家美國生物信息公司”僱傭方舟子從事“生物學信息”的“篩選”工作,於是方舟子自作聰明地創造出了“生物信息篩選”這麼個獨特的專有名詞。方舟子當時以為這樣的工作就是所謂的“生物信息學”,於是又對外掛出了“美國生物信息公司諮詢科學家”的招牌。
  
  當然,方舟子懸掛這個招牌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這就是:當時正是國內投資生物芯片高峰時期。目前中國的幾十家生物芯片公司和研究機構,絕大部分是在21世紀最初幾年建立的。當時國內搞基因芯片的人才奇缺,任何具有歐美“生物學博士”身份的人,幾乎都有被聘任為“首席科學家”的可能,不管他對基因芯片是否了解——當時很多投資商的目的是鋪攤子,擺架子,以從股市賺錢,所以很多“首席科學家”實際上就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牌位,但物質利益卻是相當豐厚的。面對當時中國的生物技術投資熱潮,方舟子難免心動眼熱,於是掛出“美國生物信息學科學家”的幌子,其目的就是想要吸引投資商的注意,就如同幾千年前姜太公用直鈎釣魚吸引來周文王一樣。當然,這個原因與前一個原因並不互相排斥的,它們完全可能是互相重疊的。
  
  很可能有人會對我的第二種猜測表示懷疑,因為方舟子向來給人一種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的印象,而且,他打假的對象主要就是這類招搖撞騙之徒,他怎麼會自己也編造一個身份來“招搖”呢?這就是我在下面所要討論的問題。
  
  【下節預告:(3)、商人方舟子】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漢字為什麼是世界上最齷齪的茅坑
2005: 北大,你為什麼要和自己過不去?!
2004: 保姆揭秘:我在名教授家看到腐敗
2002: 鮑林晚年的失誤及其啟示
2002: 最新全球高校獲諾貝爾獎人次大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