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背景一二 |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03月25日19:42:2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很多人搞不清楚中科院研究生院和各研究所之间的关系,包括我老爸,他拿着我的研究生证问:封面上写的是中科院研究生院,里面章子盖的是研究所的,是什么意思? 2001年5月21日,中科院研究生院举行挂牌仪式,周光召、成思危、路甬祥等到场,各大媒体发了新闻。但对于不了解内情的人来讲并不在意,也并不知道其中的深意。我有幸经历了这个仪式。 为什么称为"挂牌",而不称为"成立",因为自1978年以来,就一直用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这个非官方称谓,而官方的名称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其实研究生院从成立以来就是个怪胎:三不管两头气。虽然挂在科大名下,但和科大没多少关系,毕竟是挂名的养子,主管单位其实是院人教局,可人教局也不当它是亲儿子――毕竟挂在科大名下,当然喽,两边也都不愿意掏钱给它。 2000级以前在玉泉路呆过的人可能还记得那里的破败景象。看大家当时的学生证就知道,封面上没有学校名称,就写了"研究生证"四个字,里面印着"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旁边用印章盖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我当年拿这个证去办学生月票,开了所里的证明,费了好大劲给人家说明白了两个研究生院还有研究所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研究生院,不如说是"中科院京区研究所硕士第一年基础课教学区"更准确些,没有招生权(除了专职教师招的少量学生外),没有学位授予权,没有人事档案权,小小破破的园区,很少的专职教师。 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开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潮流,以清华北大为首的一批名牌高校开始创办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技史上曾经辉煌过,地位和待遇其他研究机构和高校无人能比,旗下的中科大就曾力压北大清华。时代总是发展的,象所有大型国有单位一样,8,90年代的科学院已显老迈、臃肿、迟钝、破烂,今非昔比。此时一个重要人物、现任院长路甬祥为首的班子,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科学院开始知识创新试点工作,从98年开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而此时科学院的生存环境已经很严峻。以清华北大为首的一批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路上健步如飞,科研能力大增,开始和科学院"争食吃"。他们说:你科学院能搞研究,我们也能搞研究,而且我们能培养优秀的人才,凭什么经费课题给你们不给我们?大家分吧。科学院的地位受到了挑战,经费被人家抢走,甚至存在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科学院的科研实力还是有优势的,但是在人才上处于劣势,高校截留了大量优秀人才。随着人才竞争的激烈,科学院必将更加困难。人才竞争除了学术环境和待遇的竞争外,品牌竞争是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重新树立科学院人才培养的品牌。老路此时果断提出重新整合中科院研究生院,对清华北大说:你们能培养人才,哼哼,看我们也能。 说到这里,好像研究生院的成立是为了和高校争食吃才成立的,呵呵,其实不尽如此。科学院创新工程对流动人员比例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的重要作用被认识到了。科学院的整体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确实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望其项背,只是从前没有很好利用,对研究生的培养没有被认真重视,资源浪费确实严重。学生都是当作临时工和苦力来用,交流也少,郁闷的,呆傻的,光棍的,变态的,累死的比较多,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扬创新文化很不利。以前的招生和学位都是研究所发的,知识创新工程合并撤销或更名了很多研究所,学生在申请出国或工作时,不得不要求公证或者解释他们的学位证书。在这种情况下,整合中科院的教育资源,为创新工程培养一流人才就提到日程上来。因此建立了中科院研究生院,把全院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纳入到研究生院框架来,创知名教育品牌,提高生源质量。 研究生院的建立和不如正轨还是破费周折的。当时刚好岚清同志大力提倡"高校合并",逆风而上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研究生院是"挂牌"而不是"成立"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就是要统一招生统一学位授予统一培养计划,这个难度更大。科学院一直以来是以研究所为招生和学位授予单位,各所对统一并不以为然,更需要的是临时工和苦力,招生学位权上交也使各所管招生的人员感觉不爽,虽然说以后招生和学位授予的实际操作还是他们来搞,但名义上的权力被剥夺,自己从"掌权者"变成"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人员",不爽不爽。另外就是研究所分散,而玉泉路太偏,这个大家就很有体会。所以以后研究生院的重点就是中关村园区,建一个象模像样的校园。 2000级的研究生目睹了玉泉路的巨大变化,以后几级要感受中关村园区的变化。困难还是很多,不过好多了,据说现在老路小白对研究生院很重视,钱也多多了,不知十年创建一个知名教育品牌的目标能不能实现。 |
|
|
|
实用资讯 | |