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收入萬寶的這篇文章, 是為了和陳志武的文章做一比較: 看似兩篇無關的文章, 確比出了兩人的高下
送交者: 雷神 2008年09月24日10:42:4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萬寶: 美國衰退的根本原因
送交者: 萬寶 2008年09月22日20:41:58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美國衰退的根本原因

萬寶

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狀況直接影響着全世界絕大多數的人,比如美元貶值就直接造成所有持有美元外匯的國家的財富損失。從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任何角度來講,美國的衰落對世界多數人利益及地球文明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但是,不幸的是美國的衰落似乎是正在開始。美國製造業嚴重衰退、外貿巨額逆差、就業市場低迷、財政龐大赤字、次貸危機、房價暴跌、美元貶值、金融危機,等等,經濟衰退顯而易見。

美國的衰退問題其根本是物質生產 (財富創造) 的小數量低效率高成本及高支出,而不是其它問題。以房地產問題為例,隨着三大銀行的破產,現在被討論很多的是房市低迷及由此引發的次貸危機。有人甚至認為房市低迷及次貸危機是衰退的最重要原因。其實,從客觀上來講,房地產價格本身就不應該成為重要社會問題。為什麽呢?很簡單:房地產價格的高低對社會總財富量不構成影響,而只是影響社會財富占有的分配問題!房價高了,賣方多得錢,房價低了,買方少出錢。房子還是同樣的房子,房價的高低只是錢在買賣雙方的分配問題。本來這幾年美國房價就漲的過快,尤其是東西海岸房價過高的地方房價漲到了遠遠超過其實際的使用價值,現在即使恢復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前的房價,也沒有甚麼了不起的。即使現有的房主及破產銀行的職員失去一些他們好運氣時得到的財富,他們那些失去的財富也只是轉移到了新的房產購買者身上。從市場經濟角度看,為什麽五年前二十萬買的房子,即使五年後的今天市值曾達到六十萬,新的買主就不能低於六十萬買?就不能隨着市場的波動與供求關係而降回二十萬?如果說房市的低迷使一些人失去了住房,相應的結果應該是同樣數量的人用較少的支出的得到了住房,這算甚麼危機呢?破產銀行的職員們及客戶們,尤其是高級職員及大客戶,本來就擁有比較社會中其他人高出很多的收入,銀行破產後即使降到普通人的工作收入及生活水準或改行作普通種類的工作,有甚麼不該呢?最近據報道雷曼宣告破產,但雷曼紐約辦公室的一萬員工仍可分享25 億美元的紅利。餐館老闆可以因為餐館虧損而貧窮潦倒,房主及銀行職員銀行客戶為什麽不能呢?同時,房價過高也升高了美國產品生產經營的成本。所以,美國用國家稅款進行的 7000 億救市計劃是完全錯誤的,也是不公平的。

美國衰落的問題其根本是財富創造相對低迷的問題。一個社會要繁榮發達,首先是要保證巨大的財富創造能力與實際的創造結果,其次是高效的流通(其實流通也是社會財富價值存在的一部分),再其次才是合理的分配。而且,這個的巨大的財富創造過程還應該是高效率低成本。尤其是在一個相互競爭的環境中,財富創造的大數量高效率低成本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所在,這簡單的道理與現象在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的崛起及歐洲工業革命中等一再證明。而現在的美國,比如和中國比較,其物質生產財富創造顯然是相對的小數量低效率高成本。中國的工作人員一個小時的成本可以低於一美元,美國最低工資比如紐約州必須不低於7.15 美元,即美國的勞動力成本是中國的十倍以上。加上房屋場所等費用較高的因素,美國的生產成本明顯極大的高於中國等國。而且,無論政治體制如何,在一定意義上現在的中國經濟是比歐美還更為資本主義化更自由化,生產能力更大效率更高。在這樣物質生產財富創造的小數量低效率高成本情況下,美國還要維持較其他國家大出很多倍的軍費戰爭費及行政費的龐大支出,美國的衰退自然不可避免,並已經開始。這才是美國衰退的根本原因。

這裡要講一下,最低工資法本身就是世界上最不講理法規之一。首先,最低工資法不公平,是對沒有工作的人不公平。如果一個人找不到或沒有能力完成每小時 7.15 美元的工作,而受能力或機會的限制,他(她)可以為某一個公司工作但每小時只能創造 7 美元的價值,這個公司老闆怎麽辦?讓他(她)為這個公司工作但每小時依法給 7.15 美元?這樣他(她)為公司每工作 1 小時,公司虧損 0.15 美元。公司顯然不能進行這樣的虧損性經營。如果公司讓他(她)工作但每小時發 7 美元,即使公司一分錢不賺,還違犯勞工法。這樣公司只好不僱傭他(她)工作,其結果首先就是他(她)被勞工法剝奪了工作權利和機會。雖然他(她)不能工作或許對其他勞工可能會有好處(勞工競爭),但對他(她)而言即使每小時掙 7 美元當然也比沒工作好。第二,最低工資法限制了一些人的工作權利與機會,相應的就限制了社會財富的創造數量。一個人,你不讓他(她)工作創造社會財富,但又不能殺死他(她),他(她)還是要消耗社會財富以維持生存。第三,美國紐約這裡規定最低工資每小時 7.15 美元,但你不能要求其它國家地區作同樣的法律規定,尤其是在現在全球化的大形勢下,美國的生產成本必然較高,產品競爭力必然較低。美國很多企業搬到中國印度墨西哥進行生產,也就不足為奇。產品競爭力低及少產多支的後果,使衰退成為自然。

還有,就是典型的欺行霸市的法律規定人每星期最多只能工作 40 小時,否則要多出這費那費比如超時工資費等。工作是每一個自由人最基本的人權之一,使用自己的時間工作生活是天經地義的天賦人權。每周共有 168 小時,憑什麽規定勞動者每周只能工作 40 小時,否則就要一堆附加條件?去問一問美國那些制定法律執行法律的總統州長議員們,他(她)們有哪一個每周工作少於 40 個小時?競選也是工作。民主黨人士可以要求約翰•麥凱恩每周工作不超過 40 小時嗎?共和黨人士可以要求巴拉克•奧巴馬每周工作不超過 40 小時嗎?麥凱恩、奧巴馬為了自己的競選利益每星期工作遠遠超過 40 小時,平民百姓為什麽不能呢?只要雇主雇員共同同意,並且沒有強迫或欺騙,人完全沒有必要一定要限制每周工作少於 40 小時或規定最低工資。重要的,限制人們的工作時間,顯然是社會人力資源的浪費,也是社會(比如美國)競爭力低下的重要因素,是衰退的重要原因。

這裡提供一個笑話,雖然我相信這只是一個笑話,也是反映了美國物質生產問題嚴重的事實。美國紐約州前州長斯皮策在任紐約州司法部長時,曾因大力整頓華爾街的不法潛規則而名聲遠揚,當時有人甚至預測他可能會在未來問鼎白宮。後來他因為性醜聞下台後,有人仿照他的口吻寫了下面這段搞笑文字:“美國聯邦政府要給我們每人寄來600美元的稅收回扣來刺激美國經濟,但我們卻為怎麼花費這筆錢犯難。要是把錢花在 沃爾瑪超市吧,錢就會被中國人賺走了;要是把錢花在加油站吧,錢就會被阿拉伯人賺走了;要是把錢花在計算機上吧,錢就會被印度人賺走了;要是把錢花在買水果上吧,錢就會被墨西哥、洪都拉斯和危地馬拉人賺走了;要是把錢花在買好車上吧,錢就會被德國人賺走了;要是花錢買沒用的廢物吧,錢就會被台灣人賺走了。。。。。。所有這些途徑都不能把錢留在美國刺激美國經濟。要把錢留在美國,唯一途徑就是把錢花在買女人和啤酒上,因為只有他們才是美國僅剩的本國產品了。我已經盡了自己的力, 並在此感謝大家的幫助”。----艾略特 斯皮策 (紐約州前州長)。

總而言之,美國的衰退已經開始,其根本原因是財富創造的小數量低效率高成本及財富使用的高支出,其解決辦法自然是財富創造的大數量高效率低成本及財富使用的低支出。

中國的發展則一定要以美國的衰退為鑑戒,繼續保證財富創造的大數量高效率低成本,並爭取儘可能的低支出。

萬寶
wanbao2009@gmail.com
2008年9月22日

 

陳志武先生的文章正好注釋當前美國這場危機的實質
送交者: lesson 2008年09月23日21:04:2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lesson 按: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 把一個國家的經濟往“服務型經濟” 上引, 是不夠明智的。 美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 沒有自己的生產力。 美國的“服務型經濟”是依仗強勢美元而發展的。 其他國家是學不來的, 也不可能學到。 因為美國不答應。 文中對小學教育應有個寬鬆環境, 是有可取之處。




陳志武:中國教育不轉型,國家只能賣苦力

--------------------------------------------------------------------------------

南都周刊 2008-09-23 16:25:53

(陳志武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終身教授,經濟學家。)


這些年看到這麼多從國內培養出來的傑出高材生,他們在專業上這麼突出,但思維方式那麼僵化、偏執,社會交往能力又那麼差,除了自己狹窄的專業就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怎麼表達自己,讓我非常痛心。這些問題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學校教育、家教和社會文化教育。

產業結構難轉型,教育有責任

  我不是研究教育的專家,但是,這些年看到國內(的教育),特別是我自己從小在中國受教育,然後又去了美國,自然有許多觀察和體會。到目前為止,我這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學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縣開始上小學,1979年讀完高中在長沙上大學,1986年去美國讀研究生,1990年畢業以後至今一直在美國的大學教書。我有兩個女兒,一個15歲,一個13歲,她們在美國出生、長大,這些年看着她們在美國上學。同時,也因為我跟國內的一些大學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國內同行和教育界學者、業者每天的運作目標。這些經歷和觀察讓我確實感觸比較多,特別是這些年看到這麼多從國內培養出來的傑出高材生,他們在專業上這麼突出,但思維方式那麼僵化、偏執,社會交往能力又那麼差,除了自己狹窄的專業就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怎麼表達自己,讓我非常痛心。

  由於國內教育體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絕大多數中國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術活,難以在美國社會或其他非華人社會出人頭地,這些都很悲哀。原來沒有全球化時不知道這些,但現在中國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競爭優勢與劣勢了。這些問題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學校教育、家教和社會文化教育。

  我們說,中國社會現在處於轉型時期,尤其是經濟領域面臨很大的挑戰。現在提得比較多的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這一點大家都講。但想想中國為什麼建設不了創新型國家?為什麼這麼艱難?光靠在街上掛很多橫幅、標語,在核心報紙上發表一些社論,就能把這個國家建設成創新型國家?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不少。比如,講到中國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廣東,還是其它省份,都很難建立品牌。所以,難以通過品牌賺更多錢,而只能製造一些玩具或者說製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機器和電腦,只能是賣苦力。

  為什麼難以建立品牌、難以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原因當然包括法治制度、產權保護以及國有制的問題,但也與中國教育體系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關係非常緊密。

美國教育重通才,中國教育重技術

  從歷史來看,產業結構本身的變化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結構的變化總是相輔相成的。例如,原來中國的科舉考試,從某一種意義上,科舉考試對於專制的農業社會是夠用的,是可以行得通的。回過頭看,過去中國儘管統治是專制的,但實際上那時候的政府是小政府,當官的也用不着像今天這樣宏觀調控經濟。當時的考試只是考四書五經,我覺得科舉對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是合適的,對當時的“小政府”來說也夠用。

  可是,現在的教學與考試內容就很不一樣,也會而且應該與時俱進。例如,中國經濟今天以製造業為主體,這當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學要培養很多的工程師。相比之下,美國的服務業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國的教育體系側重點就不同,是側重通識教育,培養通才。在中國和日本變為世界工廠之前,幾乎所有的美國州立大學和一些工程學院都非常側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國的大學一樣側重理工訓練。但是,我發現過去的四五十年,特別是三四十年,隨着製造業向日本、韓國和中國轉移,美國大學的教育內容經歷了一個全面的轉型,轉向通識教育。所以,在耶魯大學,我們對本科生的培養理念是:任何一個在耶魯讀完四年大學的畢業生,如果他從耶魯畢業時,變成物理、電腦、化學或者是任何領域的專家,我們會覺得那是一種失敗,因為我們不希望四年大學教育是培養專家,讓他們在某一領域裡面投入那麼深,鍪擁粼諂淥惴旱淖鋈恕⒆齬瘛⒆鯰興急婺芰Φ娜說幕帷N頤遣恢髡潘竊諛掣齬こ塘煊頡⒖蒲Я煊頡⑸緇崢蒲Я煊蛟詿笱逼誥統晌搖H綣醒詿笱哪曄閉嫻某閃俗遙頤遣灰暈鞘且恢殖曬Γ炊崾且恢質О堋?/P>

  當然這也跟耶魯這些年出了那麼多總統有關係,以至於我們的歷史系教授就想,既然以前出了這麼多總統,說不定今天在校的哪個學生以後也會成為總統,怎麼辦?於是我們就開一門大課,叫做“大策略”,由兩個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輪流講,這是持續一年長的課程,是一種非常綜合型的訓練,講到孫子兵法、管子經濟、古希臘策略等等。

  中國的教育則側重硬技術,由此產生的人才結構使中國即使想要從製造業往服務業轉移,也難。產業結構也受到教育內容約束。在中國,從幼兒園到小學、大學、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強調死記硬背為考試,強調看得見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別是科學和工程幾乎為我們每個中國家長、每個老師認同,這些教育手段、教育內容使中國差不多也只能從事製造業。為了向創新、向品牌經濟轉型,就必須側重思辨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只為考試;就必須也重視綜合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而不是只看重硬技術、只偏重工程思維。離開市場營銷、離開人性的研究,就難以建立品牌價值。

美式教育:沒有家庭作業,不排名次

  為了支持以服務業為主的創新型社會,美國的學校是如何辦的呢?我有兩個女兒,老大現在讀高二,老二在讀初二。她們的經歷大概是這樣:首先,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四年級前,沒有家庭作業,下午放學就放學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擔心學習。老師如果布置作業給學生,很多家長會抱怨,說“你怎麼給我的女兒、兒子這麼多作業,那他們還過不過日子了?他們一生的幸福是我們更關心的,你不要讓他們回家後每分鐘都花到作業上,最後他們變成了人還是變成了機器?”所以,學校與家長談判的結果,往往是這樣一個結局:美國的幼兒園、小學四年級以前都不會布置作業。有沒有考試呢?初一之前沒有考試。而這一點中國的老師和家長可能覺得奇怪,沒有考試學什麼東西?你放心好了,美國學生學的東西很有意思,比如,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他們的課程安排往往比較廣泛。

  甚至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女兒她們每年都會有科學、一般人文社會、語言方面的內容,一共有三四門課程。每門課程完全由老師決定用什麼教材,教什麼內容。比如,在人文社會課程方面,可能是今年重點了解一下亞洲不同的國家,以前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等等;明年了解非洲、拉美等等。從幼兒園到小學,講的深度會慢慢地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兩年會繞着五大洲兜一圈,這是一種非常廣泛的了解。

  你想一想,如果這些小孩以後出去做服務業、做市場營銷、做外貿,如果他們對其他的國家一點都不了解,怎麼能行?而有了這些從小學到的知識,今後到哪裡去“全球化”,都不會有問題。當然,沿着這種方式去培養,很容易讓我們說:“他們怎麼能夠做工程師、做專家呢?”但這也沒關係,美國本身不需要這麼多工程師,因為製造業已經由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勝任了。因此,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決定其教育知識的結構,反過來,教育知識結構又會決定其經濟的產業結構。

  另外,美國幼兒園、小學從來不會給學生排名,沒有考試當然不會去排名。給獎狀的時候是怎麼給的?是每個人給一個。我以前就覺得納悶,每個學生給一個獎狀,總得有一個說法吧?後來仔細一讀,老師根據每個小孩的特長,哪方面很突出,就給他那個獎狀,更多的是鼓勵每個學生:你首先是你自己,不管你數學好不好、語文好不好、畫畫好不好,還是歷史好不好,只要你哪方面比較突出,有較強興趣,老師了解以後,就會給你寫一個這樣的獎狀。這跟中國是完全相反,初一之前就給班裡的學生每個禮拜、每個學期做排名,經常考試,這很殘忍,因為這麼小的小孩,還沒有長大成人,還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就要開始面對別人告訴他“你不行”。這樣的結論,對人的個性來說,沒有比這種東西更敵意和更具破壞性,讓這麼小的小孩就對自己失去信心,就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美式教育:思辨能力的訓練

  思辨能力的訓練在美國是自幼兒園開始就重視的強項。這具體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課堂表述和辯論,自托兒所開始,老師就給小孩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經歷,或者跟別人辯論。另一方面,就是科學方法這項最基本的訓練,多數校區要求所有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時都能掌握科學方法的實質,這不僅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研究打好基礎,而且為他們今後作為公民、作為選民做好思辨方法論準備。我們別小看科學方法訓練的重要性,因為即使到現在,我經常碰到國內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謂的科學家,從他們做研究、思考問題、寫論文的方法上,很難看出他們真的理解科學方法的本質和基本做法。

  這是什麼意思呢?在我女兒她們四年級的時候,老師就會花一年時間講科學方法是什麼,具體到科學的思辨、證明或證偽過程。她們就學到,科學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問題和假設,第二步是根據提出的問題去找數據,第三步是做分析、檢驗假設的真偽,第四步是根據分析檢驗的結果做出解釋,如果結論是證偽了當初的假設,那麼,為什麼錯了?如果是驗證了當初的假設,又是為什麼?第五步就是寫報告或者文章。——這個過程講起來抽象,但是,老師會花一年的時間給實例、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

  這種動手不是為考試,而是最好的學習,讓人學會思辨,培養頭腦,避免自己被別人愚弄。這種動手所達到的訓練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問題,這非常出色。實際上,如果按照我女兒她們在小學四年級就學到的科學方法標準去判斷,國內經濟學以及其它社會科學類學報上發表的許多論文,都沒法及格,因為許多論文只停留在假設的層面上,然後就把沒有經過數據實證的假設當成真理性結論。這些都跟我們沒有從幼兒園、從小學開始強化科學方法的教育訓練有關,跟沒有把科學方法應用到關於生活現象的假設中去的習慣有關。

  在小學沒有考試,學生還做什麼呢?我女兒她們每個學期為每門課要做幾個所謂的“項目”,這些項目通常包括幾方面的內容,一個是針對自己的興趣選好一個想研究了解的題目或說課題。第二是要找資料、收集數據,進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資料,寫一份作業報告。第四是給全班同學做5到15分鐘的講解。這種項目訓練差不多從托兒所就開始。我覺得這一點很有意思,剛才講到品牌跟市場營銷很有關係,因為品牌、市場營銷都跟表述技能有關。

  關於研究性項目,我的大女兒在五年級時,對北京的氣候感興趣,她在社會課上對其做了一項研究,把北京一年12個月中每月降雨量、溫度的歷史數據收集起來,然後計算歷史上每個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與平均值,計算每個月溫度的最高、最低與平均值,然後再分析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況的關係,寫好報告以及講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學前講她的這些分析結果。我覺得這樣的課程項目研究與講解是非常好的一種訓練。實際上,她在小學做的研究與寫作跟我當教授做的事情,性質差不多,我做研究上網要找資料,而她也是為每個題目上網找資料、做研究,她寫文章的訓練也已經很多。這就是美國教育厲害的地方,你看一個小孩,在研究思考上已經這麼成熟,以至於到現在,我跟我女兒說,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但在國內,一些本來很聰明的人即使到讀博士研究生時期,還不一定具備這些研究素養、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連做個研究助理可能還不合格。

有思辨能力,方有經濟轉型

  正因為這種思辨能力的培養,現在我跟女兒討論問題時,她們一聽到任何話,很自然地就會去懷疑、審視,然後就看能否找到證據來證明這個話邏輯上或者事實上、數據上站不住腳。這種習慣看起來簡單,但是對於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讓學生畢業以後,特別是大學畢業以後,不只是簡單地聽領導的話的機器,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開端。當然,思辨對於美國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時候我也想,美國這個社會真的蠻有意思,不管是聰明的、還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還是沒有能力的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厲害,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對什麼事都會有一番高論。

  正因為這樣,美國100個人里,隨便挑80個,那80個人都可以把他的思想、想法和他要賣的東西表達得很清楚,能夠給你足夠多的說服力。這也是為什麼市場營銷這門學問是在美國出現、發生和發展的。美國教育體系給每個人都提供了那麼多自我表述的機會,等他們長大後,特別是念完MBA以後,在他們介紹產品和自己的研究與想法時,至少不會站在一班人面前就發抖,沒辦法說出話來。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到這個地步時,特別是在產業結構上、品牌建立上、創新型國家方面都有非常多的願望和渴求時,實現這種教育轉型尤其重要。

  中國經濟轉型需要教育的轉型,需要培養興趣豐富、人格完整、頭腦健全的通識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中國恐怕只能繼續是給世界提供低級勞動力的工廠。

0%(0)
0%(0)
  他開出的藥方和謝國忠類似 - dashan1 09/24/08 (190)
    這句話他說的沒錯。問題是 - 陳丹蕾 09/25/08 (157)
      哈 - 此人新言論出來了,原來是個右派流氓!  /無內容 - 萬尊 09/26/08 (117)
    你寫點出來,很喜歡看  /無內容 - 風麗 09/24/08 (123)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什麼樣的人可以讀大學?
2004: 從楊振寧先生執教清華大一基礎物理說起
2003: 一 生 有 多 長 (後 記)
2003: 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